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析一 近日读书,在书上看到一则病案,抄录如下: 某女,教师,50余岁。病发春日,感受风寒发病,症见发热(体温39.5°C),恶寒,头痛,肢节酸痛,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辩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服药1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顶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1剂症平。
我对病案的理解: 首先病案中所述“感受风寒发病”,我认为不妥。从症状上看:发热、头痛、肢节酸痛、脉浮都说明了有外邪—风邪,而湿邪的指征无。另外恶寒也不是“风寒”的唯一指征,此处恶寒说明风邪闭表。发热超过39度就会恶寒,超过40度的发烧就会出现“手脚发冷的寒象”(这是中医热极则寒的理论根据)。另外春季发热不要忽视温病的可能性,有了此点想法就要从温病的指征上问诊和望诊。对我而言,我首先会确认为春温,因为除了上面我阐述的患者有感受风邪的指证外,患者出现口干。口干说明在发热的情况下津液已伤,津液不足。口微苦说明肝胆已有热象。所以处方应以清热祛风为治疗之法,春季属木,与肝气同属,所以此处清热须当用桑叶、菊花、夏枯草、黄芩之属。由于病案中没有提到纳便,所以处方受到影响,我如下处方:荆芥5 防风5 葛根20 芦根20 黄芩3 桑叶10 黄菊花3 夏枯草10 川芎5 柴胡10 甘草5 薄荷引 我认为病机是春温而不是外感风寒湿邪。所以病案中虽为患者解表,但因方中羌活、苍术、细辛、川芎、白芷过于辛热,使肝经热邪更甚,导致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二诊时使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清泻肝阳”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补救。 推荐(0) | 引用(0) | 阅读(688) | 评论(4) | 举报 下篇:病案分析二 最近读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