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天一角458 2020-11-19

×


作者:

转摘: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的人生健康、快乐、好学、能干、顺利、幸福,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养着养着就事与愿违,长着长着就迷失了方向。

说到陪伴,很多父母自然会说:我们有陪啊,基本上没上班没加班就回家了,如果没空,也有老人家在陪……

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所谓的“问题少男”“问题少女”往往与没有得到家庭温暖有关联。

而“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基本上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关。因此,家长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但是,陪伴不能停留在口上,也不能流于形式,用心陪伴才有效果和意义,因为,用心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一、陪伴的理解

陪,跟随在一起,在旁边做伴。伴,指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陪伴,指随同做伴。

以上是中文对“陪伴”一词的注解。

对照现实中为人父母通常的做法,

特别强调要改变几个误区:

1.陪伴不是控制

经常有家长对孩子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得饭都多,你要听我们的。”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能变为对孩子的绝对控制。例如:要求孩子一定要怎样怎样,不这样做就不对,不对就要挨骂,甚至挨打。一个习惯了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会变得很压抑、没主见、没自信、缺乏胆量、缺乏创造力。

2.陪伴不是说教

严格要求没有错,但不能简单化的批评教育,甚至严厉训斥,例如:你吃饭必须10分钟吃完,不然就罚;你必须一小时内写完作业,不然就罚。说教式的教育,通常孩子都不愿意听,甚至会逆反。

3.陪伴不是跟踪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开始有自我的打算,有时候家长觉得要把小孩看紧一点,生怕孩子受欺负了、吃亏了、做坏事了等等,于是孩子去哪里,家长都紧紧跟随,甚至偷看日记、偷看信息、出门跟踪。

4.陪伴不是放任

有的家长怕孩子不高兴,为了讨好孩子,就说: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会保护你的,有什么事找我呀。于是乎,孩子没钱了,家长马上补够;孩子想玩游戏就随意玩,装备随便买。总之,孩子想去哪玩都自由,不够物资就给足。

5.陪伴不是应付

现代社会的工作者,工作繁多,人的精神压力大。很多家长,特别是男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小孩,时间久了,家长也觉得亏欠了孩子,所以也学着抽时间回家,可是回家还是电话不断、信息不停,家长的陪伴变成了应付,只是换到家里工作而已,孩子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家长没有很好的陪伴。

6.陪伴不是作秀

有的家长很在意外人的看法和评价,当别人讨论哪个家长对小孩好,哪个家长经常带孩子活动或陪伴孩子在花园玩时,家长就故意带着孩子出去给邻居或朋友看,并说:我们经常陪孩子出来的。

二、用心陪伴的意义

1.改善沟通,及时知道孩子所想、所需;

2.增进感情,用爱心去影响、感化孩子;

3.现身说法,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正能量;

4.共同进退,让孩子在困难面前练就坚强;

5.共度时光,让孩子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6.辅导学习,让孩子思考更细、进步更快;

7.随时引导,让孩子志向更远、眼界更宽;

8.舒缓压力,真诚做孩子的知心好友;

9.增强自信,让孩子体会到安全感;

10.体会美好,让孩子用心去发现美,珍惜美好。

三、用心陪伴的技巧

1.善用同理心

有时孩子对父母会表现出随意很多,什么话语随口就说,马上就有家长说:“怎么能这样跟父母说话,没大没小的。”

同理心,就是要我们将心比心,要尝试多方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做指责型的家长。例如:要求孩子放下手机,这是世界难题,那家长就要想想我们成年人能不能放下,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能放下;不许孩子沉迷电脑,那我们要想想电脑为何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们家长能不能也不沉迷电脑;不许孩子早恋,那我们就要想一想我们当年成长期会不会也有萌动,当时是什么心情。有同理心,才能更好的引导。

通常,孩子就像“摄像头”,日夜看着你,从你的一举一动中观察、揣摩、学习。你经常发火,孩子就学会了不耐烦,你细致耐心待人,孩子就学会了同理心。

2.训练观察力

父母对孩子的观察力也是“爱”得是否深入的体现。此时的“爱”反映在对孩子的“察颜观色”上,发现不妥的现象及时与孩子沟通,该开导的开导,最后达成共识。

3.乐做倾听者

倾听,是不多说话,主要是听,用心的听,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倾听“花开”的声音。

做倾听者就是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倾听他想诉说什么,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父母平常也要善于适时表达:“我很想听你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我想你这么做一定有你的理由,你能具体讲讲,分享一下吗?”

主动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感受。当孩子敞开心扉时,先听怎么说,不急于评论。

4.保持包容心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家长要全心全意接纳孩子、包容孩子,但不是做讨好型的家长。家长要经常用鼓励性的言辞和孩子交流,不单在语言上勉励、认同,还要在语调、表情和动作上透露出你支持他的感受。还要包容孩子一次一次不同形式的小错误,鼓励他正视缺点和改正不足,学会勇敢、为善。时间久了,孩子获得源源不断的鼓励才能应对未来重重的挑战。

5.培养好奇心

好奇心是不断探究人和事的动力,也是创新意识的原动力。家长看孩子的眼神要“发光”,时刻对孩子保持好奇、保持兴趣,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例如:“你的想法听上去很棒、很特别,能告诉我你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吗?”。你欣赏孩子,孩子也会更喜欢和你沟通,他也越来越欣赏你。

同时,家长要对自然保持好奇,让生活充满好奇,让与孩子的共处充满期待。

6.适时懂示弱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依靠,自己有什么困难父母也能帮自己办,形象高大的样子,父母的话就算不想听也不敢说出口。为此,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有意的对孩子“示弱”,激发孩子的责任感,也提供机会让孩子说说他平常不敢说的话,例如:当一起去买东西,家长可以“示弱”,表示自己提不动那么多东西,需要孩子来帮助,看看他怎么说;当爬山时,家长可以“示弱”说腿疼,让孩子扶你走,让他有照顾父母的意识,也看看他有什么想说的……

7.给时间空间

家长需要适时为孩子创设成长的独处时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孩子有时候需要一个人独处,一个人玩、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听歌、一个人运动等等,此时不要打扰他。有时候,孩子把房门关上,不让父母进入,甚至在门口贴上“闲人免进”的告示,证明孩子长大了需要个人的空间了,需要尊重他。有时候,家长要邀约孩子一起玩耍或运动,能做到就会使孩子更快乐和外向。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需要家长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及时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向上,解除心中的困扰或烦恼。

8.设情境教育

孩子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对外界的人和事接触是很少的,孩子没经历过很多事情,一旦遇到困难险阻会不知所措,为此,家长创设一些情境来引导孩子,会事半功倍,意义深远。例如:尊老爱幼教育,带孩子去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为独身老人和孤儿、残疾儿童服务,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教育,带着孩子去农田尝试耕作,在共同劳动中体悟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光荣。让孩子倾听别人成功的故事,和孩子谈一些英雄人物,介绍一些境况不如我们的人,等等。

我们要给孩子最美好的东西,让孩子在美丽的世界里快乐行走,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9.积极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父母要努力做孩子的榜样,做值得孩子尊重的人,身体力行。

例如:

(1)看书。家长经常在家里看书,孩子经常能看到,特别是孩子睡醒时看到父母在看书,那对孩子无形上的教育是很大的,往往孩子会想,父母经常看书,那书籍肯定是好东西,自己也要看。引导孩子在睡觉前看一会儿书,特别的好。

(2)共处。父亲母亲的相处效果,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相处的状态。为此,做父母的,要让家庭和谐,父母相互不争不吵,积极、乐观、开朗、大方,则你的孩子也会是那样的。

(3)夸奖。带头学习别人的优点,正面夸奖他人的努力,而不是有意无意在宣扬成绩、职务、地位、金钱等。善于夸奖别人、欣赏别人。

(4)积极。家长要鼓励孩子慷慨大方,从小种下“积极”的心态,做事认真,对人热心。坚持下来,一定会收获积极的硕果。

10.学开分享会

适时开家庭分享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选择一个所有家人都合适的时间,不太长的时间。全家人参与,有议程、有话题。分享时轮流发言,说一说对其他每个家庭成员感激或赞赏的地方。先讨论孩子关心的问题,每次只谈论一个家长关心的问题。发扬聪明才智,一家人共同研究解决一些问题,其乐融融。

作为孩子的父母,相信必然会高度重视孩子的一切事情,自然也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家庭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相对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为人父母十分不易,孩子的成长问题却一直在路上。

曾有教育家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就有了温暖。

爱和温暖皆可从陪伴中来,孩子可以在父母的用心陪伴中体会到源源不断的爱和温暖。

用心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愿家家和顺,梦想花开。

孩子怎样才会主动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够努力,老师说了就会认真学,老师不要求就偷懒。

似乎这是个小事情,我们可能都会想“谁不偶尔偷偷懒呀,孩子还小,偷懒一次两次不怕的。”的确,偶尔的偷懒没有问题。但如果一直偷懒下去呢?其实,偷懒就意味着缺乏主动性。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陈会昌曾对北京200多名孩子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最后得出结论:“孩子发展最根本是看两颗种子——主动性和自制力。”由此可见,主动性是多么重要。

老班在教学中一直强调主动性的作用,就如同是大海中轮船的推进器。没有推进器的海轮,只能原地打转,或者随波逐流,根本到不了自己理想的彼岸。

前些年我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很胖,一米七五的身高,体重估计有90公斤。我有过几次接触,甚至提出来和他一起跑步,但他都笑着拒绝了。看来自己减肥本来就不易,让人家减肥是件更难的事情。我只能作罢,希望后面会有更好的契机帮到他。谁知道不久后我发现他竟然在跑步,而且听说他吃饭只吃青菜,晚餐只吃一个苹果!我大吃一惊——这种减肥的主动性就是一个成年人也很难得,他是因为什么原因呢?这个答案我一直不得而知,一直到毕业后偶尔见到挎着他胳膊的女生,我才再一次验证了主动性的作用,我的内心也更加相信了一个人的主动性对创造奇迹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果家里的孩子学习不主动,应该怎么办呢?围绕这个话题,我们进行了一番比较深入的探究,简单摘录一下分享给大家:

1.家长要去掉家庭中的干扰因素。

有些家庭中会有一些干扰因素的。例如物质和金钱对孩子来说应有尽有而精神食粮十分匮乏。

曾经有一个孩子十分叛逆,班主任把这个孩子送到我的面前。我面对着这个帅气大男孩感觉很奇怪,不懂这个阳光男孩为什么那么叛逆竟然一点也不学习。我要到了这个孩子父亲的电话,谁知道这个家长知道我是学校的老师后接着就说他很忙,让我长话短说。我直接了当告诉他孩子现在需要周末回家多和父亲接触,他马上就说他管理几百人的企业,周末根本抽不出时间陪儿子,然后他竟然给我做开了报告,本来时间紧张的他竟然在电话那头给这头目瞪口呆的我讲了半节课。

工作的确很重要,但再重要的工作,在孩子教育面前也应该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一下孩子,即使每周只抽出两个小时陪孩子吃餐饭,一餐温暖的充满了爱和温暖的美味。

2.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体验生活唤醒内心的巨人。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可惜很多孩子都在沉睡。

现在有些孩子是被家长和老师限制住了发展的欲望。除了学习,其他都要靠边站。这种情况带来的可能是成绩的进步。但也给部分孩子的叛逆提供了土壤。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叛逆,孩子就会厌学,然后出现学习学不懂,听课听不进,作业不会写,……被逼呆在教室的孩子只能在趴台睡觉和发呆中度日。

我们学校是个很普通的学校,但我们学校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个渠道和方向。其中书法专业是其中之一,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书法老师带领这些孩子唤醒了他们心中的巨人——刚刚结束的广东省6校联考书法科目中,我们学校的书法生包揽了书法科目的前四名。

3.协助孩子进步,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

其实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渴望进步。如果哪个孩子不想进步,那一定不是孩子不正常,而是我们限制了这个孩子。

所以老班经常跟家长说的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家长在认识孩子方面还存在不足,应该认真观察孩子,找到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帮孩子在成长中做好他该做的事情,然后让他获得周围人的认可。

前几天我在超市门口遇到一个妈妈带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孩子拿着个袋子没弄好有东西掉到地上了,那个妈妈张口就开始骂。我不知道那个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只是看到那个孩子呆呆站着连把东西捡起来都不敢了。我刚好在身边,就帮他拾起来放在袋子里“没事,小心点就好了。”能雪中送炭帮孩子一把多好,但她非要落井下石,何况还是自己的孩子?我相信,这个家长根本不懂得成就感。

家庭教育惊人相似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

有媒体曾经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01

他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如安徽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02

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状元们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03

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04

好习惯跟“学会独立”分不开

老人常说:“你攥得越紧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释然许多”。养育孩子也是这样,学会放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厉害得多。

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说,是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05

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在采访中,可以看到,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却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遭来孩子的反感。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

“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我觉得很适合我。”

06

阅读经典,扩宽思维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

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

阅读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阅读的许多好处不言而喻:

能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

开拓视野,你不再局限于小小生活中的一隅,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练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信念;

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

07

必备一本错题集,不断修正错误

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错题集。

勤奋并不是获取高分的金钥匙,北京状元梁思齐说平常自己用来放松的时间很多,但学习起来效率就很高,学习的时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什么都做。

做题不在量在质,其实题型就那么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08

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作息不规律,经常晚睡势必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发育。

以下场景大概是中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每天早上特别是第一、二节课上课时,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同学们在台下呼呼大睡;一到课间时间,教室里“倒下”一片或是一群人才匆匆去吃早餐;还有一些同学屡屡因睡过头而迟到,不光影响教学进度,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采访中98%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时也经常运动。

09

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

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状元爸妈们的心声。比起分数,这些爸妈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无论孩子是否为高考状元,家长的目的从来都是让孩子拥有幸福感,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个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