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毉自然論》毉理自然一一陰陽引斥和(一)

 mhs5760 2016-07-15
         一、总论:
         悟透中毉毉理实在易,就三个字一一引、斥、和,所以学中毉实在易学。学中毉亦可称呼为“不学”,因为都在自然中,明白自然的人就明白中毉。
          毉乃《河洛》之理,后引申为“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太极就是浑元“炁”,两仪就是阴(水、寒…)阳(火、热…) ,《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四象就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八卦:乾(头、肺、骨、健….),坎(肾、水、脑髓、血、陷下….),艮(山、土、丘陵、止、背、手….),震(雷、动、春、肝…..),巽(风、蛇、入、大肠…..),离(火、丽、心、眼睛、夏…),坤(大地,顺、土、脾….),兑(泽、秋、霜、悦、口….)。

         八卦包含世间万物。古人认识事物很特别,把相关的事物归类,也叫取象比类。看到这个象,就会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然后类推事理。

         水加于火(为引)成既济(为和),炁化成。
其实人体就是“人身水火一团炁”,这是说炁化论,也就是“和”论,一元论均,可这个水火《易经》叫坎离。是人生命的根本。

         坎卦象二阴抱一阳在人体为肾,这一阳也叫坎阳,是热的,这二阴就是阴精,是寒的、润的。离卦象是二阳抱一阴在人体是心,这一阴就是阴血,是温润的。

         道家有抽坎填离一说,意思是说把坎中真阳填到离中真阴,就形成热融融的一团气(炁),卦象就成了纯乾卦,乾健也,六十四卦叫既济,人就无病了,身轻体健,神气充足,目光明亮。人体是阴阳化气而成,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阴阳合则生,人生机勃勃,阴阳离绝则死,生机减退甚至死亡。阴阳的概念是中毉的主要概念。 阴阳辩证实际上就是寒热真假的辩证。

         辨清寒热的真假,治疗就容易多了。寒证(阴证)用温热(阳)藥来“引、和”,热证(阳证)就用苦甘寒藥“引、斥、和”。

         这里存在个实热证用苦寒药,阴虚发热用甘寒药问题。阳虚发热用回阳救逆药。中毉治病分清阴阳证是关键,《内经》有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讲的更详细。实际上,不管三阴经证还是三阳经证,只要出现阴证就用温热药,出现阳证就用苦甘寒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辨别疾病的部位,经络脏腑所属,还没有完全归结到阴阳辩证。现在许多临床家、经方家因循守旧,不学《易经》不知变通,疗效差的原因就是只辨清了病位,而没有辨清疾病的本质,疾病的本质就是属于阴证或属于阳证。

        阴阳辩证的关键是是辨清患者的阴阳体质,也就是阴证、阳证,这是辨病最关键的东西,这是本,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标,疾病的病名也是标,标有真假。标本不能颠倒,颠倒之后祸患无穷,犯虚虚实实之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