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难以相互理解

 hercules028 2016-07-16

  大学时假模假样地做过一段时间团支书,整天听同学说一大堆积压在他们心里许久的烦心事。

  诸如自己的室友总是在大家都在玩儿的时候睡觉,大家都睡觉的时候玩儿。诸如明明经常接触的人,却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就连我自己,也暗恋过一段时间。那时候茶饭不思,整天就琢磨那姑娘心里究竟对我有没有那么点意思。可惜每次和她说话我都觉得有点意思,但又不确定;每次离开了她发微信的时候我又觉得她高冷得不行。直到最后毕业也没弄清楚这姑娘心里在想什么。当然她肯定也不清楚我心里在想什么,不然也不会在毕业的时候淡淡地问我究竟看上班上哪个姑娘咋就不谈恋爱。这时我才一拍脑门觉得其实和她之间有戏,心里满是懊悔,大呼人和人之间真的是没办法互相理解。可惜那时候她已经有了男朋友,确定要出国,再怎么挽回也没用了。

  不过至于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互相难以理解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想明白,还归功于两个汉子在网上打架的视频。视频里两个人互相说的话驴唇不对马嘴,最后终于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人表达自己分以下几步:

  1.A想到一些东西想要表达,但是他还没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

  思考的过程造成了信息的偏差。

  2.他想清楚了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但他不知道是用文字语言还是行动或者是心电感应的方式来进行。

  不同的载体带来了信息的偏差。

  3.他选择了某种方式,于是他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了一种符号,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行动(心电感应不谈)。

  组织语言的过程带来了信息的大量偏差,其偏差大小与此人表达能力成反比。但因为语言、文字或者动作这些符号的局限性,即使这人表达能力再强,信息偏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4.他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了B。比如通过网络聊天,口述,写文章或者是肢体冲突。

  传递的渠道和传递渠道的过程会带来大量信息偏差。表达时此人的情绪也会影响表达的意思。

  5.B接收这些符号,接收的过程中他人会考量A的身份以及往日的言论。

  A的身份与往日言论、B的身份、当时的心情都会带来大量的信息偏差。

  6.B根据这些符号理解A想表达的信息,并在脑海中转化成脑电波。

  B往日的经历、理解能力会带来大量的信息偏差。

  7.B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了思考,并想到一些东西想要表达出来,但是他还没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

  举个例子。

  A对B说:“我早上喝了一碗豆汁儿,哭了。”

  这时A心里想的可能是“好久没吃到家乡的味道了”或者他想的其实只是小时候自己喝豆汁儿的几个回忆片段。

  但经过以上六步的曲解以后,B的想法可能是“A觉得豆汁儿太难喝了,所以哭了”,或者他想的其实是自己前些天喝豆汁儿的难受感觉,他想嘲笑A,但是因为A是他的上司所以只能出言安慰A。

  于是A对B说呵呵,B也只能呵呵。

  或者:

  A因为觉得B脖子上的金链子好看,就多看了B一眼。

  结果B被一个大男人看得心里发毛,就问了句:“你瞅啥?”

  A哪里想到会受到这等欺负,以为是B仗着自己有钱,就想欺负他老实,于是不甘示弱地回了句:“瞅你咋地。”

  “你有种再瞅一眼! ”

  “我就瞅你了怎么地……”

  后面的剧本我想各位也能想象得到。

  这是一次最简单的信息交流,经历了以上六步,这六步里哪一步出了问题,人和人之间都没办法沟通。

  而两个人之间每天起码进行几十次这样的沟通。人和人要达到相互理解得经过上万次这样的沟通。

  所以说我们一般在看到一篇文章以后从来不管也不需要管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只需要借分享这篇文章的契机表达自己的态度就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营销理论里一定要有一条:发的东西得有争议,让读者可以转。

  所以说其实真的没有人理解你。我们自以为理解的人,只是理解了他我们在脑海里幻想出来的投影而已。我们爱的也是。

  所以说性没有什么难的,爱也没有什么难的,理解才是最难的,找到一个可以稍微理解自己多一点的人是多么幸运。

  所以说“士为知己者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