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萧红

 牧神的pan 2016-07-15

浅析萧红

看萧红的作品,永远是眼前一亮的感觉,她的文字干净、自然,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干净、自然。她的文字是不加修饰的,没有可以营造的嫌疑,读过都是一种一种享受。她的作品一如她的性格,原因是她作品被诟病时,她只是说:“我只是没有按照他们的写法来写而已,但是不同的作家就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和写法”。

 

我及其钟意这种真实朴素,在回忆鲁迅先生时,以一种细腻,简单的点滴的记录传达了她与鲁迅先生相处,从这些温情的相处中让人不知不觉的体会到那种情感的流动。以及他对祖父的怀念“呼兰河这座小城里边,从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总能悄无声息的走进我的心里,触动心里的那根弦,让我想起大年三十祭祖时,刚刚在爷爷身旁静静躺着的我的奶奶。

 

萧红与萧军的相遇时必然,萧军的骨子里更多的是热血躁动的因子,可是萧红的文字告诉我们,她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写东西,讽刺的是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生活。我认为在二人的关系中,萧红是一个妻子,可也是一个仆人、出气筒,萧军生气时便拿萧红出气,萧军是因为萧红的才华让他眼前一亮,确实也是他启蒙了萧红,这就是痛苦之处。他们并非单纯的文学伴侣,还存在世俗的男女关系,既幸福甜蜜又互相折磨,就像水与火的缠绵。

 

萧红在《生死场》中这样写道:“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我想我们存在的方式也无外乎生、死和生死之间的挣扎。大抵这也是为什么要叫作生死场吧。 以十年为界,“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仍和十年前一样,屋顶的麻雀仍然那样繁多,太阳也照样暖和,什么都和十年前一样”。前后表现了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和中华民族与日本侵虐者的矛盾。浸透着旧中国“生”场的悲凉和面的死亡的矛盾。

 

萧红笔下的乡村是现实的真实刻画,乡村是啥样就是啥样,朴实无华。与《边城》中美好纯净的湘西世界是迥乎不同,一个是画家笔下的,一个是自然的刻画。但它更加揪着人心。相较于《呼兰河传》更能体现作者的才华,相较于《小城三月》更能体现它的震撼之处。让人看完已经没有了眼泪,深刻、悲痛中夹杂着深深的无奈。就像金枝在爱情、孩子、丈夫的相继死亡之后,对卑贱的生活的麻木到习惯的无奈。

 

真实的再现那时的生死挣扎,不禁让人觉得,死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生,痛苦的是生死之间的挣扎。这大概就是“现实往往都是残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