|
形式 |
科技移民 |
劳务输出 |
国际难民迁移 |
迁移人口类型 |
高素质人才 |
外国廉价劳动力 |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
迁移的原因 |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
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
迁移的方向 |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影响 |
迁入地 |
迁出地 |
有利 |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
不利 |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
3.我国的“民工潮”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分析如下:
项目 |
|
|
迁移规模 |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
|
方向 |
总特点 |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
主要迁出地 |
四川、广西、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区 |
|
主要迁入地 |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
|
类型 |
主要方式 |
自发流动为主 |
主要目的 |
务工和经商 |
|
主要原因 |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
|
影响 |
积极影响 |
①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
消极影响 |
①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②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
想一想
1.如何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对环境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练一练
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并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矿产资源丰富
C.土壤盐渍化
2.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C.社会经济
下图为点苍山、洱海、白族传统民居、照壁和大理风向玫瑰图。回答3-4题。
3.白族民居中正房大多坐西朝东,厢房在南北,正房对面是照壁。下列关于该地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主导风向为东南季风,坐西朝东可接受水汽
B.点苍山与洱海之间,晚上吹较冷的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
C.白色照壁在白天可反射太阳光使正房保持凉爽
D.该地地势东高西低,房屋可依山傍水
4.近年来,一批国内居民“逃离北上广”,“归隐山水间”,成为“大理新移民”。造成该种人口迁移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大理旅游业发达,人均收入高
B.大理为白族聚居区,人口政策宽松
C.大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
D.大理环境承载量大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6.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8.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条件适宜
C.经济发展较慢
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回答9-10题。
9.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10.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A.珠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2000~2010年内蒙古全区常住人口增长4.0%,同期乡村常住人口减少17.8%。乡村人口迁移对生态脆弱区植被覆被影响较大。据此,完成11-12题。
11.内蒙古的人口变化表明(
A.区内人口大量迁出
C.城市化快速发展
12.内蒙古乡村人口迁移最可能直接导致(
A.乡村植被覆被减少
C.城市植被覆被减少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人口计生委监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
材料三: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乐一乐
跨四个半球的国家——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是一个跨四个半球的国家。国土由三百多个小岛组成,纵横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又由于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该国,它又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两本日历的国家。
高一地理 2016 年暑假作业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 1 章 第 2 节
想一想
【参考答案】
1.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空间位移、居住
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
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
迁移。
2.迁出地:有利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
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
迁入地: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对城市地区,提供大
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练一练
考点:推拉理论
3.B
3.读风向玫瑰图可知,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南季风,A 错。苍山与洱海之间,由
于洱海降温慢,晚上气温高,形成低压,点苍山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
吹较冷的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B 对。白色照壁在白天可反射太阳光使正房
保持获得较好的光照,C 错。该地地势西高东低,D 错。故选 B。
4.近年来,一批国内居民“逃离北上广”,“归隐山水间”,成为“大理新移民”。
大理旅游业发达,但是经济收入低于北上广,A 错。人口迁移至大理并不是为
了多生育子女,B 错。大理纬度低,海拔高,气温年变化小,开发历史短,空
气质量优,C 对。大理经济落后,开放程度低,环境承载量小,D 错。故选 C。
考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D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短期
的人口流动,不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时间比较长的人口流动,一般要一
年以上,同时要有一定的住所。D 正确。
6.发展中国家当前主要是进行人口城市化,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
城市的人口迁移。B 是正确的。其他的人口迁移方向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当前人
口迁移。
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主要是因为水库建设淹没土地,人口
迁移。这次人口迁移是我国事先安排好的,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是
永久性的人口迁移。B 正确。
8.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
定性因素。随着我国大庆油田、英国阿伯丁油田等的石油开发,吸引大量人口
迁人,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影响。
【考点定位】人口迁移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9.A
9.根据图文分析,2010 年比 2000 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
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
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综上所
述,A 项正确。
10.现今,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区流向发
达区;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A、B、C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
为经济发达区,川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较落后,因此选
D 项。
11.C
11.材料“内蒙古全区常住人口增长 4.0%”说明本区人口增长较快,“同期乡
村常住人口减少 1.78%”说明人口从乡村迁出,前往城市,城市人口增加,也
就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人口大量迁出,牧区生态得到改善。故选 C。
12.内蒙古乡村人口迁出,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植被覆
被增加。间接地使城市化加速,使城市植被覆被减少。故选 B。
【考点定位】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一可知,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根据材料
二可知,流动人口呈现就近流动趋势。根据材料三分析可知,以农业人口为主,
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2)人口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有利影响有:为
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主
要从对环境、交通及社会治安方面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