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前环境讨论教育不能忽视两个问题

 昵称29351445 2016-07-17

当前环境讨论教育不能忽视两个问题

在人人都是教育发言人的今天和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讨论教育不能忽视两个问题,一是外与内的关系问题,二是家和校的关系问题。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在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的中国,没有赢家,都是输家,或者说受害者。无论学生、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是应试教育体制的牺牲品。

在应试教育体制正在改革的进程中,即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说关心教育的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讨论教育问题?或者说怎么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有没有一个解决之道?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处理好两个关系,就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体制之痛,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下一代。

先说外与内的关系。外是指外部环境,内是指内部环境。外和内的含义是相对的,如果把整个教育体制或者说国家的教育运行系统看作是外部环境,那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就是内部环境。如果把外部环境看作是学校教育系统,那么一所学校是内部环境。如果把一所学校看作是一个外部环境,那么一个班级或一个老师就是一个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当然会决定影响内部环境,但并不是说内部环境没有一点自主能动性可言。作为个体,一所学校或一个家庭,一位校长一位老师或一个家长,改变不了外部教育大环境,即改变不了强大的应试教育体制,但仍有自己可以掌控的空间或者说有一定的自主能动性。说个不好听的话,我们仍然可以做一个“漏网之鱼”或者素质教育的“星星之火”。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体制面前,多数个体是别无选择,屈服于这个教育体制的。但笔者相信,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必定有一些超越应试教育体制的独特个体。笔者把这些独特的个体称之为理想的教育者,无论是学校、校长还是普通的老师,都有与应试教育思想不一致的教育“另类”。

笔者始终相信,有高考梦工厂的衡水中学等这样完全以高考为目的的高中,也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不知名的高中;有两眼一直盯住高考升学率的中学校长,也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中学校长;有一切为了高考而教的高中老师,也有把学生身心成长放在首位的高中老师。虽然前者是多数,后者是少数,或者极少数,但一定有!

笔者把教育分为外与内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陷入讨论教育的一个恶性循环或者怪圈中,说中国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国家体制,谁也改变不了,然后就大批特批应试教育一通,但谁来说去还是这个,一点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我们不妨先把外部的体制问题放一下,从内部的个体来探讨教育,即不抱怨外部大环境,先从个体做起,一个学校一个老师,能做多少做多少,慢慢淡化应试的东西,多一些人的成长的东西。谁说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星星之火不能熊熊燃烧起来呢?

再说家与校的关系。作为一个中学生的家长,笔者听到身边很多家长抱怨说,学校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家长没有办法,只能逼着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言外之意,学校轰轰烈烈搞应试教育,家庭不配合不行,也要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那一套。说心里话,在这样一个教育制度下,谁也不敢拿自己孩子的未来开玩笑,谁不想着自己的孩子考一个好大学,接受一个好的教育,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但是不是孩子考分高进了实验班火箭班或者导弹班就能实现我们的美好的愿望?答案不是绝对的“是',也可能”不是“。所以家长完全有自己的主动性或者灵活的空间,毕竟孩子并不是每天的所有时间都关在学校。在家里,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不是连空气里都是考试卷的味道。如果我们能够懂得教育,或者说为了孩子的成长去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思想,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非应试教育的家庭教育环境。

虽然城市里的各种培优班很火爆,但仍有不少家长并没有把孩子送到培优班里。笔者不认为,不上培优班就一定是好的,上了培优班就不好了,判断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孩子自已的意愿和个性发展需要。如果孩子喜欢愿意学习某一种东西,在培优班里是快乐的,上培优班当然对孩子有利。但如果不是孩子的个人意愿或不感兴趣的东西,而完全是为了考试成绩的需要把孩子逼进一个又一个的培优班,那就是不好的。孩子不愿意上的培优班,即使上了效果也不大。

就笔者而言,孩子读小学时学了一年的舞蹈和半年的奥数,之后再也没有上过培优班。初中、高中,孩子都没有上这班那班,就是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回到家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孩子的成绩不是全校最好的,但就目前的状况考个985学校没有多大问题。孩子没有上培优班,当然就轻松多了,运动、骑车、唱歌、与学生聚会、到电影院看电影、还有旅行等,各种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而是发展了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与一般的孩子相比,笔者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情商高、心态阳光。

与笔者一样的家长不在少数,有的比笔者可能做的更好。虽然我们不能与学校教育体制对抗,但我们仍然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略微不同的自由成长空间。只要我们能把心态放平,期望值降低,不要总盯住孩子的考试成绩,总担心孩子考不上一个好大学,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个性、品格、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那么孩子即使考不上一流大学,但他未来的人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分数不决定孩子的未来,个性、人格、价值观才决定孩子的未来。

学校不能把孩子的个性当作金子来看待,在家里我们家长完全可以把孩子的个性当作一块金子来看待发掘。只要孩子拥有了独特的个性这块金子,那么早晚就会发光闪亮的。所以,作为家长,处理好家与校的关系,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可能会因为这一点与别的孩子不同,而这一点就是稀缺的财富。稀缺的东西总是宝贵的,我们家长可以也应该给孩子一点稀缺的东西。

当然,教育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一个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导的素质教育体制,让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样子,让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在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之前,作为个体的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坐等其成,而应该尽量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哪怕是一点点,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正能量。

为了更好的教育——新父母在线公众号为阅读量7000万+的搜狐自媒体人孤烟直创办,湖北最有影响力的原创教育公众号!定位:父母智慧之光,孩子幸福之源。宗旨:为教育发声,为父母解惑。追求:帮助每一位父母做最好的自己!点击下面图片识别二维码免费订阅后可免费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