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众必非之。”一个不懂得韬光养晦,处处锋芒毕露的人,很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追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一一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的功高盖主。
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而第一个第一也就导致第二个第一的原因。
韩信被杀,祸起于自请封王。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在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蒙阳的危急关头,竟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一役吃了败仗。对此,刘邦极为恼火,只是迫于当时形势,不便立即诛之。
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虽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还存在着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被封为王的七人中,韩信为楚王。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更不会放过。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请捕,把他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使刘邦感到威胁,终于动了诛杀之念。汉十一年,刘邦借谋反的罪名将韩信斩杀。
像韩信这样一个有着大智大谋的人,却落得如此悲惨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韬光养晦。韩信的事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变通有道,因势而异,不可一味地出头,要善于韬光养晦,隐中求胜。
性格本天成,有的人性格天生豪放爽直,有的人却能含而不露。但是原先豪放的人,经历过一些挫折以后,也会变得隐忍。表面上看来他们好像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锐气,但实际上,他们并非失去了锐气,而是生活的磨砺已经使他们懂得了隐忍。世界很大,生活很复杂,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所以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必须要有一点城府,懂得适时地在某些人面前隐藏自己。否则,就算自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有可能还未曾实施,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成大事者,在特定的时刻,给人的印象可能会是表面混沌、糊里糊涂,实际心里透亮,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于己不利的人致命一击。他们这种韬光养晦的变通策略,常常能让处于劣势中的自己找到反戈一击的机会。
来源:《圆融做人 扎实做事》
感悟:韬光养晦,刻意隐藏自己的才能,使其不外露。具体到职场之中,就是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他人的地方,收敛自己的锋芒,同时发展积蓄力量,事事谨慎严格,慢慢积蓄知识,来强大自己,最终做到厚积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