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中明文规定, 皇帝在大婚之前, 先由宫中精选八名年龄稍长、 品貌端正的宫女供皇帝临御。 这八名宫女都有名分, 即司仪、司门、司寝、司帐。 话说,乾隆皇帝在位60年, 实际掌权64年, 宠幸过的后宫妃子不下百人, 可见是深谙养生之道啊! 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皇帝虽贵为天子, 但依然是血肉之躯,逃不出自然的定律。 乾隆不仅过了七十三, 更是迈过了八十四这个坎, 整整89岁的寿辰! 养生秘笈, 让人神往不已。 清代宫廷医药档案保留完整,历经专业人士长年累月的研究,使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候的宫廷养生奥秘。当然,这主要得归功于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主编的《清宫医案研究》。这部约两百余万字的巨著,为我们展示了清代历朝帝后及王公大臣之病情医事,名医国手之辨治经验,以及某些视为禁脔之宫廷药治,揭示了清代宫廷医学之成就及独特经验。于医于史,都有较高之学术价值。 书中有一篇陈老的文章,名为《乾隆皇帝长寿医方分析》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乾隆皇帝之所以能如此长寿,究竟是用了哪些“秘密武器”? 乾隆皇帝寿冠群雄,并引以为傲。七十岁时,刻了枚“古稀天子之宝”的印章,八十岁时,又刻了枚“八征耄念之宝”的印章,还作了《十全老人记》,列举自己的十大丰功伟绩,甚为自豪。 英使马嘎尔尼曾来华祝寿,后来回忆道:“观其风神,年虽八十三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足见乾隆长寿而康健。 陈老查阅了乾隆临终前的脉案记录,得知乾隆是因年老而故,并无痼疾,临终前一个月基本都是“圣脉安和,心气安宁”,只有临终前一天是“圣脉安和,惟气弱脾虚”。乾隆确实是自然老死,并非发病而死,且生前没有经历病痛折磨,是真正意义上的寿终正寝。 陈老认为,乾隆皇帝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清宫医案和医方的整理和研究中,令其想到的是不能忽略长寿医方的作用。 如下列举: 一、龟龄集方 二、龟龄集酒 三、松龄太平春酒方 四、椿龄益寿药酒方 五、健脾滋肾壮元方 六、秘授固本仙方 以上六方均为补益之品,以补肾气、益气血为宗旨。从重视程度和服用频率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首的两方:龟龄集和龟龄集酒。此药'每服五厘,黄酒送下,百窍通和,丹田微热,萎阳立兴',足见其力量之大。 从文献记载来看,乾隆十分关心龟龄集的制备,常问总管药房的龟龄集还有多少。他除了自己“不可一日不服”外,还常以此药赏赐各大臣,足见其对龟龄集以及被赐大臣的重视,也说明此药是馈赠亲友、祝福安康的送礼佳品。 龟龄集组方系以鹿茸、穿山甲、石燕子、小雀脑、海马、淫羊藿、灸甘草、当归、兔丝子、枸杞子、杜仲、肉苁蓉、锁阳、牛膝、补骨脂,茯苓、熟地、生地、菊花、青盐等30多种药材组成。以助肾补阳为主的药材约占全方的一半以上。 龟龄集酒是将龟龄集诸药制成酒剂,按酒性温,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效果可以更快。 理论上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为生命之根,脾为后天生命之原;肾气虚则老衰至;脾虚则食欲不振;若水谷不化,导致水谷精微,营养不得吸收,必致面色无华与形体瘦弱;若肾气旺盛,脾胃水谷健运,则气血充盈、肌体健安。故而,补肾以滋先天,补脾以养后年。 从药方组成和理论两方面来看,龟龄集重点温补肾阳、健运脾阳,其次滋阴润燥,五脏六腑皆可受益,久服可益精填髓,进而益寿延年。 作为乾隆养生的药方之首,实乃名不虚传。 无怪乎龟龄集得此美赞:“内服益寿谁第一,山西太谷龟龄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