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在翻阅有关抗战的资料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突然遭遇国军“民二四”式重机枪火力时往往会给日军造成重大的伤亡,而日军一般选择的反击方式都是先行撤退并用掷弹筒火力定点消灭对方的机枪阵地。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国军的训练水平低下和阵地简陋导致的重机枪位置往往暴露过早并极易被对手敲掉,也许“民二四”还将发挥重大的作用。那么问题就来了,日军的重机枪火力呢、为何无法形成有效压制?好歹是日军二战的主力重机枪难道还不如脱胎自一战MG08马克辛机枪的“民二四”?问题就出在它的供弹系统上。这造成凡是日军遇到中国军队的马克辛重机枪阵地往往都被打的人仰马翻,捞不到一点便宜。尤其是台儿庄战役中,国军两挺马克辛重机枪交替射击封锁街道路口,给日军以重大杀伤。
到二战时重机枪已经有三种供弹方式:弹钣、弹带、弹链。弹带的的诞生时间最早,世界上第一种实用自动武器—马克沁重机枪就是使用弹带供弹的,它的材质一般是帆布等织物折叠收拢都很方便,但缺点是容易受潮霉变拉扯变形。弹钣是由长条形金属钣制作,特点是不能弯曲,它横向尺寸大、不能卷曲折叠的缺点非常明显,法制哈乞开斯机枪和本文提到的九二重机枪均是使用这样的方式。而弹链是结合了弹钣和弹带优点的一种供弹具,既可以卷曲折叠金属制的结构也可靠耐用,这种供弹方式二战时开始推广开来,MG34通用机枪、SG-43重机枪都是这种方式,并且现代枪械大多也使用这种方式。 
九二式机枪上使用的弹钣供弹方式最早来源于法国,因为马克沁在发明成功发明水冷重机枪之后一股脑申请了数十项专利,所以法国人在设计哈乞开斯机枪时只能避开这些专利,所以采用了风冷和弹钣供弹。这种机枪后来被日军仿制成功后定名为大正三年式成为日军的首款重机枪,但是时隔多年以后仍在第二代的九二式机枪上沿用这样陈旧的设计多少让人有些费解。无法想象在持续射击时副射手所承担的压力,经过熟练训练的人还能完成衔接不然还会产生30发为间隔的停顿,弹钣还非常容易变形,最棘手的是如果副射手阵亡就基本意味着无法射击。

日军给出的理由仍然是那么的经典——为了精度,作为压制火力的重机枪在日军中竟然首先考虑精度,怪不得空枪质量高就达55.3kg,原来还能兼顾射击稳定性,30发的弹钣还减少弹药的消耗也没必要去改。幸亏日军在战争前期面对的是基本不需要火力持续性的中国军队,而后期九二式则完全失去了机动的必要、沦为固定火力点,不然也许会闹更大的笑话,但它还是被评为二战最差重机枪,可谓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