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原因---易起论文网

 畅游乖乖宝 2016-07-16

 校企合作发挥学校与企业的教育优势,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组织保障。校企合作有多种模式,主要可以划分为学校主体式、企业主体式、共同主体式三种类型。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日益改变着职业技能结构,凸显学校教育的优势。终生学习改变了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定位及其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预期,使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成为多数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然而,“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面临许多问题。
  一、“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是指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学习和工作学习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各国结合其特点,形成多种模式,“合作教育”、“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是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其共同点在于学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安排的全过程,企业只是配合完成学校委托的任务。“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实习为辅。学校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参与配合是“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最直观的特征。学生以学校学习为主,以企业实习为辅。“合作教育”模式中,学校发挥主要作用,组织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企业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没有太多的涉入。虽然校企合作办学,但教育主体是学校,而企业多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性条件,处于辅助地位。“工学交替”模式中,学生主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在企业的实践学习比较有限且不太稳定。学校占主体地位,整个培训计划由教育部门制定,学校联系企业并组织学生签订培训合同,企业则按照教育部门制定的培训合同自由执行。由于缺乏严格部门管理和法律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我国“顶岗实习”模式与英国“工学交替”模式有相似之处,以学校学习为主,企业实训为辅,但“顶岗实习”模式更加学校化,不仅教育与培训计划由学校制定和实施,而且企业实习部分也由学校来组织和安排,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时空分离。在“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不仅地位不平衡,而且二者之间缺乏协调管理,出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时空分离现象。一方面,学校教育和企业技能培训时间相互错开。学生集中性在1到2年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结束后再进行1年实践训练,间隔时间太久,学生不能及时地将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导致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和理解,实践训练缺乏理论分析而停留于简单模仿和机械操作;另一方面,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技能培训地点相隔离。在学校局限于理论知识学习,在企业局限于实际操作学习。学生因学习的跳跃性而难以很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缺乏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而在企业实习纯粹是技能操作而没有理论讲解和指导,难以形成技术运用能力。这种时空分离导致学校知识学习与企业技能培训内容上的脱节,难以发挥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真正优势。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分离的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未形成共同利益诉求,缺乏内在的共同目标和外在的保障。学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目的和职责在于培养人才,是公益性组织;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其目标和使命在于创造经济价值,是营利性组织。学校与企业所追求的价值截然不同,因而让其自发合作共赢不太现实,必须以国家作为主导者,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协调指导,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基础性为教育核心理念。“企业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教育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应用性。“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基础性,即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技术技能的基础性。“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原则体现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所需的基本素养。学校之所以重视基础性理论和技能的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分不开的。学校教育自诞生起就被赋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使命,其关键是辅助学生成长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种“辅助”主要体现在学校引导学生获得基础发展能力,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态度等。但是这种基础性理念在职业教育里容易被曲解,致使职业教育重“学”轻“做”,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真实工作世界脱离,难以形成综合实际应用能力,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质。
  二、“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困境
  “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可以归纳为“内忧外患”。内在问题是教学脱离实际、缺乏职业精神培养以及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外在约束主要是缺乏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内在的问题比外在约束更致命。因为,内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而外在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在甚至可以影响外在,所以其内在教育教学问题更值得重视。
  (一)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教学脱离工作世界
  职业教育和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应尽可能地将所传授的知识和真实工作任务结合起来,遵循工作任务逻辑,培养学生完整的工作能力。然而“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脱离了这种逻辑。一方面,学校教学模式受普通教育影响,围绕学科专业知识体系,采取“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学校实训内容往往陈旧落后,与现实工作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实习虽结合了真实工作环境,但学习者接触的只是“独立分解的操作技能”而不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导致他们对所学知识技能缺乏认同感和学习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重职业能力培养,轻职业精神养成
  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敬业等为表征的职业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职业认同感更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获得职业能力的基础。“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体现出很强的工具性,注重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而缺乏职业精神陶冶。大多数职业院校过分追求职业技能最高化,遗忘了在职业技能背后“人”的情感和道德因素,将人培养成了无情感、无道德的“工具人”。“工具人”虽然能够按照程序将工作做完整,但是难以将自己的情感因素融入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也难以内在约束自己严格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从现实观察可以发现,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精神,责任心,工作态度往往排在工作要求的首位。因而过于追求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职业精神态度养成必然会降低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水平。杜威早就指出,狭隘的工艺教育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危险,人成为机器的附属,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而且阻碍了阶层的流动,难以形成民主社会。

 (三)专业定向教育排斥通识教育
  职业教育简单地培养学生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专业定向能力远远不够,良好的应对心态、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等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要。目前“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功利性较强,专业定向教育排斥通识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围绕某个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过于专业对口,而忽视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如学习方法、价值观、人生观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定向性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容易造成学生片面式发展。职业教育如果丢弃“育人”责任,就丧失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四)缺乏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是欠缺的,尤其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这方面。教育部门有关校企合作的制度针对学校的规定比较严格。如我国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中将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考核高职高专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付丽琴,黄荣英:《制度视角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初探》,《教育探索》2009年第9期)相较之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则明显薄弱,激励制度不足,国家制定了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可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但实际的状况是企业投入远超于所得优惠。约束制度不完善,如我国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制定的职工技术培训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也难以有针对性地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外,学校和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