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识货当肥料 不再错成佳肴 生长在胶州湾浅滩的海沙子有“纳米蛤蜊”的美誉因营养价值高数量少现成为各渔家酒店的招牌菜 核心提示 青岛人吃蛤蜊那是出了名的,但还有一种很小的“蛤”说起来未必都认识——海沙子,又叫纳米蛤蜊,主要产自环胶州湾沿岸的泥滩。现在,海沙子已与蚝艮、末货、泥蚂一起被冠以响亮的名头“青岛四小海鲜”。这种美味佳肴,不去海边饭店,还真不一定能吃到。可你知道吗?在过去的上马一带,海沙子曾被当地人作为一种海洋肥料用于庄稼种植。 名词 纳米蛤蜊海沙子 海沙子学名“兰蛤”,身体幼小只有0.3厘米左右,故又称“珍珠蛤”和“纳米蛤蜊”。海沙子口味鲜嫩,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还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在重视保健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像蛤蜊一样,海沙子也有外壳,薄薄的,但个头太小去皮不易,捕捞后,渔民们多回家煮熟,去壳后才拿出去卖。严格说,市面上卖的是海沙子肉。 海沙子有“跑流”的习性,遇到大雨天,会随着上水(河中入海的雨水)往下冲。等水流小了,海滩上留下一道道小岭。“俨然人工培好的地瓜岭。”当地渔民这样形容,其实就是海沙子堆起来的。以前,渔民若碰上这种场景就“发财”了,一会儿就挖满一船。 “过去,吃海沙子要等到深秋,平时一般不吃,主要是不到时候,海水凉了,海沙子肉也便开始肥了。”当地渔民说,每到阴历六月,渔民便带着捕捞工具下海捕捞。如今已是一年四季都有,不过数量委实少了,甚至可用珍贵一词来形容,且要吃到味道最好的海沙子,还得等到八月十五左右。 地理 群居浅海泥滩 “向阳以东、羊毛沟以南一直到‘东洋嘴’的区域,有一片‘沙汪滩’,当地人俗称‘爬蚂滩’,以前是盛产海沙子的地方。”上马街道办从事史志工作的吴元珍说,如今,周边产海沙子的地方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河套沿海一带了。 薄薄的海泥覆盖其上,外人自是找不到海沙子,唯有当地渔民,因熟习滩涂的缘故,寻找起来当然简单。手掌抚在海泥上,轻轻一抹,有扎手的感觉,移开手掌,一层层的海沙子立现。海沙子群居的习性决定了它的捕捞方式,捕捞工具有海沙包子和刮板。一条又细又长的网,一头留口一头封死,类似于口袋形状,网眼极细,当地人俗称“海沙包子”,顾名思义是专门用来捕捞海沙子的。刮板就是一普通木板,薄而坚硬,便于携带。 找有海沙子的泥滩,网口置于滩面上,用刮板对着网口往里刮,一层、一层……刮的过程中,拿网具的手也不闲着,网口的海沙子到了一定量,手腕猛力一甩,将其中的泥巴甩出,因网眼小的缘故,海沙子自然跑不了。 回忆 当海肥用船装 “赶上好时候,一潮能挖个三到四包。”当地渔民这样形容海沙子之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沙子最多,那时捕捞海沙子都用船。泥滩上自然不能行船,上马一带有“大港(读jiang,当地人说法)”,就是有水的深沟,沿海滩直通入海,渔船就是从这里进滩的。“那个场面,可叫一个热闹。”老吴的记忆回到那个年代。3.5公里的大港里,到处是船来船往,渔民捕捞海沙子后放到船上,再驶回岸边。 岸边,接应的渔民早早推着小推车在等候,一时间,唱大戏的、喊号子的,簇拥岸边,一片繁忙景象,好不热闹。“为了便于卸货,大伙都争先恐后地找泊位,你见过抢车位吧,抢泊位的场面可难得一见了。”老吴抬起头仍陶醉在回忆中。 “不过,那时候海沙子不是用来吃的。”话锋一转老吴接着说,出海前,渔民找一空地挖坑,捕捞海沙子回来后置于坑边,和挖出的土一起回填到坑里,加水搅拌,就这样沤上两个月,一种独特的海肥就制成了。种小麦时用来当肥料,不仅土质松软,还肥效长,等第二年种玉米时,就不用再施肥了。 当然,以前渔民也有吃海沙子的。靠海吃海,当地人吃海鲜,一天不吃难受得慌,但天天吃一种,总有吃腻的时候。“这样说吧,吃惯了大鱼大肉,总有想换换口味的时候,海沙子在当时就是用来调口味的。”吴元珍打了个比喻说。近年来,食用海沙子的需求量剧增,使得它的身价倍增,通常市面上十几元一斤,还不一定天天有。 春鲜上桌: 海沙子饼曾被视为奢侈吃法 海沙子洗净后加少许盐,放入锅中煮,等全都张口便熟了。加清水后用勺子或笊篱反复搅拌,肉壳瞬间分离,煮的火候要稍大一点,便于分离。笊篱在锅中迅速旋转,这样,脱皮的海沙子肉便如人意愿般乖乖地被旋进笊篱中,外壳则留于汤底。取出后再次分拣过滤,直到留下的全是肉。 海沙子在吃法上有很多,可以凉拌,可以炖豆腐,还可以加入玉米面做糊糊。沿海居民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汤。将拉瓜切成块状,加海沙子肉一起馇汤,配上一碗小米焖的干饭,鲜香无比。以前没有大米,渔民只能吃小米干饭,吃一口干饭喝上一口海沙子汤,只有这样吃才觉得“对味”。在如今的上马、河套一带,但凡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起这种吃法都记忆犹新。 还有一种最流行的吃法,说流行也是近几年的事,在以前,当地人只能用奢侈来比喻。将鸡蛋加面粉、葱花搅拌,放入海沙子肉,倒油锅中摊成饼,一面熟了翻过来再摊另一面,出锅后切成块,一道海沙子饼就做成了,颜色金黄金黄的,还未下口就已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如果嫌饼太软,想吃蓬松一点的,也有不加面粉的,直接用鸡蛋摊饼,在以前这就更奢侈了。如今,海沙子饼已成为各大渔家酒店的招牌菜,每份价格在三四十元。 相关链接 难得一见的黑鼓蛋 除了海沙子,上马、河套、红岛一带还流行一种小海鲜“黑鼓蛋”。黑鼓蛋也属于蛤类的一种,因外壳鼓起中间呈黑色,有一层层的花纹,当地人习惯这么称呼。与海沙子相比,黑鼓蛋的个头可是大得多。它生长在浅水的泥滩中,和蛤蜊的习性差不多,以海里的微生物为食,随着天气转暖开始“长膘”,味道也越发鲜美,每年阴历六七月间,是其味道最好的时候。目前的市面价格每斤12元左右。 对于黑鼓蛋,当地人也有讲不完的故事。“最多的时候,黑鼓蛋常见于晒盐用的水方中。”当地人说,以前,一个水方面积足有千余亩,里面小海鲜种类繁多,常见的有20余种,黑鼓蛋便是其中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时可见渔民下水摸黑鼓蛋的情景。双手伸入水中,一阵乱摸就行,一次就能摸上二三十斤黑鼓蛋。洗净后拿到市场上去买了,油盐酱醋的钱就都有了,当地人对黑鼓蛋的感情大多在于此。如今大约只有河套沿海一带才有了,市面上更是难得一见。 吃法上,黑鼓蛋也和蛤蜊类似,可以水煮,也可以炖豆腐。新鲜的黑鼓蛋煮出来的汤呈乳白色,肉则变成金黄色,入口鲜度十足。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王涛 延伸阅读: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2-85757799,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