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1909),谥文襄。所作联语很多,有题屈原湘妃祠联,400字,为联史一奇。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
张之洞自题联
未忘麈尾清谈兴;
常读蝇头细字书。
——张之洞自题书室
张之洞撰题行业联
布衣兴国;
蓝缕开疆。
——张之洞题湖北制麻局
经纶天下;
衣被苍生。
——张之洞题湖北织布局
清末,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现代工业。此为张之洞为织布局所撰的门联。上联“经纶”,谓整理丝缕,引伸为处理国家大事。《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下联“衣被”,用作动词。比喻加惠于人。《文心雕龙·辨骚》“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苍生”,原指草木生长处,后借以指百姓。联语只有八个字,既写出织布行业的特点,亦表现出此行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概括贴切。)
青霜武库;
紫洞云台。
——张之洞题湖北枪炮厂
亭如人好;
月比山高。
——张之洞题湖北省恩施问月亭
楚国以为宝;
天用莫如龙。
——张之洞集《礼记》、《史记》句题湖北银元局
梅赠春风来驿使;
葭逢秋水送鸿邮。
——张之洞题信局
胶鬲高踪传隐世;
夷吾道术善居奇。
——张之洞题盐业
莫笑文章多印版;
从知大雅尽扶轮。
——张之洞题印刷业
万口流传新教育;
千秋报纸大文章。
——张之洞题书报业
五色艳争江令梦;
一枝春暖管城花。
——张之洞题笔墨业
岷山导江,蟠冢导漾;
阴阳为灾,天地为炉。
——张之洞题湖北铜元局
曲部生涯,利占大有;
糟丘事业,庆协同人。
——张之洞题酒业
晴雨同宜,利宏革履;
中西异式,用协咸恒。
——张之洞题皮鞋业
锦绣花团,经纶事业;
云蒸霞蔚,美富文章。
——张之洞题剌绣业
角枕锦衾,扫榻以待;
汽车轮船,折柬相迎。
——张之洞题旅馆业
随处可安身,直视乾坤为逆旅;
当前堪适意,姑邀风月作良朋。
——张之洞又题旅馆业
张之洞撰题名胜联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张之洞题湖北省汉阳龟山晴川阁
晴川阁在汉阳阳山东端禹功矶上,与蛇山矶头上的黄鹤楼隔江相望。明汉阳太守范子箴始建,取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清·光绪年间重修时,作者为题此联。此联为清末政治中兴唱了赞歌。
远比华阳编士女;
岂无刘向传贤明。
——张之洞题河北省宣化畿辅先哲祠
河朔人才葛禄记;
斜街花事竹垞诗。
——张之洞又题河北省宣化畿辅先哲词
薰膏馨烈光惇史;
巴舞骚音奏国殇。
——张之洞再题河北省宣化畿辅先哲祠
文如大历十才子;
园似将军第五桥。
——张之洞题广东省广州广雅书院
上联“大国十才子”,指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卢纶、吉中孚、韩翃[hong]、钱起、司家曙、苗发、崔峒、耿湋[wei]、夏侯审、李端,全都“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下联“第五桥”,指唐代一贺姓将军在长安[今西安]修建别墅,其中有“第五桥”。后人以将军桥形容风景环境之幽美。此联以书院建筑精美,环境清幽的良好条件,祝愿学子们都能成为“才子”,借景励人,联袂成趣。
〖广雅书院〗
广雅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清江绪十五年(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合课两广诸生而创建于城西北五里源头乡。“广雅”者,取“广者大也,雅者正也”之意。每年招收粤桂两省品学兼优士子各百名,延请“品行谨严、学术雅正”之儒为主讲,重在实学,激发志气,砥砺品节,以期“上者效用国家,次者仪型乡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高等学堂,现为广雅中学。
对江楼阁参天立;
全楚湖山缩地来。
——张之洞题湖北省武汉黄鹤楼
宋学积分三舍法;
楚材淹贯九丘书。
——张之洞题湖北省武昌两湖书院
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先后督鄂十六年,“办实业”、“兴学堂”、“练新军”等,多有建树。上联“三舍法”,指宋时太学为三等:初入外舍,绩优升内舍,再升上舍。对历史久远的“三舍法”予以肯定,勉励学生刻苦努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逐步登堂升舍。下联“淹贯”,语出《新唐书·柳登传》:“淹贯群书。”。指淹博贯通。“九丘”,典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黄》、《八索》、《九丘》。”孔颖达疏引《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下联饱含深情,相信来书院学习的楚地[指两湖]人才,定能成为“淹贯九丘书”的渊博学者。
〖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在湖北省武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总督张之洞建于营坊口械老天符庙都士湖,并将火星堂原经心书院并入,规模宏敞。书院前后有两湖,“风廊月榭,荷红藻荇,雅擅一城之胜”,加之生徒以调取湖南、湖北“两湖”高才生为主,故名。先后任教者皆为硕学名家。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设置的课程为经学、史学、地理、数学、博物、化学及兵操等科。唐才常、黄兴等人皆成就于此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之洞将其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现在原址内分别扩建成湖北艺术学院、武昌实验小学等。
江湖忠悃三遗事;
岭表人文百世师。
——张之洞题广东省广州越秀山三君祠
三君,即虞翻、韩愈、苏轼。
主恩先后三持节;
臣本烟波一钓徒。
——张之洞又题湖北省武昌两湖书院
上联“持节”,古代使臣出使时所持的凭证。魏晋后以“持节”作官名。据有关史料记载,张之洞先后三次赴湖北为官:首次任湖北学政,再次为湖广总督,又次受命督办湖北境内的铁路修建。“先后三持节”即叙此宦迹。“主恩”,写承圣恩浩荡,得以三次仕鄂,官运亨通,笔端流露出由衷的感激之情。下联“烟波钓徒”,语出《新唐书·张志和传》:“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后泛指放浪江湖,寄情山水,渔樵为友之人。张之洞借用此语,暗喜自己居官得志,闲暇如意,自由舒适,驰目江湖。表现了作者自感平生仕途畅达的欢愉情怀。用“三持节”的自豪和“一钓徒”的喜悦为联题书院,旨在要后学诸后以他为榜样,以求学业有成,宦海无羁。这种写法,倒也别致。
执干戈以卫社稷;
说礼乐而敦诗书。
——张之洞题湖北省武汉武备学堂
故作轩窗掩苍翠;
要将弦诵答潺湲。
——张之洞集朱熹《白鹿》诗再题广东省广州广雅书院清传堂
上联“轩窗”,指窗户。语出孟浩然《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苍翠”,谓青绿。引自谢朓《冬日晚郡事隙》诗:“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以“轩窗掩苍翠”为喻,劝戒学子们心不要被外物所移,专心致志,刻苦攻读。下联“弦诵”,弦,弦歌;诵,诵读。古代学校里读诗,有用琴瑟等弦乐器配合歌唱的,只有口诵而不用乐器的。后因以弦诵称学校教学。“潺湲[yuan]”,水徐流貌。《楚辞·九歌·湘夫人》:“观流水兮潺湲。”下联以“弦诵答潺湲”为喻,劝勉学子们治学万不可好高鹜远,期望一蹴而就,而应当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此联借景抒情,比喻生动,言之有理,经验可贵。
胜地何常经浩劫;
斯楼不朽奈名传。
——张之洞题江苏省南京鸡鸣寺豁蒙楼
大陆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张之洞题湖北省武汉晴川阁
秋色自西来,雁门紫塞;
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
——张之洞题山西省太原明远楼
作者于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此联当于任内所作。上联“秋色”,语出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雁门紫塞”,雁门,郡名。战国赵地,秦置郡。今山西北部一带。“紫塞”,指长城。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鲍照《芜城赋》有“北走紫塞雁门”句。下联“明月”,语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云,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玉宇琼楼”,指月宫,神仙楼馆。此联集杜甫、苏轼句以写明远楼,较为切实;惜明远楼今已不存。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张之洞题湖北省武汉黄鹤楼
鹤去我方来,使我登临增感慨;
我来鹤又去,放鹤招隐信苍茫。
——张之洞题旌阳来鹤楼
海气百重楼,岂谓浮云能蔽日;
文章千古事,萧条异代不同时。
——张之洞再题广东省广州越秀山三君祠
祠为张之洞督粤时所建祀虞仲翔、韩愈、苏轼。虞仲翔[164-235年],三国时吴经学家,名翻。会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任富春长,因触犯孙权,被摘戍。所撰《昀注》九卷,曾被清人辑录阐发,收入《皇清经解》。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剌吏。“浮云”,语出汉·孔融《临终诗》:“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翳,遮蔽。下联“文章”,典出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上联写环绕楼顶的百重海气,其势汹汹,但遮不住太阳的光辉;借眼前景物抒发了自己为前人翻案的豪情。下联借杜甫成句,赞颂了三君千古不朽的文章,为他们曾经萧条鸣不平。
四顾更无人,昔也哗然今也器;
两朝曾论相,释之长者束之才。
——张之洞题湖北省武汉奥略楼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都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张之洞再题湖北省武汉黄鹤楼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
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张之洞题广东省广州广雅书院经正无邪堂
作者在两广总督任内,1887年[光绪十三年创办],在广州城西北。分经、史、理学、经济4门。调两广生徒选修。上联谓端正生员品行而言,“虽富贵”,语意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题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上联强调生员修养:富贵不能淫乱,贫贱不能变节、动摇;下联就务实学而讲,强调生员学用:通经学古,救时行道。做一个“通经学古”、“学救至用”、“救时行道”的贤达之士,张之洞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强调“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此联可作张之洞办学方针看。
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为臣鹊子鹄;
虽有文事,必有武备,法我先圣先师。
——张之洞题湖北省两湖书院正学堂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
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张之洞题湖南省资兴醽书院
惟楚庆多才,夹袋宏搜,安得万间开广夏;
取人不求备,锁闱清课,何妨六艺重专门。
——张之洞再题湖北省两湖书院
张之洞撰此联题两湖书院以宣传自己的主张。上联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起句即用此,“庆多才”盛赞书院所录学子皆优。“夹袋”即“夹袋中人物”,见于《宋史·施师点传》。施师点,字圣兴,官至参知政事。他注意访求贤才,常常记下放在“夹袋”中,以备选用。上联用此典,称书院旨在“宏搜”人才,并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意,使天下寒士得到进修与深造的机会。下联“求备”即“求全责备”,谓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备无缺。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直言“取人不求备”。“闱”,科举时的试院。“课”,考核的课目。“锁闱清课”,即指对学生进行测验与考评。“六艺”,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张之洞在主张“取人不求备”的同时,还提倡“何妨六艺重专门”,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主攻一门,兼及其他,做到学有专长,求精而不求多。这在当时封建教育制度成为许多学子的桎梏枷锁的情况下,是颇有见地,难能可贵的。
百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古今;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张之洞题广东省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
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
——张之洞题湖北省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汉市蛇山黄鹄矶码头。223年(三国·吴·黄武二年)创建。后屡毁屡修。1868年[清·同治七年]再次重建。作者于同治六年[1867年]来武汉任湖北总督兼湖北巡抚。在职期间,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开办萍乡煤矿、芦汉铁路,大力兴办书院入学堂,成为清代洋务运动后期首脑之一。此联为湖广总督任上所作,上联写今。江汉地区今日商贾辐辏,百业繁兴,为国家中肖事业增光添美,由此而希望游人以关心国运、力挽时局为重,不宜一味沉醉于楼头美景。“江汉”,长江与汉水。此指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美”,使动用法,意谓使之美。“中兴”,指清末当权派依赖外国采取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其中心是求强[制武器、练兵]、求富[创办近代民间工业],结果随中法、中日两战失败而破产。但是此举客观上也为近代工业的发生与发展、为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一定条件。“匡时”,挽救时局。“风月”,清风明月,指美好景色。作者题此联时,已经是太平天国被清廷“剿灭”之后的第4年,作者又身为清廷官吏,所以称“中兴”。下联忆往。意谓回忆昔年暮春秋战国三月,奉派来此任职,于访求地方文献之余,也曾饱览了槛外绮丽的景色。“輶[you]轩”,谓轻车。古代帝王的使臣我乘輶车,后因称使臣为“輶轩使”。此“輶轩”即“輶轩使”之省,作者自称。“文献”,关于典章掌故的文字资料。“早岁”,作者13岁那年,回故乡南皮应童子试,曾游过一次黄鹤楼,这是“记早岁放怀游览”的本意。“烟花”,春景的泛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历来题黄鹤楼的诗或联,多从白云、黄鹤、仙人、玉笛、李白、崔颢等典故着笔,可思古之之幽情,无裨当今之世道。此联极富个性,别具手眼,于写楼、写景、写情之外,更勉励游人关怀国事,共济时艰,至于徘徊风月,乃其余事。联语立意高而旨趣远。昔下联气势平弱,不免脚轻头重,是为不足。官吏游览名胜,非同一般臣民。“愿诸君”句不是形象很鲜明吗?
轩辕台,伯夷庙,吉甫墓碑,观圣贤风教所遗,清稽经典;
碣石馆,日华宫,首善书院,数幽冀人才之盛,直到皇朝。
——张之洞再又题河北省宣化畿辅先哲祠
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互相师友;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同造圣贤。
——张之洞再题广东省广州广雅书院经正无邪堂
五年间谪宦栖迟,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那得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还是公游戏文章。
——张之洞题湖北省黄冈县苏轼原雪堂故居
苏东坡故居在黄冈县原雪堂故址。1080年(元丰三年)苏轼因以诗讪谤朝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遂筑室于东坡,名其室为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东坡故居今已不存。上联“五年间”,指苏轼于元丰三年贬黄州,到元祐(yòu)元年(1086年)召回京师,五六年时间。“谪宦”,指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的官吏,古称谪宦。“栖迟”,此为淹流、隐遁意。苏轼先竭力诋毁王安石变法,为新派所不容,后又不满于旧党集团“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的倒行逆施,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两次要求调出京城到地方上去,此举有淹留隐遁的意思。”“惠州”,原称祯州(浈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为惠州;1913年改为惠阳县,属广东省。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来到惠州。“儋耳”,即今海南省儋县,为我国少数民族儋耳族居住地。“蛮花”,儋耳地方的花草。古代称南方少数民族为“南蛮”。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又从惠州贬为琼州别驾,治所在儋耳。上联言苏轼一再遭贬,淹留隐遁边远,试作比较,惠州麦饭、儋耳蛮花不如黄州清幽山水。下联“三苏”,宋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史称三苏。“八诗”,指《东坡八首》,苏轼贬黄州后作,意在讽剌新法。“两赋”,指苏轼《前赤壁赋》和《后赤赋》。下联言苏轼文学创作在三苏中成就最高。再证苏轼确实“天才独绝”,实为联中妙笔。
北起荆山,南包衡岳,中更九江,合流形胜称雄,楚尾吴头一都会;
内修吏治,外肄兵戒,旁兼四裔,交涉师资不远,林前胡后两文忠。
——张之洞题湖北省武昌湖广督署
自滇池八百里而下,潇湘泛艇,岣嵝寻碑,名迹访姜斋,风月湖山千古;
孕衡岳七二峰之灵,挥麈谈兵,植槐卜相,雄才张楚国,文章经济一家。
——张之洞题湖南省衡阳石船山王夫之湘西草堂
湘西草堂为衡阳王夫之故居之一,在曲兰乡石船山下。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jiang]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晚年在草堂隐居,著书数百卷。上联“滇池”,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湖水在西南海口泄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岣嵝寻碑”,岣嵝,山名。在衡市北,衡山72峰之一。碑即岣嵝碑,也叫禹碑,后人附会为夏禹治水时所刻。下联“挥麈谈兵”,挥麈,挥动麈尾。晋人清谈时,每执麈尾挥动,后人因称谈论为挥麈。谈兵,指王夫之于明灭亡后,在衡山举行义事。此处是说王夫之不仅谈论兵事,且实行兵事。“植槐卜相”,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朝见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人想当大官即植槐卜之。《宋史·王旦传》:“祜(王祜)手植三槐于庭前曰:‘吾之后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王祜次子旦果作宰相。此指王夫之抗清失败后,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事。“经济”,经国济民。此联以“文章经济”肯定王夫之,是作者务实思想的表现。
其山恒,其水滹,其浸涞,其薮昭余祁,会大一统车书,渊岳钟灵皇建极;
鄙夫宽,薄夫敦,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率卒三千人物,庙堂观礼士希贤。
——张之洞再题河北省宣化畿辅先哲祠
九派汇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浪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临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艭。一个个头顶竹蓑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闇,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三终耹帝乐,纵亲觅伶伦截管,荣援敲钟,音响沨沨随引出,潭作龙吟,孔闻鼍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灌澈,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芦叶含悲。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引桐柏。又增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年韵事,偏如此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搥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拔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皦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张之洞题湖南省洞庭君山屈原湘妃祠(200+200=400字)
张之洞贺赠联
朝有王商威九泽;
寿如召奭佐重光。
——贺袁世凯50岁寿诞
奭(Shì,音式),谓盛大。
儿似北朝郦善长;
寿齐南岳魏夫人。
——贺邹代钧母60岁寿诞
四裔人传相司马;
大年吾见老犹龙。
——贺两广总督李鸿章70岁寿诞
张之洞撰挽联
五年前瘴海同袍,艰危竟奠重溟浪;
二千里长江如镜,扫荡难忘百战人。
——张之洞挽彭玉麟
中华化学更有几人?从此广陵成绝调;
今日军资为第一事,痛哉欧冶堕洪炉。
——张之洞挽徐建寅
徐建寅,江苏省无锡人,曾先后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任职,并赴英法德考察造船工业,购置军舰。后调湖北,创办何安火药局,1901年因试制无烟火药爆炸,以身殉职。上联首句以设问事处出之,接着为徐的去世深表痛惜之情。“广陵”,广陵散的简称,原为古琴曲名,晋代嵇康善弹此曲,誓不传人,后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刑时弹此曲,并云“广陵散于今绝矣!”后借称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上联反映了张重视军事科学技术和当时急需加强国防力量的思想和观点,对徐因火药爆炸去世表达了悲恸之情。“欧冶”,春秋时欧冶子,善铸剑,这里代指徐建寅。
宗悫堕马意戕生,负当日乘长风破海浪之志;
汪錡虽殇何所憾,恨汝不执干戈卫社稷以亡。
——张之洞挽长孙张厚琨
张之洞长孙张厚琨,是我国最早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学生之一,学成归来不幸堕马而死。张之洞悲痛万分,特撰此联挽之。上联以宗悫喻长孙厚琨。宋代宗悫少时,其叔父问其志向,宗悫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上联指堕马丧生,使作者所期望的实现远大志向落空,令人悲伤。下联也是以汪錡[qi]喻长孙。春秋时齐国侵鲁,鲁国童子汪錡保家卫国而死,孔子赞其“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联以学有所成,未能报效祖国便不幸而亡,万分遗恨。用典真切,感人至深。
代公乏武库之才,岘首哀思,片石人怀羊叔子;
报国示据鞍可用,壶头瘴疠,明珠天鉴马将军。
——张之洞挽张树声
士林奉公为师范,朝列推公为端人,独忧四海多艰,屡上青蒲陈谏疏;
词馆与我相切磋,粤疆与我商战守,深痛十年不见,徒悬朱鸟耿文章。
——张之洞挽李文田
李文田墓位于广州市白云山象牙峰。淹没在树林之中的李文田墓地,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墓前有一对高达五六米的连州青石华表,成六角柱式,华表顶上“蹲着”一对狮子,上面刻有当时的两广总督、大学士张之洞所撰的这副对联。文中直呼李文田为“约农先辈”。据《李文田传》作者梁基永考证,这副对联是张之洞所写祭文的浓缩部分,祭文中张之洞将老师李文田为中法战争的所作的贡献真实地记录下来,在目前的史料和人物传记中,是罕有提及的。墓冢为半圆形,石砌,约10平方米,墓碑已被损坏,并被放到约150米远的另一墓地上。李文田墓地的墓碑处则换上一刘氏夫妇的墓碑,除墓碑被损外,墓地基本完好。墓地左侧,有一块光绪帝赐于李文田的祭葬碑完好无损,同样是连州青石所制,碑顶有双龙绕护,上面清楚刻印着李文田的生平事迹,碑文双龙环绕,十分华贵,界石上写明“李探花界”字样。墓地最右侧的界石上,则写着“李文田第税界”的字样。墓前岩石上,还有李文田之孙、著名甲骨学者李棪题写的“正气”等书法。御赐碑湮没在深深的草丛中,不显眼,反而保存得相当完整。疑似“探花墓”的坟墓是一座很有晚清特色的“太师墓”,除了墓碑外还在两侧用青石围成弧形,如同太师椅。记者看到,墓碑上并没有李文田的官衔、名考,而是一位刘姓人的名字;并且墓碑与周围的青石年代明显不同,墓碑较新,所立时间为1926年;而青石较旧,墓碑与青石间有断裂痕迹。据考古者推测,李文田原墓被新坟偷葬,碑为新立,但保留了“太师墓”的原貌。在这座墓山下约70米的地方,一块墓碑引起考古者的好奇。墓碑上分明写着“皇清诰授广禄大夫礼部右侍郎”(李文田官衔)字样,但头衔下方的文字同样不是李公名讳,而是另一刘姓人姓名,且新名字是覆盖住下面的字迹。因此,考古者认为,这块碑是李文田的真碑,但被人盗用并被窜改字迹。
张之洞合撰、应对联
张之洞;(李文田)
陶然亭。(张之洞)
——李文田对张之洞
一日,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宴会幕僚、好友。席间张之洞出“陶然亭”上联索求无情对,即上下联第每字要求绝对工稳,但意思又全无相关。以助雅兴。工部侍郎李文田即笑道:“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也。”此联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妙在“张”对“陶”,均为动词,又可为姓氏名词;“之”对“然”,皆为虚词;“洞”对“亭”,都为风景名词,自然天成,无情中颇为有趣。因下联对得精妙,众皆相视哈哈大笑。
木已半残休纵斧;(佚名诗)
果然一点不相干。(张之洞)
萧何三策定安刘。(李文田)
——李文田与张之洞续对某人诗(无情对)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佚名一句诗出上联,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木”,乃物名;“然”对“已”,为副词;“一点”对“半残”,皆量词;“不”对“休”,为副词;“相”对“纵”,皆为介祠(副动词);“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而李文田所对,亦有同工异曲之妙。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松江知府)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张之洞)
——张之洞应对松江知府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微服私访”,来到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愚见他的一个老同学。这个老同学见他穿着普通老百姓衣服,有点惊讶,忙问他是不是受到上面挫折了。张之洞没有下面回答老同学的提问,只说因事路过这里。张之洞的这位老同学,没有上面的官职,只在一个缙绅家里当私塾先生。他挽留张之洞在他家住几天,叙叙旧情。张之洞见他真挚,就答应了。过了一天,松江知府办寿宴,邀请地方上的官绅们去参加。缙绅接到邀请,要私塾先生同去。私塾先生把这件事告诉了张之洞,张之洞说,我也去看看。这样,张之洞就以知府的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知府的第三层朋友的身份,出席了这次宴会。如果张之洞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去一个小小的知府家作客,无疑要受到知府的特殊礼遇。可是,这次是张之洞秘密出行,知府当然不知道他的到来。张之洞去的目的是想给松江知府来个突然袭击,借机在这里一鸣惊人。前来为知府大人祝寿的宾客,既有官场上的同僚,也有他地方上的帮闲文人。他们见面后,互相寒喧,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整个厅堂哄闹声不断。只有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被冷落在一旁。忽然,知府看见了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便问带他们去的缙绅:“跟你来的是上面人?”缙绅也不认识张之洞,回答说:“一个是我家的私塾先生,别一个是他的朋友。”知府本想对缙绅发作,但顾到客人众多,又想到今日是个寿辰,不便败兴。只向张之洞和私塾先生白了一眼,转身走了。待到华灯初上,宴会开始,知府就高拱着双手,请诸位来宾入席。这时,张之洞还不客气,在首席上坐了下来。张之洞之举,众目睽睽,使赴宴的人,个个暗自惊讶。有的人推测他的来头可能不小;有的人估计他是知府的上面长辈。所以,大家都不好作声,更不便干涉;只是望着知府,看他态度如何。知府这时虽感恼火,但是,当着这么多的客人,不好发脾气,怕弄不好,使自己的寿宴落个不欢而散。他压住心头的火气,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桌上一道名菜,用说话的口气出了上联。张之洞听得出,知府的这句话是以“鲈鱼”自比,说明他是松江这一带的土皇帝。此刻,张之洞不慌不忙地抓起一支筷子,指了指桌上的一道名菜,声调带剌地说出了下联。在场的人,听他们宾主二人言来语往,互不买账,一是觉得巧妙,二是感到有趣,一齐嘀咕开了。知府是个机灵人,他向张之洞说了声“领教了!”迅速离开厅堂,去找那个私塾先生,向他打听来人的名字。当他知道是两江总督到来的时候,立刻跑回席前,跪倒在张之洞的脚边,口称:“卑职有眼无珠,该死,该死!”
柳丝莺梭,织就京南三春景;(馆 师)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张之洞)
——张之洞幼年时对馆师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馆 师)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张之洞)
——张之洞幼年时对馆师
相传,有次塾师想测试张之洞近来学业可有进步,便出了这个有趣的上句。上联“驼”、“倒”、“仰”三种形态联成一体,对来不易。张之洞想了好一会儿,终于想出了这个俏皮的对句。“瘦”、“歪”、“斜”三字,非常符合出句的要求,加上“白鹭”对“黄蜂”,可谓严丝合缝,工稳中见谐趣。
冰冻兵船兵打兵,冰开兵出;(友 人)
泥污尼鞋尼洗泥,泥落尼归。(张之洞)
——张之洞对友人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未动;(友 人)
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张之洞)
——张之洞对友人
张之洞游汉阳时,友人慕名求他为一难对出句配下联。出句“桥”与“荞”同音。张之洞当即想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名句,随口对出下联,“洲”与“舟”也同音。联句虽是平铺直叙地说出“风吹荞动桥未动”、“水使舟流洲不流”两种现象,未加任何描写,但由于反复出现同音字,加之一“动”一“未动”,一“流”一“不流”,动静相间,别有情趣。
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馆 师)
胡嘴对壶嘴,胡嘴一撅,壶嘴一撅。(张之洞)
——张之洞幼年时对馆师
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也;(李鸿章)
少荃和议两三次,乃以前辈自居乎。(张之洞)
——李鸿章、张之洞互嘲戏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