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最有利于孩子“自成长”的 “新”父母(一)

 长沙7喜 2015-08-09

“博雅爸妈成长营”的朋友们:

晚上好!

很高兴通过网络和大家进行交流,我是大家的朋友丁老师。我在教育行业摸爬滚打21个年头,一直追问: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追问和不断地践行,让我全心做教育,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义感谢球爸梁建先生组建这个微信群,让我们父母与孩子共成长。在今天的交流之前,球爸已和部分家长进行沟通,把大家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汇总。我就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把个别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合并),和大家进行交流,我交流的题目是《答“球爸”八问——做最有利于孩子“自成长”的“新”父母》孩子是一粒种子。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花期。同样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咱们就是交流、分享,然后结合自己的孩子,点亮其生命之火。




在回答这八个问题前,我先来分享一下我校家长经常喜欢和我探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什么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难当、越来越需要和孩子共成长?

我认为原因有几方面:

一是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孩子是父母最好的礼物,拥有孩子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孩子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满。同时随着孩子从出生到长大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跟着一同成长。把孩子生下来,实际上就意味着生出一份责任、慈爱,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命运的某种改变和生活重心的重大转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否重视,推动摇篮的手都在事实上推动着世界,家庭教育被比喻成“培根教育”。父母是一个一生无法跳槽的职业,所以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我们最大的事业来做。宋代一位学者,名字叫做家颐,是这样说的:“人生至要无如教子”。人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好孩子,古人把教育孩子提高到这个高度。我们现代父母更要把对老人的孝敬和对孩子的关心和引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把对自己的交往、娱乐放在其后。但是很大一部分家长,把这个次序弄颠倒了,很可惜,应当尽早觉醒。有朋友对我说,他那孩子才读小学就成天要我陪伴,我就问他:“儿子是谁的?是你的,你不陪他,谁陪?”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所以父母那种把陪伴孩子当成一种负担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教育孩子失败了,你就是有再大的权、赚再多的钱都没用。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任何帮助、关怀、成全,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帮助、关怀和成全。著名励志作家奥格·曼狄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一切特点,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影子。这充分说明家长对孩子的作用是多么巨大和不可取代。我们家长不研究、学习家庭教育,你就跟不上孩子的成长步伐。孩子能否成才,关键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是,社会好不好你是不能把握的,学校的老师好不好你也不一定能把握,唯独对你自己是可以完全把握的,千万不能把自己孩子这个宝压在别人身上。影响学生成长和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很难改变孩子。只要我们的家庭教育方法好,孩子无论碰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不会有问题。

二是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原来是一家几个小孩一起抢着争大人的宠,现在反过来了,是一家六个甚至更多大人要争、要抢小孩的宠了——家庭结构变化了。与以老三届为代一代父母比较,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而我们却过去成长经历中形成的观念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孩子自然难以接受。2004年的时候,我们有位著名的科学家杨叔子先生,原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他曾经和教育部的部长吕福源有场交流,他谈到当时的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四个不”,就是说“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这四句话其实在不少孩子身上存在的。二胎政策后,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教育问题。

三是我们的孩子是在电视机、电脑、手机前长大的孩子。儿童是人类之父,这是一个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 时代,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需要向孩子学习。在电视机和游戏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增加了与父母的矛盾,形成了不少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同时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不少,你看一个网吧就让那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了,光靠一个老师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不受不良风气的侵噬。我们那个时代接触面少,生活是简单的。我们所处的社会面临着巨大转型,信息时代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呼唤父母亲自教育孩子,甚至最好和孩子一起学习,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

四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一个老师不可能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的学业,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等方面,家长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这些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不能取代的。

五是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相对落后,也还没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研究。家庭和睦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没有任何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而且要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他会变成这个孩子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他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可见,儿童的教育是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早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决定他将来的发展道路;而且所有的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是决定其一生发展的关键。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希望我们的年轻的父母,不要把孩子简单地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每天接接送送就认为履行了父母的所有职责,也不要因为自己忙于工作而把孩子的教育全托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婆外公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会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或者,成为侵犯他人的捣乱者、攻击者。实践证明,从小和父母亲子沟通好的孩子一生心智更健全,安全感和幸福感也会伴随终生。而且,作为父母,可能要小跑着才有可能跟得上孩子前进的脚步,因为孩子每一天成长速度之快足以令您吃惊,所以,如果做父母的不抓紧的话,您可能就要追赶不上孩子前进的脚步了!“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素质高低。”教育素质由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三个要素组成。从这个角度讲,广大家庭都要成为学习型家庭,广大父母特别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作为终身的职业,而且是唯一无证上岗的职业,且行且学习吧!

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就是应当从改变父母入手,让父母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如果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再来看以下这些问题,就从思想上有了保障。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这个问题是我们至关要思考的,并付诸行动的。(请大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思考这个问题)


一:怎么样才能在体制下夹缝生存,或孩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如何平衡?

答:教育在我们当下已经成为了一种国殇,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去都会是大国情重视分数,这是目前我们改变不了。每个人谈起教育,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义愤填膺,仿佛教育的罪恶已经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了。其实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美国年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中国很受欢迎,他在中国的演讲中多次说道: 我知道考试分数的问题在中国是很大的问题,同时在美国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在拼命地考试,在美国也会出现8岁大的孩子为了考试都呕吐了……目前,欧洲的教育野性不够高贵有余(普遍懒散),美国的教育野性有余高贵不够(后现代文化,重视体育缺少人类经典教育,层次不高),中国的教育是既不野性又不高贵,以知识为中心,最高境界就是状元、是学霸,很土、很庸俗……大家觉得,中国教育目前问题很多,政府、社会舆论都在反省、检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与其等待制度的改变,盼望遇到好的老师,不如父母切切实实地为孩子做一点事情。找一百个理由埋怨环境,环境不会因为我们的埋怨而有丝毫改变;找一个理由去改变自身,明天自己身上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作为父母,我们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我们自己就是体制!

1、理想与现实的逃离。这种做法可以选择“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选择“在家上学”,一些家长,对中小学教育越来越不满,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上学”。童话大王郑渊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让儿子郑亚旗“在家上学”了。生于1983年的郑亚旗,正统小学毕业后,郑渊洁厌恶了学校的教育方式,决定自己教育儿子,他给孩子自编教材,比如他把中国的《刑法》的419项罪名编成了419个童话故事……郑亚旗3年就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从这所特殊的“学校”毕业。如今郑亚旗也是成功人士,开书店,办杂志,设讲堂,创立摄影工作室,做了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不是新鲜事儿。有报道说,欧美“在家上学”儿童已超过200万,美国有一百多万,英国4岁至16岁儿童“在家上学”约有2.1万。但人家的原因与我们不同,自身残疾、宗教信仰、校园安危等等,比较复杂。我们却是被应试教育给害的。两类不同的“在家上学”几乎不可比。如果您有足够的信心、时间、能力和财力,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

从学校教育回归到“现代私塾”,这种极具实验性质的教育方式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充满争议。虽然“在家上学”可以激发孩子潜能、尊重个性发展,但这种方式不一定适合多数学生,更重要的是,学校“集中营”式教育或许抹杀个性,但逃离学校会使孩子和同伴隔离,导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此外,中国式“在家上学”尚没有配套的制度保障,甚至违背《义务教育法》,前景让人难以乐观。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不经过学校的应试教育,中考、高考的难度可想而知。

2、理想与现实的妥协。

在这里举两个例子。有一位很有思想的教育专家张文质,很不信任中国教育,尤其是它的教材一一陈旧而狭隘(这一点,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也承认目前教材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在尽最大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以做补充)。平时孩子在学校上学,但周末他做了一定的改变。他开始制订亲自教育孩子的计划。每逢周末与假期,他家便成了私塾,他自己,自然是这个私塾唯一的教师;他儿子呢,自然是唯一的学生。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几乎每个周末的一个下午,他都给他上课。说是上课,却并不尽然。因为我们是在完全平等的互动讨论中进行的,并不只是“我讲他听”。刚开始的时候。他讲得多一些;到了后来,更多的是他先讲,然后互相讨论。下面是他提供的孩子上初中后的学习内容,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也涉猎混沌学、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经济学的第一讲,是“索罗斯打败英格兰银行”;心理学的第一本书,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政治学,从辨析《硬球》中“零售式政治”与“批发式政治”开始;法学课程,从《美国宪法修正案的经典案例》开始;社会学,研读了法国人Jacques Gemet的《中国社会史》;宗教学,我们接触了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至于中国,更是系统学习,从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到韩非子,一直到现代的鲁迅、王小波,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更是逐篇学习了。渐渐地,他的孩子会自己“找食吃”了。儿子的视野、思维与知识结构,便与其他孩子有很大不同啦!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充分说明,有能力的家长可以更好地不与体制对抗,而是完善体制。我个人感觉咱们群里父母素质都比较高,感兴趣的不防做一尝试。但是我依然认为家庭不能当成孩子的第二课堂,把家变成学校,父母和孩子都将失去一个家,如果一定要尝试,需好好把握“度”。其实现代学校做得更多的是这些,比如我们学校一直在研发校本课程,目的就是更好地发展孩子。

再举一个例子。作家池莉对女儿的爱极富智慧,她放手让女儿充分地接触大自然,在玩中扩展视野,丰富知识面。她认为孩子拥有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掌握学习方法。小学前几年,周边所有孩子中只有她女儿是天天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饭,也几乎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池莉的教育渗透到生活细节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因势利导,培养女儿对烹饪、种花、动物、音乐和诗歌的爱好,女儿也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乐善好施、富有教养、自理能力很强的好姑娘。池莉和女儿也曾数度与教育体制交锋。第一次是小升初,正好赶上政策改变,必须经过激烈竞争才能上重点,否则很有可能随机分配到很远或校风很差的中学。在和女儿充分交流后,池莉尊重女儿选择并为此积极创造条件,请老师为女儿做课外辅导,经过半年努力,终于战胜了征战无数培训班的同龄人,考取了武汉最好的中学——武汉外语学校。第二次交锋其实是发生在考高中以后,经过母女共同奋战,甚至是对“快乐教育”的短期牺牲之后,女儿发现考取的重点高中距离理想甚为遥远,校方不尊重学生,应试教育痕迹浓重。池莉和女儿敢于挑战教育体制,敢于挑战自我,做出转学的决定,而且是转到英国最著名的私立中学之一。这是,池莉对女儿多年的精心教育得到充分回报,亦池是自己在网络选择学校,自己与校方联系并通过考试,自己飞赴英国,并在短短时间内,通过对宠物的热爱取得校长的信任,通过对种花的心得赢取奖项并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通过对烹饪、音乐、美术的爱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在池莉的家庭教育中,是与应试教育的妥协、逃离、抗衡。咱们可以从中汲取适合我们的。

3、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其实这第三点才是目前状态下最普适的。那做为父母,应如何较好地做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呢,结合我自身和大家谈谈。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好的教育=人格+知识+能力;教育要以人格为中心展开,在培养人格的前提下去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人格首先是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一种阔大的境界与心胸、一种做人与做事的优秀品质与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构成人的核心精神力量。如何实现好的教育?作为父母,我们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我们自己就是体制!!!

(一)做好家校合育。我把这一条放在第一点上,是因为家校合育太重要了。家校合育有几个要素:一是了解你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形成认同,并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及时知晓学校、老师下发的各种资料和相关要求,充分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动机和目的是相同的,并做好真正的配合。三是如果可能,尽可能参加班级、校级家委会,或多参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效沟通,发挥家长主人的作用,让教育越来越趋向美好。家长和学校老师,是最好的教育伙伴、孩子成长的同盟军。当您的孩子走进学校的那一刻,你和学校就成为了一家人,您和学校因为孩子而成为最亲密的教育伙伴。教育孩子,是学校与家长必须共同担负起的责任。如果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比喻成孩子健康成长的羽翼,那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时发挥作用,孩子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自由飞翔。家校携手,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美丽的天空,才能让孩子有阳光未来。

(二)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多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但是,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学校最好不要把知识学习的任务转交给孩子的父母。同样,父母可以期望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知识和技能训练,但最好不要指望学校能够训练孩子的性格和身体。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主要职责不是教给他学科知识,而是要在人的基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扶正根基,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上关注他的成长。学校和教师还是孩子习得学科知识的主要渠道。家长行为重点在于素质教育。

第一,最重要的素质是健康人格。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一是健康人格需要主动性与自控力的平衡发展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实现主动性和自制力两个要素的平衡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既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发展,又要提高自制力水平。这应当是教育追寻的方向。家庭教育需要自由与自制相平衡。自由与自制相平衡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成长“两颗种子”,这“两颗种子”在孩子和大人身上都有体现。其中第一颗种子是做自己高兴做的事的心理,这颗种子的心理特征是主动性的、内在的、自发性的。人在这颗种子的作用下,做事情是高兴的、愉快的,舒适的。第二颗种子就是自我控制力,就是接受别人让自己做事情的心理。例如,遵守交通规则、晚上按时睡觉、白天按时上课,完成老师交给的家庭作业等。所谓“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就是做事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强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这两个心理维度即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第一种是两颗种子都很强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她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班务活动上都是积极主动,而且纪律性很强,自制力很高;第二种是主动性强自制力弱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能勇于表现自己,这是主动性的体现,但是他在上课时坐不住,一遇到事情就坐在地上大哭大叫,这属于自制力差的表现。再比如有的孩子他能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敢于发言,但是他的自制力也不高,规则意识差;第三种主动性差但自制力强的孩子,他(她)的情绪很稳定,学习和做事也有很强的自制力和执行力,但是他很多时候不愿主动地与人交流,在面对竞争时也有一些退缩。第四种就是主动性差,自制力也需要提高的孩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都发展,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自控力、主动性和情绪性三个维度构成了孩子人格的核心。还有第四个维度即年龄,在不同的年龄,孩子的个性有不同的差异与变化。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得出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研究发现,民主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其根本特点就是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教育专家蒋佩蓉以开车为例讲得最为准确形象:主动性是油门踏板,自我控制力是煞车脚踏板。缺乏任何一个踏板就不能开车,而且开了车会有生命危险。在我的家庭教育中,在扶与放上面做文章,比较注理孩子的自立教育。具体为自立人格,自主学习,自律生活,主要的思想是,孩子的成长,不能被大人牢牢地控制,应该有自己的主动权孩子,不能自立的时候我帮助他。帮孩子时,有意识地培养自立意识与自立能力。能力到了,就让他自立。好的教育需要中西模式的结合。

二是塑造好的性格。智慧是重要的,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人的性格。智慧影响人的命运,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教育孩子之难,其实就难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善,是否乐于变通和宽容。让孩子性格好的办法却是'文明其精神'。所谓'文明其精神',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总体而言,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人们对'好性格'还是有共同的期待,逐步形成'好性格'(好人)的共同要素:一是 '善良'而厚道、诚实、有爱心和同情心;二是'有活力'而勇敢、有激情、开朗、阳光;三是'有礼貌'而内心宁静、尊重他人。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孩子的性格好、情商高,教育就是成功的。

三是注重家风建设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长久最丰富最深刻的教育,家规家训是家庭教育最具体最鲜明最本质的原则,而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效果最直接最生动最真实的体现。家风是孩子“隐形的翅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里的权威、自由和纪律的问题,不能用任何人为的巧计或方法来解决。教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各个细节由家庭的风气来解决,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能用人工来保持。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风气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精心研究出来的方法,也将是无用的。相反地,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式,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和……权威的正确方式。”家庭教育的根本导向是价值观。无论是《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还是《朱子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等,都足以证明这一点。再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蒙学读物,虽然不是某一家的家规家训,却因为传之广泛,也被千家万户所接受,作为家规家训的重要参照。值得注意到是,我国传统的家规家训偏重于自制力而忽视主动性的培养,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自传、传记的分析,心理学家发现,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 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2) 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3) 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4) 反潮流精神;(5) 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6) 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此外,对于现代的我们,家风中如果倡导社会责任,则是大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