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柏讲述大提琴的故事丨大提琴低沉、委婉的旋律往往能烘托出深深的失落和忧伤,而一旦快速演奏,又会产生让...

 麒麟谷 2016-07-16

2012年,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音乐会


作者简介:宗柏,1933年6月生,上海市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大提琴教研室主任。1945年参加青少年革命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一直转战于山东解放区和苏北根据地,1949年该团改编为上海歌剧院。1955年被国家选送到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深造,1960年学成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其学生在1985年和1993年全国大提琴比赛中均获一等奖。1985年和1994年作为领队和教练先后参加卡扎斯国际大提琴比赛和第十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1986年获匈牙利政府颁发的李斯特奖章,1990年受匈牙利李斯特音院德布勒森分院之邀赴匈牙利讲学一个月。译著《大提琴演奏》,论文《九首大提琴著名协奏曲及变奏曲的分析及演奏》、环球音像公司录制大提琴示范教学录像带两盒 。  

大提琴的故事丨上

   现代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最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它演奏时产生的强烈共鸣可以波及剧场的最后一排。大提琴低沉、委婉的旋律往往能烘托出深深的失落和忧伤,而一旦快速演奏,马上又会产生让人振奋的效果,尤其适合演奏大段的浪漫抒情曲目。在演奏大师的手里,它是极佳的独奏乐器。勃拉姆斯听到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后,曾深为感慨地说:“我居然不知曾有人写出这样优美的大提琴曲!”因此,我们不妨这样推断:大提琴协奏曲的曲目不丰,其原因仅仅是因为作曲家鲜有大提琴家出身之故。尽管如此,现有的大提琴曲目亦已显示出这种乐器的凄美与热烈。只要有了优秀的曲目和高超的技巧,大提琴仍是表现更深刻、更广博、更有震撼力的乐器之一。 


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演绎《女人就是女人》 

Une femme est une femme

大提琴的历史 

 大提琴是由达·甘巴中提琴(一种17世纪中叶以前流行的撑在地面上演奏的六弦提琴)演变而来的。到了17世纪中叶,人们发明了低音提琴。这种琴的琴身较达·甘巴提琴大些,音色也丰富些。“大提琴”这个词出现在1665年,这个非正式的昵称却迅速取代了低音提琴这一“官名”。现代大提琴共有四根弦,比中提琴低八度,这在1600年就已经流行开来。后来,巴赫又发明了一种可以像中提琴一样夹在颌下演奏的豪华提琴,这种乐器又多出一根e弦,巴赫《大提琴组曲》中的第6首就是专为这种新式乐器而作的独奏曲。当时,大提琴主要是用来烘托键盘乐的低音部,构成巴洛克时代音乐的基调。 

 19世纪以前,还有其他一些与大提琴类似的乐器,海顿就曾为一种叫巴列顿的乐器写过175首曲子。巴列顿(或称“男中音”)其实是一种有6根或7根弦的大提琴。19世纪初,还出现了一种融合了大提琴与吉他特征的“琶音琴”。它既有大提琴的特征——拥有六根弦还要使用琴弓,却又像吉他一样在指板上有24个档子。事实上,在当时音乐家的脑海里,大提琴与吉他本来就密不可分(波切里尼曾写过大量的吉他曲),因此,当时两种乐器的融合不像如今这样令人大惊小怪。在聆听了琶音琴乐手温西兹·舒斯特的演奏后,舒伯特特意为它谱写了一首精美绝伦的由钢琴伴奏的奏鸣曲。如今,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这种琶音琴的芳踪,而舒伯特的奏鸣曲依然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但所用的乐器却是大提琴和钢琴。 


 到了20世纪人们对大提琴作了两大改进,增强了它的力度,使其能在管弦乐队的喧嚣声中脱颖而出。第一大改进是用钢丝弦取代了惯用的肠衣线,另一大改进是将弦轴制成弯翘的形状,使得琴弦与琴弓处于同一水平面,更有利于演奏。这样一来,现代大提琴音量大增,更易于让演奏家处理那些现代派有高难技巧的作品。 


大提琴曲目 

 维瓦尔第和塔蒂尼谱写了最早的大提琴协奏曲,接着,巴赫、亨德尔在他们的合唱作品中开始用大提琴伴奏,后来的作曲家写出了一些重要的大提琴协奏曲。两位古典时期的大提琴家为大提琴进入独奏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位是海顿的学生安东·克拉夫特正是通过克拉夫特的演奏,海顿意识到了大提琴的潜能,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中,大提琴不再仅仅起低音击节的作用,而担当起了乐曲的主要声部,与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同样举足轻重。海顿的四重奏中,大提琴在叙述主题的同时也参与“对话”,这一表现方法后来成了弦乐四重奏曲的模式。此外,海顿还为克拉夫特创作了5首协奏曲。


   18世纪末另一位重要的大提琴家是波切里尼,他是享誉全欧的演奏家。作为作曲家,波切里尼硕果累累,一生写了125首弦乐五重奏曲、102首四重奏曲以及其他突出大提琴音质的提琴组合曲,还谱写了四首海顿风格的大提琴协奏曲。由于他的乐曲常常唤起人们对海顿的联想,人们索性戏称他为“海顿之妻”。 

李垂谊演绎波切里尼大提琴协奏曲,选段


 贝多芬在他的16首四重奏曲中为大提琴谱写了强有力的音部,他还谱写了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管弦乐队演奏的“三重奏协奏曲”。这部作品在1808年首演时,由克拉夫特演奏大提琴。贝多芬共写了5首大提琴、钢琴奏鸣曲,前两首写于1796年,由钢琴演奏主旋律,在写第三首乐曲时(1808年),贝多芬已经娴熟地掌握了为大提琴这一富有表现力的弦乐器谱曲的技巧,开始突出大提琴,并不时推举它阐释旋律主题。第三大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热情奔放的室内乐之一,每次演出都能使观众异常振奋。另外两首奏鸣曲作于1815年,这时,曲中的大提琴早已成为钢琴的朋友,两者并驾齐驱。 


 德国作曲家舒曼深为大提琴的浪漫抒情音色所动,于1850年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不是用古典风格写成,而是用非常浪漫的手法将炽热的情感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舒曼没有按俗套将作品分为三个乐章,而是一气呵成,令人感受到颇具肖邦钢琴协奏曲的风采,在最初三个小段由管弦乐队的三和弦演奏之后,大提琴引出热烈的主题,紧接着大提琴独奏表现第二主题,经过展开部后,渐渐导入节奏强烈的管弦合奏,又用大提琴情绪高昂地再现主题音乐。这部作品没有按惯例在尾声前才婉转如歌,而是用管弦乐渐进到梦幻般的中段,随后是大提琴舒缓悠扬、美轮美奂的歌唱(人们正是在此处发现了大提琴在音乐史上应有的地位),紧接着是一段欢快的乐曲,再从头再现第一、第二主题,然后进入期待已久的装饰乐段,最后奏出辉煌的尾声。舒曼的协奏曲华丽清新,作曲家第一次大肆渲染大提琴如诗如歌的音质。在创作四重奏曲时,舒曼也加强了大提琴的作用,在他精致的弦乐四重奏(第二号)结束时,舒曼用大提琴完成了最后一拍。 


 舒曼的学生勃拉姆斯创作了三部重要的大提琴作品。第一首为《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1865),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忧郁色彩,带有深厚的沉思与内省色彩,大提琴一直徜徉在低音区,烘托出奔放的旋律。1886年,勃拉姆斯为天才的大提琴家罗伯特·霍斯曼谱写了第二首奏鸣曲。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极力开发大提琴的技巧,乐曲一开始就跳入高音区。历来被音乐评论家们打上“保守乐派”标记的勃拉姆斯,这回却写出了一部超前奔放、基调频变的作品。这部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曲,也预示着他的《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的诞生。 


 1887年,勃拉姆斯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图恩湖消夏,漫步在青山碧水间,迷人的湖光山色激起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结果便诞生了著名的《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气势恢宏,旋律舒展跌宕,两种乐器高昂的独奏被细腻而又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创作达到了顶峰,曲中不乏如怨如诉、如思如慕的片断以及对大自然的赞叹。作者有意让乐队旋律轻柔而将浓墨重彩让给大提琴,整部作品可谓精美绝伦,至今仍是大提琴家们的保留曲目。 


 后浪漫主义时期,大提琴主要用来在管弦乐或歌剧中表现延缓、深情的乐节,勃拉姆斯在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使用了大量这样的乐句;瓦格纳在他的《女武神》狂风暴雨般的开篇之后,立刻转入由大提琴演奏的低吟轻诉;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第四幕的开场也是如法炮制的。 

 勃拉姆斯曾被他的好友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深深感动过。德沃夏克客居美国时,聆听了作曲家维多克·哈尔伯特的两部协奏曲后,深受启发,写下了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协奏曲流行很广,也是同类作品中最轻松活泼的,他没有步舒曼和勃拉姆斯的后尘,将管弦乐部分保持低调,相反却竭力充实加强管弦乐声部,以增强刚劲的独奏与恢宏的伴奏之间强烈的竞争,其他乐句则轻舒漫卷,如泣如诉,感人肺腑。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写给他的妻妹也是他暗恋的情人约瑟芬·娜考尼佐娃的。作品的终曲堪称协奏曲结尾的经典,正如德沃夏克向他的出版商介绍的那样:大提琴的独奏越变越缓,越来越弱,“宛如一声声叹息”,再由管弦乐一声磅礴的骤起,然后戛然而止。 

 19世纪末,又出现了一部重要的大提琴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此曲写于1898年,为施特劳斯的第六部交响诗,曲中用大提琴代表唐吉诃德,用音色浮华的中提琴代表桑丘,杜西尼亚则由双簧管来展示。全曲由序曲、十个变奏曲和尾声构成,每一部分都描绘出唐吉诃德游侠生活中的不同景象,大提琴将它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施特劳斯正是利用了乐器的抒情色彩,将故事叙述得栩栩如生。

欢迎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