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天这么热,有没有想过古人是怎么避暑的?

 岚韵 2016-07-15

避暑冰块,低碳环保。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


种奢侈的“冰箱”只有官府才有。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


避暑凉屋,设计精巧。一般是傍水而建,如唐朝的宫廷凉殿,在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至明朝,这种避暑建筑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曾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避暑食品,清凉爽口。南北朝时,民间就有自制“汤饼”避暑的习俗。至宋代,避暑食品更加繁多,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等,其中以西瓜最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明清时,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朝北京地区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而苏州人过三伏天则喜欢喝凉茶、凉汤,吃凉粉等。


另外,古人还懂得“凉由心生”的道理,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然脱俗的避暑氛围,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王维为了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夜热依然年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这首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更是写出了怡然自乐的夏日纳凉之景,读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