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景山村落史话----东下庄元代已有夏庄村

 青木森森 2016-07-16


《石景山区地名志》记东下庄,说该村位于石景山区东北部,西与西下庄隔八大处路相邻,东与北京射击场相接,东南与福田寺相望。又说“该村与西下庄原为一村,旧名夏庄。盖因村中老戸为夏姓。后‘夏’与‘下’同音,遂讹为‘下庄’。又因修筑八大处路,将下庄一分为二”,各名东下庄、西下庄。该《志》又记八大处路西段初建于1964年,北段初建于1960年。如此说来,东、西下庄之名不会早于1960年。


  民国五年(1916),毅夫撰写的《游京师西山日记》中,记游翠微诸景后,“十九日晨起,车行过夏庄、杏市口、门头村、南、北新庄,约二十里许至香山。”可见在民国初年尚未改为“下庄”。
  那么,“夏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地名呢?早在元代,就有了“夏庄”的地名。元代有位大诗人名叫范梈1272-1330),元诗四大家(注1)之一,一名德机,字亨父,清江(今江西清江)人,范梈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母亲熊氏为培养儿子,终身守寡。范梈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入学后,发愤读书,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他36岁北游大都(今北京),以文会友,声名大振。当时在朝廷任职的董士选,请他做家庭教师,后又把他推荐给朝廷,在翰林院任编修,负责编纂文件,修理国史,记录政绩,书写会要。其后任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注2)。不久,选任翰林应奉,又被提拔任福建闽海道知事。
  范梈是有名的孝子,在外做官,不能侍奉年老多病的母亲,多次上书朝廷请辞回家,没有得到批准。天历二年(1329),朝廷任范梈为湖南岭北道廉访司(注3)官员,范梈因母亲病重,拒不赴任,毅然回到母亲身边,照顾病中的老母。这一年,母亲病亡,他极为悲痛,抑郁成疾,于次年10月病逝,终年59岁。
  范梈为官清正,关心民众疾苦。他在沿海任职期间,经常顶着海风,冒着感染瘟疫的危险,到偏僻地方巡查,清理解决多年积存的冤案。范梈在写诗时,也不忘为百姓攘臂一呼,如福建文绣局常借给皇上绣衣袍为名,随意征集老百姓家的女子,无偿地当绣花工,范梈写了首诗,揭露文绣局的腐败,廉访司向上报告,很快取缔了文绣局。
范梈每到一处,注重兴办学校,教化民众。自己则不谋私利,粗茶疏食,淡泊如水。翰林学士吴澄(字幼清)说:“像范梈这样廉洁的官员,实不多见。”范梈死后,吴澄为他撰写碑文,把他比作东汉的梁鸿、张衡等一批正直的君子。
  范梈于大德十一年丁未(1307)隐居元大都西郊的卢师山东谷。这一期间,曽作《卢师东谷怀城中诸友》诗。以后再游,作《清明日留西山》、《西谷访人不遇》、《春日上平坡寺》诸诗。离山时又作《至夏庄怀平坡旧游》诗,云:
  平坡谷前桃杏花,年时著屐到君家。
  只今可买惟村酒,无复能来识石茶。
  帘幙高高通紫燕,溪潭款款伏青蛇。
  同游昨有虞公子,却为卢郎得浪夸。
  再据《范德机诗集》卷一,有《宿夏庄》诗。诗云:
  阴晴知何如?开户月滿地。
  主家种长榆,竟夕薰风至。
  半生朝市踪,颇负山林意。
  及兹登览娄,亦复缠世累。
  棘篱临大道,嘶马咳童稚。
  众卧复离披,踌躇独无寐。
  江山转寥落,星斗亦连缀。
  丈夫十载间,岂独铅椠事!
  由上述二诗可得而知之,“夏庄”村名,元已有之。并且两村均在下卢师山后归大都城途间,西夏庄更当京西大路古道。

本文作者:双塔邨人 (李新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