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救孩子的只能是家长

 新用户9866joBQ 2021-09-24
救孩子的只能是家长

本周,进行期末大考,老师们天天历劫。为了了解情况也好,给老师们一点安慰也罢,去各办公室转转的次数多了起来(平时很少去转,我始终认为,靠管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听到了许多班主任、任课老师讲述的“独家新闻”。

相信你懂,这些“独家新闻”的主角一定是班中的“问题学生”——现在时髦的“熊孩子”。

这些“熊孩子”分两种,一种属于真正的身体疾病引起的,如脑瘤开颅过的,一生下来就智力低下的……谁都无可奈何,人人怜惜;更多的属于另一种,心理、行为异常了,“生病”了,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而引起的,是让人感到痛惜的一类孩子。

例1:挺聪明的一位男孩子,整天上课侧着身子,翘着二郎腿坐着,从不会正眼看黑板,听老师讲课,他想干吗就干吗,不能批评他。要是老师实在受不了找他谈,不管哪个老师,他都会用凶狠的、仇视的眼神看着你……不明就里的小伙伴羡慕他,崇拜他,加上平时还不断地用小礼物贿赂同学,因此他成了班级甚至年级中的英雄,带坏了班风,带坏了一大帮孩子……

例2:智力不差的另一位男孩子,整天不好好学习,小小年纪学会了偷,从校园偷到商场,从嵊州偷到市外,平时,只会不断地向父母要钱,提各种各样的要求,稍不如意,就发脾气,离家出走……

例3:情商很高的一位男孩子,但他在课堂坐不住,整个校园随便游走,作业从来不做,考试卷想不做就不做,揉成一团塞进抽屉里了事,若有时给你写个名字已经很看得起你了。老师们从各个方面对他好,但他不识宠,还是老样子。周边的居民不断来告状,说是有孩子把苹果芯、面包往他们那里扔,这孩子面对老师脸不改色:“除了我,还有谁敢扔呢!”……

……

这样的例子真的还可举出不少。只看上面三个例子,这些孩子假若生在另外的家庭,或者从小接受跟现在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或许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至少应该是身心正常的孩子。正因为懂得这点,所以,老师们对这些孩子是又气又爱,又恨又怜,又无奈又惋惜。

听一下一位高段数学老师的心声:

本以为复习是查漏补缺,复习了才知道需要女娲补天,补着补着才发现还是得请精卫来填海,最后才发现,其实最好是请盘古再来开个新天地!

一个老师期末阶段的日常生活:

讲课,考试,判卷,讲题。

当讲过100遍的题,

强调过101遍的知识点还是会错第101次时,

当看到他们还是若无其事的表情,照样糗事百出时,

心中那熊熊燃烧的火焰,

瞬间掩盖了一切温柔,终于明白老师为什么会有一年两个假期,

那是给老师疗伤用的……

其实,不管是平时,还是复习阶段,老师们对这些“熊孩子”的付出是最大的,需要劳心劳力的就是这些孩子,正因为希望这些孩子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所以才会有上面那位数学老师所描述的内心煎熬、痛苦和挫败感。

但是,事实发现,对老师最有意见的就是这一拨孩子的家长,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理念和家庭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使用错误的爱的方式

爱需要有底线,有原则。但一部分家长,要么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不敢对孩子提任何底线要求,或者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没有任何招架之力;要么没有一点爱意给孩子,让孩子对父母完全失去了信任。

2.永远把责任推给老师

曾听到某个初中,一位家长公然在孩子的班级群里叫板:“我们不喜欢某某老师教,我们要调换老师(明知老师也在群里哦)”不给老师一点尊重。因为他觉得我孩子学习不好,是你老师没本事,就不配教我的孩子。他始终没有想过,换成另外的老师,你的孩子一定会好吗?碰到这样厉害的家长,哪个老师敢来管你孩子呢?

3.不会跟老师好好沟通

几天前傍晚放学时,一位家长找到我:“校长,某某老师这样说我孩子,我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了。”

应该点赞这位家长有这种很好的意识: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大人保护。

但我认为我们可以改进的有两点:

一听信了孩子所有的话,没有作一个很好的分析,马上断定老师怎么样了。试想,一个二三年级的孩子,他对老师说话的理解是否正确?对老师说的话是否断章取义?……

二不要马上直接找校长,不要希望由校长出面批评老师。哪位老师喜欢校长知道这事?这不是无端地制造了老师和家长的矛盾吗?

建议先跟相应老师作一个耐心的沟通,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互相理解包容 。不要一出现问题,就定性是老师的问题,然后不作任何沟通,即使沟通,也是指责。这不是奔着解决问题为目的,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

4.自身的学习力不够。

不学习,不爱听他人的意见,也不爱看书,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对待孩子的错误也只会打骂,没有自身的行为影响。

很感谢前面提到的那位家长,她听从了我的建议,很开心地找老师沟通去了,临走还不断地对我说着谢谢。这是一位具有学习力的好家长,相信她的孩子在这样的妈妈引导下,一定会成长得很好!

救这些“熊孩子”的只能是家长。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救孩子呢?

看看《全国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惊人相似》文章中提到的,刚刚结束的高考状元成功的背后,家庭教育中几点共性的东西:

1.热衷的不是成绩,而是陪伴和引领。状元妈妈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2.离不开正确的爱的滋养。状元们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行为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3.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4.好习惯跟”学会独立“分不开。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说:“是爸妈的尊重及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5.阅读经典,扩宽思维。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北京语文高考取得到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父母从小就爱给我读故事。

6.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看重的东西:“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状元父母的心声。比起分数,这些爸妈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品行、习惯、快乐、幸福感……

这样的家庭教育不需要很多的金钱,也不需要有很高的学历,但需要有跟孩子一起成长的勇气和毅力。

这个世界,真的会惩罚不上进的父母;你的不上进,真的会带给孩子一生卑微。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拼爹妈的时代,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做脱颖而出的父母。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最好的名校,不是让孩子独自行走,是你们共同上进,彼此成就。

暑假到了,时间充足了,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了,家长一定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找准孩子欠缺的品行、习惯,想办法挽救孩子!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

                                           

你的阅读,你的点赞,你的转发,都是我坚持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