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中国家喻户晓的食品品牌,许多人童年甜美的回忆。鲜为人知的,是它的主人,来自台湾的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蔡衍明,中国台湾企业家,号称“米果大王”,一起来看看蔡衍明的创业之路。 作为台商,蔡衍明霸气十足,又十足低调,从湖南出发,靠卖一包一包米果成为休闲食品大王,并以财富500亿元成为“2012胡润中国大陆外来首富”。蔡衍明不是儒商,而是充满江湖气,这恐怕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最初,他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爱当老大的风流公子。 败家子 19岁当老总赔掉一个亿 今年57岁的蔡衍明出身在台北一个富贵家庭,在家排行老幺,深受父亲的宠爱,不爱读书,却爱当老大,大部分的知识都从街头和电影院获取。在父亲开设的中央戏院里,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的电影。 高中时,由于两次和学长的冲突,处于叛逆期的他索性退学,进入父亲的制冰厂工作。 1976年,他19岁,父亲从朋友那里接下了主要加工鱼罐头外销的宜兰食品厂。因为父亲没有时间经营,蔡衍明便主动请缨去厂里当起了总经理。他回忆:“我账也看不懂,人也不认识,我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我也不知道。” 啥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却操心起食品厂的战略转型。他觉得做OEM(俗称代工生产)要看别人脸色,决定转做内销,并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结果一年多下来,赔掉一个多亿(台币),不得不找家里贴钱补救,落下个“败家子”的称号。只要别人多看他两眼,他就觉得人家在笑他,更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一度想跳楼自杀。 3年后,22岁的蔡衍明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盘算着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应该可以扳回一局。于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寻求合作。64岁的桢计作社长连连拒绝,怕小伙子办事不牢,坏了自己的名声。 整整两年,蔡衍明频频拜访桢计作,终于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此后,爱狗的他将公司取名旺旺,迅速成为台湾米果市场老大。至今,蔡衍明仍将桢计作称为“旺旺之父”,在总部竖立铜像。 价格战 你定30块我标5块 1992年,35岁的蔡衍明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市场局限性太大,“不够刺激”,他把目光投向了大陆。因投资额仅在千万级别,他没选沿海,而是成为湖南首家台企,因而享受不少优惠政策。 投产后,蔡衍明参加郑州糖酒会,收到了300多份订单,过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第一炮没有打响,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情急之下,蔡衍明决定将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学生试吃,结果孩子们爱不释手。 蔡衍明抓住时机狂投广告,“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台词很快路人皆知,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最终,投产当年他创收2.5亿人民币。 1994年后,两百多家食品厂加入“米果大战”,其中就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康师傅。激烈的竞争使米果价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 面对危机,蔡衍明推出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并一口气将自家产品骤降到1公斤5元,狠辣令人咂舌。他说,“除根之后,才好做”。 为了降低成本,他拼命扩大生产规模。“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我就给各县政府写信说要投资,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我。” 正值招商引资热潮,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回应。此后,他又掀起几番价格战,将竞争对手杀得所剩无几,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撼动。 两上市 200天“光速”撤新登港 1996年,蔡衍明决定将旺旺挂牌上市。当时在台湾申请上市的程序非常复杂,而新加坡政府又正大力吸纳中国企业去当地交易所上市,于是蔡衍明舍近求远,选择在新加坡挂牌。但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上市后表现一直平淡,虽然每年净利率达16%,却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市盈率一度达40倍。 在投行的建议下,蔡衍明决定转投港交所。不过,精打细算的他不甘心让投行与私募狂分利润,他做了一个相当江湖气的决定,用自己的团队替代专业私募。 2007年5月28日,他以私人名义向12家银行财团联贷8.5亿美元,用于收购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转投H股。这一做法无疑极其冒险,因为他要顶着每天高达15万美元的贷款利息,时间越久,对他越不利。 这一回,蔡衍明不仅让外界体验到他的决策之大胆,还看到其行动之迅速。从撤离新加坡,到登陆港交所,前后只用200天,旺旺的市值则从35亿美元提至51亿美元。 同时,他还完成了公司的重组,把核心业务食品饮料业务单独剥离在港上市,旗下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则分拆至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作为家族私有,成为业界公认的近些年来亚洲规模最大、杠杆比率最高的巨额融资经典。 管理偏集权制 有点像宗庆后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蔡衍明“有点像宗庆后”。一个靠一包一包卖米果,以500亿元身家成为“2012胡润外来首富”;一个靠一瓶一瓶卖饮料,以105亿美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陆首富。 表面看来,这两个人有相似的特点,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创业进入传统食品快消行业,创始人稳定在位管理时间都超过20年以上,同样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擅长渠道运作,都在金融危机后其实业家价值方得以体现,一方面都极其低调内敛,但另一方面霸道而充满野心,管理风格更偏向集权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