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桃花绚烂的仲春时节。3月31日,余师带领我们一群学生到养心山庄对面的山上去挖中草药。 一径跨过百二河上跳步的石碇,绕过山麓淙淙潺潺的人造小瀑布,沿着溪流一侧崎岖山林迤逦而去。空气中弥漫着骤雨初晴后的水汽和清新四溢的泥土气息。间或驻足可闻的山间鸟语,凝神可视的的飞鸟踪迹,和着枯枝败叶踩踏后发出的沙沙声、众人携行攀爬的嬉笑声。不经让人想起那位归隐终南山的唐代隐士的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摩诘居士这首诗高中时代便熟读成颂,但真正对诗中所蕴含的空灵禅境却体悟甚少。此刻,十年前朦胧的感悟和眼前情景神会融合,刹那间思接千古,心游物外,映照当下。 余师性喜自然,遇见山野绿色便心情雀跃,除了坐诊和挖地等较为繁重的劳作,余师最喜欢的便是爬山,因为这是最为天人合一的一项运动。加之余师幼年随太爷爷常在江陵老家深山中挖药采药,从而开启了他一生的中医学习之路。余师常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大自然中的学习体验是最容易培养出终生的兴趣爱好的,当然,要形成一生的中医专长还需要更多后天的砥砺发奋,历事阅人,种种因缘聚会,成就一个中医或许还不是那么难,但成为一名“苍生大医”却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一路攀爬,身形矫健的余师总是走在最前面,不断惊奇地指出一些“奇花异草”这是淫羊藿、这是天南星…… 大家在余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有惊奇的发现:土大黄、黑木耳、荠菜、黄精……每遇一味药,余师一边兴致盎然的向大家介绍它的中医药用价值,一边动作麻利地刨土掘根,每每这个时候,近手可取的锄头、铁锹,甚至柴刀、石头和双手,都成了余师“抢挖”的工具,学生们拍到余师沾满泥巴的双手中捧着一兜连根带叶的草药,背景中总有余师洋溢着幸福满足感的欢快笑容。 沿途爬山挖药中,我们和余师由挖药谈到修行的事,便都感叹大川深处这片群山的奇妙恩赐,感恩这座大山孕育了这样一爿可以完成余师所发传承发扬中医大愿的山谷。 像这样以道家《清静经》“清心”、“遣欲”为宗旨的养心山庄,就是要告诉人们,遵行天人合一的中医之道和道家思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菜劈柴,洗碗扫地,医樵耕读,闭关禅修。习练道家八部金刚功、太极拳等养生功法。就像余师的道家师傅--终南山八卦顶的张至顺老道长。生活即是修行,修行也是生活。修行就是这么简单,静心、遣欲,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心志归一,上遵天道,下接地道,中和人道,自自然然就是修行了,这也不需要花太多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 回想自己过去忙忙碌碌四处抓瞎的无规律生活,真有“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我不禁又想起了沐暄堂冬子的一段话: “毕业之前的一个夏天,也是写诗的朋友,带我去一个朋友的院子。那天晚上,我们几个朋友,坐在夏日凉风的月夜,院子主人割了一捆艾蒿,点来熏蚊虫,艾蒿的烟雾里古琴的声音,我抬头能看见后面山坡有飞檐走壁的采药人,那个院子是会心园,园子的主人是老孟。也就是我现在终南山的邻居,长辈,好友。 其实你看,每个阶段你的世界,被某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打开一个口。你进去了,是一直朝前走,还是进去了看了一眼又退回你自己的黑暗里,这个是你自己的事。但那个出口,一定是某个人打开的,站在亮光里像黑暗里的你招手。能进来的便一起把视野变的更宽,疆土拓展的更大。进不来的,或者中途卡在中间的,是他们自己的事。” 我的生活因此而改变,这就够了! 下山时老师第一个发现林子里有一株黄精,就是此物,它的块茎是这样子的^^^
它的汁水味道是那样的苦,小编到了山脚用好多泉水漱口才冲淡……这让我不断想起小时候喝过不少次的治感冒的草药汤苦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