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在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供皇室在此烧香。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半壁桥、石桥一条路建两个桥,皇家就是奢侈。 小苏州河。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在颐和园拍照天空出现日晕,非常壮观,站在古老的皇家建筑天上日晕出现画面非常好看。 清晏舫原称石肪。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景观之一,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位于万寿山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丽。
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
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1860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据说大部分银两都花在这个石船上了。
清晏舫原称石肪。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景观之一,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
环境非常静雅。 碧桃花开。 在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生长的碧桃就是有皇家风范。
碧桃花开茂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