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佗论病理秘传

 九紫娘娘 2016-07-15

华 佗 

华佗,字符化,是东汉时杰出的医家。他曾到过很多地方为人治病,方法简单有效,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华佗是一位精通医术的著名医生,尤其出名的是他在外科方面的成就。他到了哪里,都会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用针刺治疗时,也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而手术之后,他在缝合的伤口处抹上一种药膏,四五天就能好转,也不痛了,一月之内伤口便能愈合,医术十分高明。 华佗还是一名能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的专家。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弃他而去,并留下了封书信骂他。太守大怒,让人去追,他的儿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便悄悄拦住了去追赶他的人。太守在极度愤恨之下,吐出了几升的黑血,病很快就好了。

  当久病不愈.久冶不愈时找个方子试一试

华佗论病理秘传 - 紫竹仙姑 - 紫竹仙姑

 

卷一 华佗论病理秘传

1论人位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人体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慧孛飞走,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天地之枯焦也。明于其故者,则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生死,禀于天地。阴之病,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则舒缓;阴生于寒,寒则蜷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亦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则思过半矣。

 

[白话文]人位于天地之间,阴阳的相互协调才创造了人。天地之气顺则人身之气和,天地之气逆则人身之气乱。整个自然界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且整个自然界有寒、热、动、静之变化。其变化有降雨、起风、结霜以及雨后的彩虹等。人体有四肢五脏,有呼吸、睡眠与觉醒等正常的生理活动,精气在体内流行,可化生为气和血。阳气可温暖人的形体,维持人体的体温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阴精则为化生精气的物质基础,这是人体的基本生理规律。如果违背这种常理,阴阳就会出现失衡,从而导致身热或形寒的症状,如果气血凝滞就会导致瘿瘤、痈疽等疾病的发生,气盛会导致气喘,血弱会导致形瘦,气血阴阳的变化都可以表现于面部、四肢与躯体,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相似。所以,星辰的异位,日月的缺失,彗星的出现,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气候的

反常就好比是自然界的“发热身寒”,山丘的隆起是自然界的“痈疽”,暴风骤雨是自然界的“喘逆”,江河的枯竭是自然界的“枯弱”。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就可以用药来疏导,用针来调济,用规律来化解劫难,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因而人体有病可救,天地有灾可消。人的很多疾病都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界中能导致疾病的自然因素称为“六淫”。疾病可分阴阳两大类,阴病发病慢,恢复也慢;阳病则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邪可以引起阳证,寒邪引起阴证;热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肤松弛,而寒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肉拘紧。寒邪伤人多侵犯于下部,热邪伤人多侵犯于上部,饮食伤人多侵犯于中部。人与自然界相呼应,人体的一些规律在自然界中可以得到验证,自然界的一些规律也可以在人身上得到证实,自然界与人相呼应,所以,观察自然界的顺逆就能知道人的盛衰。人体的许多疾病,可以表现为很多证候,证候最能体现疾病的本质,人体所能表现的证候是多种多样的,都是由自然之气变化而产生。如果人能彻底弄明白这些道理,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

 

2论阴阳大要

 [原文]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立于天地之间,而受阴阳之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是曰大智。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沈,此之谓也。”凡愚不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生死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断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自攀陵。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白话文]按阴阳属性归类,天属阳,地属阴。阳气是生命存在的根本,阴邪是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生长亦离不开自然界,阳气温煦人体才能有生气,如果人受阴寒之邪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阴阳中又可再为阴阳,其中阳中之阳是真要之气,阴中之阴为幽暗鬼祟之气,所以奉养阳气就可长寿,感受阴气就可导致疾病的产生。常发热病的人属阳热体质,总怕冷的病人属阴寒体质。阳气总管人体的上部,阴气则主持人体的下半部分,阳气运行迅速,阴液流动缓慢,阳性体质的人身体轻盈,阴性体质的人身体臃肿。如果阴阳平衡,则天地祥和,人就没有疾病;如果阴阳失衡,则天地祸乱,人也会得疾病。在自然界中,阳气充盛时气候炎热,阴寒流行则气候寒冷。一昼夜中,午夜阳气开始生长,正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开始慢慢生长,到午夜时最盛。所以说阴阳的盛衰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有开始,有更替,永不停止。人如果能顺应这个规律,就能成为圣人了。枟金匮要略枠中有段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提倡人们无论春秋冬夏,都要奉养阳气,顾护阴气,阳气通行则阴邪不侵犯人体。五行相生,即木生火,金生水,水火相济,上下相应,人若能依从此规律,就可永不得病。愚昧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其行为就会违背这个规律,所以必然会招致疾病。风寒暑湿等邪气从外侵袭,饥饱劳役等从内伤及人体,消耗人体的精气,损伤机体,会导致生命垂危。很少有人知道,脉象有五种将死的征象,气有五种向愈的表现,阴性的脉偏沉,阳性的脉偏浮,阳性疾病出现阴性的脉象提示病情严重,反之也是一样的。阳性疾病病人常多话,阴性疾病的病人则少语,话多的容易救治,少语的则难于治疗。阳性病人白天病情稳定,阴性病人夜晚病情稳定。阴阳的运行按时序循行,阳气虚的病人夜间病情容易加重,阴虚的病人白天病情容易加重,昼夜更替,最终导致气机逆乱,所以生死时间的微妙道理,能在阴阳之理中得以明白。阴气下流而不上升称为断络,阳气上逆而不下行成为断经,祛除阴邪应泄浊,祛除阳邪应清热。水火相济,阴阳相应,才可使病痊愈。阴津不足就滋补阴液,阳气不足就温补阳气,阴阳相济,各有依附,就可正常运行。阴液常常受损,阳气常常有余,居中则阴阳平衡。所以,阳中之阳为上天所赐,阴中之阴为地府所予,感受阴寒之邪多可导致疾病,奉养阳气人类就会长寿,这些听起来有趣,实际生活中效果很是灵验。

3论 生 成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不能为天地,非五行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由五行从逆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成之道,循环不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故枟金匮至真要论枠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原。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合于人,人得之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

 

[白话文]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核心,起于五行,又止于五行。如果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没有五行也就没有了阴阳。所以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受阴阳影响,随五行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天地中有阴阳五行,人体中有血脉五脏,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脏是肺、肝、心、肾、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是循环不断的。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相互滋养,永不歇止。所以《金匮至真要论》中记载:心与血相关,血滋养肉,所以是肉的物质基础。脾与肉相关,肉能藏舍血液。肺与气相关,气可温养

骨,所以是骨的生长基础。肾与骨相关,骨为筋的支撑点,所以是筋的根本。肝与筋相关,筋是血的来源。五脏与五行,相互滋生,永不停滞。顺从五行规律就健康无病,违背就可以得各种疾病。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的规律也适用于人,人若能顺应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规律,就可以像神仙一般长生不老。

 

4论 阳 厥

[原文]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唇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白话文]气候恶劣而且多变,骤风暴雨,乌云变幻,早上的时候天阴,傍晚的时候反而转晴,夜间天气炎热,白天反而转凉。应该冷的时候却不冷,应当下雨的时候却无雨,使水源枯竭,土地没有水可以灌溉,土地贫瘠,这就会造成大旱,使草木干枯,江水干涸,这就是自然界的阳厥。突然的气机壅滞在体内阻塞正常的气血流动,会导致突然的气喘,四肢拘挛,二便不通,耳聋目盲,咽干口燥,唇舌生疮,鼻流清涕,面颊部红赤,心胸烦闷,头昏头重,两目灼热,全身发热,平时不可以做的忽然可以了,不愿做的忽然想做了,上到高处又唱又笑,脱去衣物随处奔走,胡言乱语,不能识人,极度烦躁,饮水不停,胸膈膨胀,腹胀,胁肋部满闷,背部生疽溃烂,心烦,饮食量大增,如同饮食没有进入肠胃一般,骤然肿满,还一直头昏沉呻吟,甚至晕倒不省人事,不知疼痛,这就是阳厥之病。阳厥若是出现浮取沉取皆有力的脉象,就可以救治,若是浮取沉取皆无的脉象,就是不治之症。

 

5论 阴 厥

[原文]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霪,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日晦月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踡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结,吞吐酸渌(音录,清水),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不治。

[白话文]气候恶劣,天气变化多样,霜雪冰雹时下,阴霾早晚不断,乌云密布,淫雨绵绵,容易起风和生露水,应该热的时候却不热,不应该冷的时候却已经很冷,处处都很潮湿,很多地方发生水涝,致使地面崩裂塌陷,河水大涨,淹没附近的村庄,这是自然界的阴厥。对于人体,如果突然说不出话,感到全身发凉,全身拘急,四肢挛急,口唇发紫,面部发黑,两眼发直,口张不开,心腹部胀满疼痛,头颈摇动不能自制,腰腿沉重,言语不利,上吐下泻,半身不遂,二便不通,胃中泛酸,情绪抑郁,喜怒无常,这就是阴厥的表现。阴厥的脉象若是浮取偏弱,沉取偏大就可以治愈;如果浮取沉取都无脉,则不治身死。若表现为全身发冷,额头自汗也没有救。得阴厥的病人,三天内如果不及时救治,就无法医治了。

 

 6 .痞格

[原文]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曰痞。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皆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也。

[白话文]阳气上逆而不下行就叫“痞”,阴气下流而不上行也称为“痞”。阳气下陷而不上行就是“格”,阴气上浮而不下降也称为“格”。“痞”与“格”是指阴阳运行失常。阳气上逆则熏灼脾肺,而生痈疽等疾病。面色黄赤,都是由阳过盛引起的。阴气下流则寒侵肝肾,而生厥逆。面色青黑,这皆是阴气过盛导致的,而根源在于阴阳上下格拒而不通。阳气燔灼需要滋阴;阴寒厥逆需要补阳,这就是阴阳相济的道理。

7论 寒 热

  [原文]寒热往来,是为阴阳相胜;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为阴盛,皮热而热者为阳盛;热发于下,则阴中之阳邪;热发于上,则阳中之阳邪;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寒而颊赤多言者,为阳中之阴邪;热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阳邪。寒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阴邪;若不言者,其病不可治。阴中之阴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

[白话文]寒热交错,忽寒忽热,是阴阳互相斗争的结果;阳气不足就表现为先寒后热,阴液不足就表现为先热后寒;要是阳在上偏盛则表现为发热,阴在下偏盛则表现为怕冷;感觉冷而且烦躁是阳气不足,感觉热并且烦躁是阴津不足;自觉寒冷是阴气过盛,自觉烦热是阳气过盛。热生于下部,是阴虚生热;热生于上部,则为阳盛则热。寒生于上部,是阳虚生寒,寒生于下部,是阴盛则寒。感觉冷却面颊红赤且多言语者是阳中之阴邪所致;感觉热又面颊青紫且多言语者是阴中之阳邪所致。感觉冷又面颊青紫且多言语者多是阴中之阴邪所致;要是少言无语就难治了。阴盛所致疾病,极为难治,九死一生。阳盛所致,则易于治愈,九生一死。因为阴寒之病难于治疗,阳热之病易于治愈。诊察脉象,浮取数则为阳盛,沉取数则为阴虚阳偏盛;浮取迟则为阳虚阴偏盛,沉取迟则为阴盛;中取脉数则表现为中焦(胸腹之间)有热,中取脉迟则表现为中焦有寒;寒证须用热来温散,热证须用寒凉来清解,是顺应病情治疗的方法,治疗要根据阴阳变化来确定。

 

论虚实大要

[原文]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下实,下虚上实,状各不同,宜探消息。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舌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举,悲喜自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观其在何经而断其脏。头痛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则痛,重按则快,饮食如故,是为腑实。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皮肤瘙痒,肌肉月真(音嗔,胀起)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按则滑,重按则平,是为腑虚,观其在何经而正其腑。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颊赤心怯,举动颤栗,语声嘶嘎,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险,诊其左右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凡病人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

[白话文]病可以分为五脏的虚与实,六腑的虚与实,上下的虚与实,症状都不相同,要仔细诊察。腹胀肠鸣,手脚冰冷,饮食不下,经常呕吐,皮毛干枯无泽,肌肤皱缩无华,目昏耳聋,言语时断时续,动则喘急,精神涣散,这都是五脏虚证的表现。诊察脉象,浮取有脉就可以治愈,沉取脉微,哪部脉微其所候之脏便虚。沉取要见到沉小弱微短软濡等脉象都是脏虚的表现,脏虚就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常理。多饮多食,二便不通,胸膈满闷,四肢关节疼痛,身体沉重,头昏目眩,唇舌肿胀,咽喉阻塞,腹中气机窜动,肌肤麻木不仁,突然喘逆气急,有时又身热怕冷,身上生疮长疽,忽喜忽悲不能自禁,有的痿弱无力,有的机能亢奋,气血瘀滞不行,这都是五脏实证的表现。诊察脉象浮取沉取脉气皆充盛的即是实证,并且长浮数疾洪紧弦大等脉象都是实证的表现,也是诊察哪部脉病变就是所候之脏有病。头痛眼睛红,外热内寒,手足无力,气血壅滞,丹瘤丛生,咽喉肿痛,腹部轻按觉痛,重按反而舒畅,食欲变化不明显,这是六腑实证的表现。在脉象表现为浮大而实。皮肤瘙痒,肌肉肿胀,消化不良,大便溏稀,泻下不止,浮取脉滑,沉取正常,这是六腑虚弱的表现,诊脉可以知道所病为哪一腑。胸膈满闷,头痛如裂,饮食难下,头昏脖子硬,咽喉不适,唾涕黏稠,左右寸口脉沉结实大,这都是上实证的表现。面颊红赤,心虚胆怯,手足颤动,声音嘶哑,口唇干燥,气急喘促,疲乏无力,面色无华,两腮肿胀,左右寸口脉微弱,这些都是上虚的表现。二便不通,饮食正常,腰腿沉重寒冷,如同坐在水中,行动不便,自觉气从下腹向上冲逆,入睡困难,恶梦不断,左右尺脉皆滑涩,这都是下虚的表现,脉见微涩短小都是下虚之脉。

9论上下不宁

[原文]凡病脾者,上下不宁。盖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阴不足,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阳不足,阳不足则发寒。故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病如疟也。盖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他脏上下,皆法于此。

[白话文]大凡脾脏有病则“上下不宁”。因为按五行相生规律,脾土之上为心火是其母,下为肺金是其子。心生血,属阴。肺司气,属阳。脾病影响于心,则心血受损而阴不足,就会引起发热。同时影响肺金,可导致肺阳虚,就会导致怕冷。所以说,脾脏有病则气血俱损,就会引起寒热交错,反复发作,如同疟疾发作一般。火生土,土生金,心属火在上为母而生脾土,脾土居中生肺金,所以肺金在下为脾之子,当脾脏有病时,也按这个顺序发生病变。他脏得病,也按这个规律“上下”影响。

10论 脉 要

[原文]脉为气血之先,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寸,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心。余仿此。

 

[白话文]气血流注经脉,气血充盛则经脉充盛,气血虚衰则经脉也虚衰,气血炽热则脉来急快,气血阴寒则脉来迟缓,气血虚少则脉来微弱,气血充盈则脉来和缓。人身材高大则脉亦长,人身材矮小则脉亦短,性情急躁则脉来急迫,性情平和则脉来和缓,违背这些规律人就会得病,顺应这些规律人就健康无病。并且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紧脉主痛证,浮脉主有风,滑脉主虚证,伏脉主体内有积块,长脉主实证,短脉主虚证。短涩沉迟伏等脉象,皆属于阴,且主阴证,数滑长浮紧等脉象,皆属于阳。阴病出现属阴的脉象为常理,阳病出现属阳的脉象也为常理,若与此相反,则违逆常规。这些征象,结合所在部位来判定,如左寸脉浮是小肠有热,左寸脉沉是心有热等。其余以此类推。

 

11论五色脉

[原文]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

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

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

不见,即非死者矣。

[白话文]面色发青,右关脉不能触及,是肝木克脾土,脾气衰微的征象。面色红赤,右寸脉不能触及,是心火克肺金而肺气衰微的征象。面色发白,左关脉不能触及,是肺金克肝木,肝气衰绝的征象。面色发黄,左尺脉不能触及,是脾土克肾水,肾气衰微的征象。面色发黑,左寸脉不能触及,是肾水克心火,心气衰微的征象。五脏衰微则无法可治,一般很短时间就会病危而死亡,若能当时不死,就还有半年左右的生命。若仅见面色的改变,并不伴有脉象的改变,就没有生命危险。

 

12论脉病外内证诀

[原文]病疯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病热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阳病人精神颠倒,寐而不惺,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及食不入胃,不定者死。久病人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脉小而有力,言语轻嘶,额无黑气,大便结涩者生。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热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暖相乘,皆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药之法,宜为详悉耳。

[白话文]精神病人若出现脉紧数浮或沉而紧数,汗出不止,呼吸声重,难治,与之相反则可治愈。气机郁滞的病人若出现全身浮肿,肢体松弛无力,时时喘促,肢体厥冷,此时若见沉小脉就很难治愈,若脉浮大则易于治愈。因虚劳导致脱肛的病人,肌肉消瘦,皮下见骨,声音涣散,吐血,不禁房事,寐差夜梦多,呼吸不畅,日间发热,晚上怕冷,难治。若呕吐脓血也是难治。如果脉象不快,且沉取尚有力,面颊没有异常红晕的话则容易治愈。胃肠疾病的患者,要是下痢脓血,脉疾,发热,饮食难下,眼睛发直,难治。要是全身厥冷,脉沉细无力也难治。饮食正常,脉沉取浮取均有力,易于治愈。发热的病人,若出现四肢厥冷,脉弱,不愿见人,饮食难下,泄利不止,难治。饮食正常,四肢温热,脉大,话多,不愿入睡,易治。怕冷的病人,若话多不易入睡,全身发冷,脉反快,呼吸喘促,两眼发直,难治。如果脉有力,呼吸顺畅,易治。阳性疾病的病人,精神错乱,沉睡不易被叫醒,语无伦次,脉浮取沉取皆有力则易治。若饮食难下,狂躁不安则难治。病久的人,脉洪大,身体消瘦,饮食物不容易被吸收,语言清晰,精神委靡则难治。如果饮食正常,脉小有力,说话声轻,前额没有发黑,大便不稀则易于治愈。一般来说,阳性疾病出现阴性证候,阴性疾病出现阳性证候,全身发热,热势较高,胖人脉反见细小而弱,并且病情反复多变,证候复杂多样,皆难治。调整及时尚可治愈,如果治疗失当,则无力回天。有关治疗和用药将在另文详尽叙述。

 

[白话文]大凡脾脏有病则“上下不宁”。因为按五行相生规律,脾土之上为心火是其母,下为肺金是其子。心生血,属阴。肺司气,属阳。脾病影响于心,则心血受损而阴不足,就会引起发热。同时影响肺金,可导致肺阳虚,就会导致怕冷。所以说,脾脏有病则气血俱损,就会引起寒热交错,反复发作,如同疟疾发作一般。火生土,土生金,心属火在上为母而生脾土,脾土居中生肺金,所以肺金在下为脾之子,当脾脏有病时,也按这个顺序发生病变。他脏得病,也按这个规律“上下”影响。


13 论生死大要

[原文]不病而五行绝者死,不病而性变者死,不病而暴语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语者死,不病而喘息者死,不病而强中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肿满者死,不病而大便结者死,不病而暴无脉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内外先尽故也。逆者即死,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白话文]没有病,但五脏之气衰竭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性格大变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狂言不止、喋喋不休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骤然不语、一言不发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喘促大作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脊柱强直、不能俯仰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双目失明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大便闭结不通、腹满痛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浮取沉取三部脉皆无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昏厥不醒的人很快会死亡,这都是因为或从内或在外突然地消耗殆尽所致。再违逆下去很快会立刻有性命之忧,若及时调治,尚可再维持两年的生命,但始终是无药可救的。

 

14论病有灾怪

[原文]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以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俱不得时也。

[白话文]疾病本该表现寒的症状却表现出热的症状,本该表现热的症状却表现出寒的症状,本该呕吐却不吐,本该泄泻却不泄泻,本该出汗却无汗出,本该话多却少言寡语,本该嗜睡却难于入睡,本该饮水多却不口渴,这些都是怪病。这些病都是因为五脏的气机运行不畅所致。其中有四种情况是难于治愈的,即从五运六气来说,主气、客气、运气、自身之气均异常且与时令气候不相适应。

 

15论 水 法

[原文]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其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寐而不寤者,有不能言而声味者,各各不同,皆生于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水;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嗜好勿强予违背,亦不可强抑之。如此从随,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耳。

[白话文]六腑的疾病,阳证居多。发病部位可以在上、在下、从内、从外或从中,这与气机的运行有关。有的常常嬉笑不止,有的总是抑郁不舒,有的表现为躁动不安,有的痛苦呻吟,有的妄自菲薄,有的妄自尊大,有的嗜睡不醒,病情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六腑病的表现。喜欢通畅舒服的当用疏通的方法;不喜欢通畅的当用收敛的方法;感觉饮水舒畅的当用滋养的方法,感觉冰冷舒畅的当用寒凉的方法,这些都是治病的方法。病人的一些嗜好不要绝对违逆,也不要绝对抑制。依情况而定,则十人得病,十人痊愈,百人得病百人痊愈,没有不能治愈的疾病了。

 

16论 火 法

[原文]病起于五脏者,阴之属也。其发也或偏枯,或痿厥,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胀满,或手足挛踡,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未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绵绵默默,状如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此之谓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汗、温、热、火、汤,胥视其宜而施之。治救之道,即在是也。

[白话文]脏属阴,所以五脏疾病多属阴证。五脏发病的表现: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四肢痿弱不用,有的四肢厥逆,有的外觉寒内觉热,有的外觉热而内觉寒,有的胸腹胀满,有的手足挛缩,有的口眼异常,有的肌肤麻木不仁,有的行动艰难,有的身体强直僵硬,有的上

吐下泻不能停止,有的疼痛难忍,有的突然不愿言语、表情呆滞;这些证候都属于阴证,是阴盛阳虚的表现,若阳盛则阴必不足。前文说过“阳气不足则温养阳气,阴津不足则滋补阴液”,这里就用到这个道理。喜欢出汗舒畅的就给他们发汗,喜欢温热舒畅的就给他们温养,

感觉更热一些舒畅的就加重热性,感觉火热才舒畅的就用大热之剂,喜欢洗热水浴舒服的就让他们热浴。发汗、温热、热、大热、洗热水浴,依其病症而运用。治病就在于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施治。

 

17论风中有五生五死

 [原文]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其言生死,各不同也。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狂妄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不足,眼眶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肝风之状,青色围目额,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目直,唇面俱青者死,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证,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者,或可治,宜于脾俞灸之。肾风者腰脚痛重,视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则死,肾风宜肾俞灸之。肺风者,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风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软而弱,皆属风也。又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风人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则舌强而不能言。肝肾中风,则手足不遂。其外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癫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虚浮者,自虚而得。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强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语言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瘾疹者,自痹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盲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要不离于五脏六腑所生耳。

[白话文]中风有五种,即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五脏中风又分良恶,表现各不相同。心风表现为汗出,仰卧时感觉舒服,转侧时不适,说话妄自尊大,此病症易于治疗,治疗宜艾灸心俞。若口唇面颊五色同时出现,即青、白、黄、黑、赤,但赤色不足,眼动不止,这是心气绝的表现,是不可救的表现。肝风表现为眼眶和前额色青,坐但不能弯腰,此病证易于治疗。如果喘促两目发直,口唇面颊都发青色为难治。治疗时宜灸肝俞穴。脾风病证表现为全身发黄,腹部胀满,食欲减弱,肢体弛缓无力,还有治愈的希望,治疗时宜灸脾俞穴。肾风表现为腰腿沉重疼痛,诊察胁肋部未出黄点则本病可以治愈,出黄点则难治。治疗时宜灸肾俞穴。肺风表现为胸中胀满,头昏汗出,嗅觉减退,不辨香臭,喘促不能平卧,则易于治疗。如果呕血、胡言乱语则难治。治疗时宜灸肺俞穴。诊察时脉滑而散主风病,或脉缓而大,或脉浮而紧,或脉软而弱皆主风病。再有得风病的病人,如果鼻下颜色赤黑相间,口吐涎沫,身体僵直,难以治疗。如果中风牙关紧闭,筋脉挛急,脉迟,则易于治疗,脉急数则难治。如果心脾同病中风,则表现为舌强不语。肝肾同时病中风,则表现为手足不能随意运动,并且表现各异,有的外生瘾疹,有的半身不遂,有的不能言语,有的关节肿胀变形,有的癫痫发作,昏厥不省人事,有的疼痛,有的耳聋目盲,有的皮肤生疮长癞,有的胸腹胀满,有的喘逆气少,有的赤白痢下,有的皮色青黑,有的瘙痒难忍,有的狂妄自大,这都是由于中风引起的;如果脉浮而虚,则是因为虚证之人又中风邪。脉实大,则是因为实证之人又中风邪。肢体强直,大多是因汗出中风所致。喘促气少,大多是因饮酒后有中风所致。癫痫、厥逆,大多是因虚劳又中风邪所致。手足不能随意运动,语言不利,大多是行房事中风所得。身发瘾疹,大多是因湿痹又中风邪所致。历节病肢节疼痛,酒后行房加之中风所致。耳聋目盲生疮长癞是因饮食犯胃加之中风所得。变化万千,但均不离五脏六腑,为五脏六腑所生之病。

18论积癥瘕杂虫

[原文]积聚癥瘕杂虫,皆由五脏六腑真气失,邪气并而来,其状各异,有害人与不害人之区。其为病,有缓速痛痒之异。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搏,交合而成。积者系于脏,聚者系于腑,癥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蛊者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之。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蛊有九,其名不等。积有心、肝、脾、肺、肾之异;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分;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别;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区;虫有伏、蛔、白、肉、肺、胃、赤、弱、蛲之名。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

[白话文]积聚癥瘕虫证,都是因为五脏六腑真气不足,邪气侵袭所致,症状各不相同,有的可以危及性命,有的伤人轻微。这些病证有迟发、速发,痛或痒的差别,都是因为体内真气不足,邪气从外侵袭,内外相争,正邪相搏,气血受扰,壅滞而成。积病属脏病,聚病属腑病,癥病属气病,瘕病属血病,虫证是气血壅滞加之饮食停滞所化生而成。积有五种,聚有六种,癥有十二类,瘕有八类,虫证有九种,名称各异。积,分为心、肝、脾、肺、肾之积的差异;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聚的差别;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分;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八种;虫证,可分为伏、蛔、白、肉、肺、胃、赤、弱、蛲九种。现只记载病名,治疗方法将详述于后文。

 

19论 劳 伤

[原文]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使劳于一,一起于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于其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难,及其如此,则虽有命,亦不能生。故枟调神气论枠曰:“调神气,戒酒色,节起居,少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也。”诊其脉,甚数,甚急,甚细,甚弱,甚微,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紧,甚弦,甚洪,甚实,皆起于劳而生

也。

 [白话文]劳强调劳伤神气,伤强调损伤身形。饥饱过度伤及脾气,思虑过度伤及心气,色欲过度伤及肾气,起居过度伤及肝气,喜怒悲愁过度伤及肺气。风、寒、暑、湿等邪气从外伤人,饥、饱、劳、役则伤人的气血津液。白天得病伤营气,夜间得病则伤卫气。营卫伴

行,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稍稍劳伤,日后会日益加重,气越陷越深,真气越来越虚弱,使人肌肉消瘦,神气不足,饮食减少,行动艰难,到这种地步,既便有命,也不会长久。所以枟调神气论枠中记载:调养神气,戒除酒色,起居有节,思虑有度,饮食无偏嗜,顺应这些规律才可以长生。诊察脉象,极数、极急、极细、极弱、极微、极涩、极滑、极短、极长、极浮、极沉、极紧、极弦、极洪、极实等各种脉象,都是因为虚劳所生。

 

20论 传 尸

[原文]凡人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传尸之疾。其候咳嗽不止,或胸膈胀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颠风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得,或因风雨而来,或因问病吊丧而感受,或缘朝走暮游而偶染,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

[白话文]一般来说,人如果气血衰弱,脏腑虚损,又感受鬼怪邪气,就是得了“传尸病”。症状可见咳嗽不止,或见胸膈胀闷,或见肢体疼痛,或见肌肤消瘦,或见饮食难下,或见吐利不止,或见呕吐脓血,或见大量饮水,或见喧扰歌唱,或见悲愁苦闷,或见癫痫时发时止,或见大小便难。本病可能由暴饮暴食所致,也可能由感受风雨所致,也可能因探病或吊丧时受刺激所致,而病可能因日常在外散步偶然而病,也可能气机郁滞引起,也可能是血行不畅所致,也可能是因为睡于粘露水的草地,在花园中稍不经意停顿而感染,这是一种与病死之人而引起的有关的邪气,感染后就会得病,所以这种病被称作“传尸”。

  

21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从脉证之法

 [原文]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则为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则为不及,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胁胀满。大凡肝实引两胁下痛,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其脉急甚,恶言,微急气在胁下,缓甚呕逆,微缓主脾,太急内痈吐血,太甚筋痹,小甚多饮,微小消痹,滑甚则颓疝,微滑遗溺,涩甚流饮,微涩疭挛。又肝之积气胁久不去,则发咳逆,或为疟疾,虚则梦花草茸茸,实则梦山林茂盛。又肝病如头痛目眩,肢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及反短涩,是为金克木,十日死,不治。又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多怒,目疼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怖,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妇人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白话文]肝与胆之间相为表里,所络属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肝气在春季最旺盛,春季万物开始复苏,所以肝气尚且稚嫩虚弱,与之相应,脉见弦而软,治疗时不可用发汗的方法。因为肝气柔弱也不可以用泻下的方法,脉弦而长为正常脉象,与此相反,就是有病的脉象。脉虚而弦为肝气太过,病情轻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晕目眩。脉实而微为肝气疏泄不及,病情深入,表现为胸胁胀满。一般说来,肝气太旺则表现为两胁肋疼痛,肝气上逆表现为头痛耳聋面颊红赤。沉取浮取均为急脉,则病人可表现为胁肋支满,小便难,头痛目眩;脉极急,常伴有恶言秽语,骂詈不休;脉稍急,则为气滞于胁下;脉缓常伴有呕逆;稍缓主脾有病;极缓多为体内生痈,呕吐脓血;脉极大主筋痹之病;极小主饮水多,稍小主痹病;极滑主疝气,稍滑主遗尿;脉极涩主流饮之病,稍涩常见手足拘挛。若肝气郁于胁下,日久不散,就会引起咳嗽气逆或疟疾,肝气虚则常夜时梦到花红草绿,肝气实则常梦到高山密林。若肝病又出现头痛目眩,肢体浮肿,阴囊萎缩,小便不通,十日内将不治而死。若发热伴有怕冷,四肢痿弱不用,脉本该弦长而急却反见短涩之脉,是因为肺金克肝木所致,治疗困难,十日内将不治而死。若肝气实寒则见两臂痿弱不用,舌体干燥,时时叹息,胸痛转侧则疼痛不适,诊脉时可见左关脉迟涩。肝火旺盛可见喘促胸满,急躁易怒,两眼疼痛,腹部胀满,食欲减退,犹豫不决,夜卧不安,两眼红赤,视物不清,诊脉见左关不沉取脉实。

肝气虚寒则见胁肋部坚硬疼痛,视力下降,肩臂疼痛,寒战而后汗出,好像疟疾发作一样,食欲下降,妇人月经延期不至,性情急躁,诊脉见左关脉沉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