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这一大型线下活动的策划执行者韩信算是真的极尽军事才能,无论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还是修橹贲温,具器械,韩信都能将这一军事理论践行的淋漓尽致,令人称道,被后人冠以兵仙,神帅的称呼。韩信短短一生的前半生过的穷困潦倒,与其说刘邦,倒不如说萧何,是他的知遇之恩,才能让韩信有机会拜将封侯,从暗渡陈仓到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一路上无数战役,韩信给了后人一次教科书式的兵法教学。 可惜,年纪轻轻便有此功业的韩信即便知道飞鸟尽良弓藏,却依然幻想这几乎是自己打下的大汉江山,自己难道连分一杯羹的权利都没有吗?就这样,韩信并未听蒯通劝鉴的自立之言,怀抱心中“汉终不负我”的一意孤行走进了长乐宫,便再也未出来。 功高盖主,赏无可赏,赐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战必胜,攻必取”这些评价无疑是一个个催命的符号标签在叠加着。功高盖主,臣强主弱,赏无可赏,封无可封,唯有赐死,以绝后患。韩信的人设在于同项羽一样的悲剧,军事技能点满,当然项羽比较侧重武力,而政治意识培养明显不足。以前韩信是平民也好,打天下的大将军也罢,刘邦还需要他,威望高一些也无可厚非,谁会砍掉自己的左膀右臂? 但随着韩信调兵遣将,势如破竹,个人业务能力彰显,在公司业绩突出,同样也受到了公司一些其他员工的追捧,即便是自己想法如何,但仍然有被属下黄袍加身的风险。一个打工仔在管理岗多高,刘邦也大概能接受,甚至进了董事会。可是之后怎样呢?韩主管的业绩可以吃个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下去,这么大的功绩,还要怎么封赏?难道送大汉江山不可?刘老板无奈,只好默许老板娘吕雉来做这件事,炒鱿鱼,可惜帝王做老板,被炒鱿鱼就是夷灭三族。 人红是非多常言道,人不遭妒是庸才,韩大将军可是勋冠三杰,国士无双,放眼整个汉室集团,也就是刘老板是因为董事长的身份才将将压他一头,地位自然是居高至伟。世界上最不可捉摸的就是人心,这样的人,追随者有,诋毁诬陷者自然也不少。 韩信担任楚王期间,逃亡部将钟离眛曾是项羽帐下大将,却与韩信素来交好,韩信迕逆刘邦之意,藏匿钟离眛。公元前201年,韩信被人诬告谋反,刘邦假借出游之名奇袭楚国,韩信自认无愧,没有起兵,钟离眛也因此自刎,韩信于是带着钟离眛的人头无奈表示忠心,却被刘邦捉拿,后来降为淮阴侯。 这件事情明显给刘邦一个提醒,即便是自己有多不愿意背上一个卸磨杀驴的名声,但是在与刘家江山的千秋万代之间,刘邦必然不会冒这个险。而对于吕后这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来说,杀韩信也无异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 犯了帝王的逆鳞 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联盟,已经说服齐王归汉,然而韩信却在之前已经接到攻齐的命令,听到消息原本打算停止,遭蒯通劝说,担心郦食其一介书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便可得攻城拔寨之功。于是趁齐王松懈,便趁势进攻,这样做恰好等于卖了郦食其。齐王田广一怒之下杀了郦食其。 军事上兵不厌诈也是情理之中,牺牲一个人,平定一方土地,也无可厚非。但后面发生的事情令刘邦勃然大怒,韩信杀了龙且,平定了齐国,却向刘邦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要求。什么要求呢?就是韩信给刘邦写了封信,以齐国反复无常,不稳定因素多,又和楚国为邻的理由请求让自己暂代一个假齐王,有利于稳定。 刘邦看到信,气不打一处来,除了这个无理的要求,最主要原因还是如今刘邦的处境是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如今韩信不来解围,反而还想要做王?但碍于局面,刘邦却忍住不能发火,反而回信大肆赞扬韩信功绩,并给其一个真齐王说法。 对于君王来说,只有我给,不能你要!韩信此举是向绝对权力的挑战,正因为他功高盖世,所以这种要求一旦曾经提过,刘邦心里有芥蒂,这件事情,只要韩信一直活着,就永远是一根针在刘邦心里。 政治觉悟不够对于韩信来讲,在楚汉的夹缝中求得一处生路并不难,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臣子,即便是功高震主,学习一下张良也未尝不好,功成名就,衣食无忧。可惜韩信气盛,已经没有什么位置能匹配他的功业,除了死。 或者就像他死前喊的那样,悔不听蒯通所言,也就是当时与楚联合,占齐地,从而三分天下,端好自己的一碗羹,岂不乐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