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轮复习小专题训练: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沐沐阅览室 2020-03-23


一、选择题

罗吉斯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人口迁移年龄模式。他定义的迁移率是离开某地的迁移人口占该地同期具有  迁移风险的平均人口数的比率,即迁移率就是迁出率。下图为某年中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

B.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

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是自南部向东北部迁移

D.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和子女团聚

2.针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  )

①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②鼓励生育二胎 ③加大城市幼儿园、中小学建设 ④加强户籍管理、限制农民工进城 ⑤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⑥加强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1.B 2.C 第1题,图示的人口迁移高峰在20岁左右,由于中国农村的早婚,故外出打工早;美国老年人的人口迁移主要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受家庭因素影响小;受气候因素影响美国老年人口多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虽然图示两国10岁处两条曲线相关,但两条曲线的纵坐标单位量值不相同,且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故10岁儿童的人口迁移量不同。第2题,图示反映了中国的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大量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可能使迁入地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故当地应加强针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给该市的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服务带来巨大的压力;外来人口多,且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困难,因此政府应加强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据此回答3~5题:

3.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D 4.D 5.D 据图示轮廓可判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分别为:美国、新西兰、新加坡、科威特,结合四国发展历史及社会经济特点,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婚姻生育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科威特历史悠久,是重要人类文明发祥地,不是移民

国家。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7题:

6.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7.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6.C 7.B 第6题,区域迁出与迁入人口数量多少,不仅看其比重高低,还要看这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总人口数量。四川总人口数远大于贵州,迁出人口数量四川多于贵州;广东总人口比上海多,人口迁入数量比上海多;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迁入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浙江与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差不多,但浙江的人口迁入率比江苏高,所以浙江人口增长率比江苏高;安徽经济发展水平比天津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第7题,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至经济发达地区,有助于延缓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劳动力人口迁出,加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每年10月老王从太原飞来;次年4月再从海口飞回。他背后有上百万这种“候鸟”养老模式的老人群体。据此回答8~9题:

8.此类人口流动的原因与下列选项相似的是(  )

A.我国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

B.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美国东北部老人向南迁移

9.针对“候鸟”现象,目前海口地区急需完善的是(  )

A.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B.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C.整治环境污染

D.加快大户型房产开发

解析:8.D 9.B 第8题,太原冬季寒冷,到海口过冬是受气候因素影响,与美国东北部老人向南迁移相似。第9题,由材料可知,“候鸟”现象主要出现在老人群体,急需完善的是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蒙古国2010年人口国际迁移迁往国统计图”,回答10~

11题:

10.由图可知蒙古人口迁往国家分别以学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是(  )

A.中国、捷克B.俄罗斯、中国

C.韩国、美国D.捷克、俄罗斯

11.蒙古的国际人口迁移,将(  )

A.使蒙古的人口数量减少

B.促使蒙古向知识型社会迈进

C.缓解捷克、中国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D.促进韩国、美国的郊区城市化

解析:10.A 11.B 第10题,读图可知,蒙古人口迁入到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主要以委派学习为主,迁入到捷克和韩国以合同就业为主,其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结合选项,A项正确。第11题,蒙古委派人口迁往国外学习,能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对蒙古国向知识型社会迈进起重要作用,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2.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解析:第(1)题,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第(2)题,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第(3)题,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积极影响: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

材料二 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

材料三 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项目

迁出

迁入

乡村

75.6%

22.8%

城市

24.4%

77.2%

材料四 2010年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简述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过程的哪个阶段,该阶段容易产生的城市化问题有哪些?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根据材料三表格分析,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根据材料二分析,人口主要从内陆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四分析,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第(2)题,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生活水平一般较高,导致大量人口向经济水平高的城市迁移。第(3)题,目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位于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发展阶段(中期加速阶段)。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容易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答案:(1)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流动人口主要从农村到城市);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流动方向主要从内陆到沿海);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水平一般较高等。

(3)加速发展阶段(中期加速阶段)。

主要问题: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14、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图甲)和空间(图乙)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下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

流出

省(市)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

河南

贵州

占总量比重(%)

16.1

10.6

10.6

8.6

8.3

6.1

流入

省(市)

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

北京

福建

占总量比重(%)

35.5

8.9

7.2

5.6

5.6

5.6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由图甲可知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及其他第三产业转移,即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转移空间来看,以就地转移为主,同时也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原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就地转移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2)表中给出了跨省流动的数据。流出地区多位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区。人口流入的省区多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区。原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

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向二、三产业转移。原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移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原因:就地转移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原因: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