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曲中的高音虽然是“画龙点睛”,但往往是歌曲的高潮部份,对歌曲的表现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对整场演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此,男高音歌者更是有着不同于其他声部的切身感受。正像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卢契亚诺·帕瓦洛蒂所说的那样:“可能整个晚上都唱得不好,但只要充满信心的唱出高音C,听众马上会原谅你在世上所发生的一切。相反,可以整整三个小时唱得像天使一般,但是一个唱糟了的高音会酿成惨剧。有人说过,一个唱糟了的音能葬送整场演出”。从训练上说,不管哪个声部在发展高音时都会遇到困难,嗓音条件好的困难少些,差的则困难大些,其中又以男高音最为困难。 中声区是歌曲表现的主体部分,一首歌曲或咏叹调的大部分旋律都在这一声区。如果中声区的演唱方法正确,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声音潜在的美。有些男高音之所以“味儿不地道”,主要是中声区声音达不到要求,听上去脱节、不自然,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如果中声区基础不稳固就过早追求高音,追求“明亮”、“结实”的音色,会给将来高声区的发展留下“隐患”;而逼紧喉咙发出来的,且听上去又是“明亮”、“结实”的声音,实际上是位置不高的喉音。随着音域的扩展,坏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到高声区去,喉咙会越来越用力,直到失去控制。如此发展下去,中声区就会渐渐失去好的音色。如不加以调整,即使勉强维持的高音也会慢慢失去,整个嗓音日渐暗淡。 打开喉咙是获得良好中声区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打开喉咙。说到“打开喉咙”即像帕瓦洛蒂所感觉的那样:“是开始打哈欠的感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半打哈欠”(哈欠的前面一半)。这时的吸气是深的、自然而舒展的,在这样一个吸气的过程中,喉咽腔会自然适度打开,咽壁立起,软腭稍上提,喉头也同时放了下来,歌唱所需要的共鸣腔体就形成了。我们往往容易把“打开”等同于哈欠“打出来的阶段”,“这个阶段嘴巴张得过大,喉头太撑,声音靠后,不利于歌唱。 其次,要认识到“深呼吸”和“打开”是同时的,是一个动作、一个过程。其实,半打哈欠相伴深呼吸而形成的打开,正是人类自然生理现象与歌唱状态的结合。80年代初,意大利著名声乐专家吉诺·贝基来华讲学时曾针对呼吸浅、打不开喉咙的学生,在示范演唱时以极夸张、发出声响的吸气,提示学生注意深呼吸和打开喉咙之间的关系。可见,打开喉咙与深呼吸相结合,才能准确、适度、自然地形成歌唱状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启动”到“起唱”的一瞬间要保持这种“开”的感觉,会使声带有一个良好的张力,也能更好地得到来自横隔膜恰如其分的支持,进而得到一个气息声音搭配得当和流畅自如的中声区。准确、适度地打开喉咙,在起唱的一瞬间保持住,并很好地搭上气息支点,是造就一个好的中声区的基础,它涵盖了歌唱状态中呼吸、打开、支持、共鸣的全过程。 声区的“过渡”,指的是为了消除声区之间衔接地方出现的明显换音(破裂、断裂)现象而使用的一种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掩盖”、“罩盖”、“换声”、“关闭”等。在这个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歌者的歌唱器官、声带机能、音色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胸声渐少,头声渐多,声带机能亦由重渐轻,声音集中而具铿锵色彩。声区过渡技术的运用对于男高音声部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男高音的“自然声区”在生理上是有界限的,要扩展音域唯有以掩盖的声音来代替这种“自然”、“开放”的声音;否则即使歌者的条件不错,也仅限于“自然”,最多到g,或#g,就再也转不动了。
今天我们领略了大师们那无尽的辉煌,可是谁经历过他们那个年代那么艰苦的环境呢?谁又能像他们那样如此挚着、痴迷地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呢?因此,一个巩固的专业思想对于一个男高音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浅尝辄止”、“眼高手低”者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还要全面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这里面包括各门专业基础课、语言、文学,对作品音乐风格的了解,对其它姊妹艺术的了解以及广泛的演唱曲目等。因为,即使具备了大师们那样的嗓子,未必唱出来就像他们。所以,加强音乐修养对一个男高音歌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这些是需要我们一生去追求的。如此,才能到达那声乐艺术的理想境界,才能摘取到那“皇冠上的明珠”。’吻向自心灵的高音是这样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