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碣与兴城,从辽东到广东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7-17

石碣和兴城,这一南一北两个小镇,恐怕很多人连名字都没听过,更不知道它们都在什么地方。然而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把这两个小镇联系在了一起: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明史》)

石碣,是袁崇焕的家乡;而兴城,则是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兴城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宁远。在宁远,袁崇焕延续孙承宗的思想,一手缔造了关宁锦防线,麾下关宁军也成为明末辽东最重要一支军事力量,极大影响了东亚的历史进程。

每每读到明末历史,总是让人惋惜扼腕。袁崇焕是明末明军重将,自然也不会例外。当时袁崇焕案就是极具争议,历史上不同人物给出了不同的评价,直至今日,仍然是学术乃至网络上争议的焦点。

有人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有人说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袁崇焕是千古奇冤;有人说袁崇焕是国贼,死有余辜等等。之所以这样,不同的历史人物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所处的时代、立场、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就袁案来说,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把杀毛文龙比作秦桧杀岳飞;而清人张廷玉的官修史书《明史》中则认为袁妄杀毛,崇祯帝是误杀袁;乾隆帝则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对崇祯帝则是负面评价;民初梁启超则评价其“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

我们从小的教育之中,就缺少一种思辨的精神。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哪个是英雄,哪个是伟人,哪个坏蛋,哪个是反动派。。。我们习惯了给别人贴上一个标签,然后我们就理所应当的认为这个人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践行”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有了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这也就可以理解,袁崇焕为什么在有些人眼里是民族英雄,在有些人眼里是国贼汉奸了。

其实袁崇焕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国贼汉奸,他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他的理想、抱负,他也有他的野心,他也有他的情绪、性格缺陷。这样我们再来读史的时候,就能了解到,袁崇焕被杀,应该是一个注定了的结局,真的是很悲剧。

袁崇焕的性格,史书上着墨不多,但是我们从他的一些事迹上,可以略知一二: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

网上的愤青键盘侠看到这段恐怕要拍手称快赞赏有加了吧。然而袁崇焕不跟上级报告、不跟家人交代擅自行动的行为,应该是要反对的,并且在考察归来之后口出狂言“一人守关”,暂且不论是否真的可行,这个行为本身也可以看出来,袁崇焕的性格一方面是“有胆识”,另一方面就是“轻率”。曾经担任过他上级的王在晋和孙承宗在疏中对其的评价也是类似的:

王在晋:“职属袁崇焕胆魄称雄,志力并矫,且其澡涤之襟期光明之心事迥迥逸群,职心重之,爱之。及崇焕对职曰:‘我不惜命。’职应之曰:‘性命与封疆孰重。’制袁崇焕轻进。职令其往前屯安插辽民,四鼓入城,夜行于荆棘,蒙茸虎狼潜伏之地,职未尝不壮其气,而深虞其轻进也。”(《三朝辽事实录》)

孙承宗:“而袁崇焕守宁远之议,气勃勃欲起……臣非谓袁崇焕辈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盖再三驳其议以尽其任事之心。”(《三朝辽事实录》)

而更加有名的便是“五年平辽”了: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明史》)

“复辽”如此重要的事,崇祯帝愿意“不吝封侯”,而袁崇焕竟然只是“聊以是相慰耳”就许下“计五年,全辽可复”的诺言,何等儿戏!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后面发生的事:

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明史》)

袁崇焕竟然将错就错,向崇祯帝要来近乎帝国可以动用的一切资源,四部配合其“复辽”大业,而这些竟然源自一句随口说的安慰的话!这个事加速了他悲剧结局的进程。

就是在“复辽”大业进行之中,他做了一件在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事,也是为他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源——杀毛文龙。毛文龙是不是有非杀不可的理由,是不是可以先斩后奏,这些我们暂且不说。单说毛文龙“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陆。”(《明熹宗实录》),与袁崇焕同样有尚方剑。两人也并非上下级关系,袁崇焕“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移驻关门”,而毛文龙则是东江镇总兵,并不在袁崇焕防区之内。然而,袁崇焕就像当年谁也没告诉一个人出关考察一样,设计诱杀了毛文龙。杀他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历史上关于这个的猜测、分析、考证也有很多,但是不管是何原因,杀毛文龙客观上消除了金军后方的一个重要的牵制力量,不仅让“复辽”无望,而且还让自己彻底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这一天很快就到了,杀毛文龙仅四个多月,己巳之变——金军借道朵颜部,绕过关宁防线,由喜峰口而入。袁崇焕率兵亲王,然而当时孙承宗指出应守蓟州三河一线以保京畿,袁崇焕再次不按常理出牌,没有守蓟州三河一线。他一直追赶金军,赶在金军之前到达北京,在广渠门外驻营。这时候本应该停止作死的他,继续了他一贯作死的作风,在崇祯帝召见他时,他提出要入城休整。这个要求其实是很敏感的。一方面有“边军不得入京”的祖制,另一方面军中在军中有喇嘛的情况下坚持请求入城休整确实不得不让人怀疑。而在他入朝之后,又口出妄言:

“崇焕出言无状,对百官讼言:'达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户部尚书毕自严,至挢舌不能下,举朝皆疑之。”(《烈皇小识》卷二)

这着实让百官不得不起疑心啊。崇祯帝本就多疑,如此一来,平台召对,袁崇焕下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篇》)

最终,给袁崇焕定下“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的罪名。其中第一条便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可见大话讲出去了,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市米资盗、谋款斩帅,则是客观上帮了后金的忙。“纵敌长驱”应该是杀毛文龙的连带反应。“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给人以通敌的口实。罪名中并未提及通敌和射伤满桂,应该说这个罪名还是比较谨慎的。

最后只处死了袁崇焕,家属已经是从轻发落,而且对袁崇焕的定罪过程前后也持续八个月,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崇祯帝是希望可以轻判他的,但是这个时候袁崇焕的生死已经不仅仅是由崇祯帝一个人说了算的了。。

袁崇焕论心应该是忠于大明,宁远之战、宁锦大捷这些袁崇焕功不可没。然而,客观上,无论是市米还是斩帅,都帮了后金的大忙。袁崇焕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功有过,有性格弱点,有悲剧的结局。后人也是争议不断,直至今日。

如今,石碣和兴城,这一南一北两个小镇,都将袁崇焕作为自己的城市名片,开发旅游资源。而袁崇焕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有争议和这些借着袁崇焕之名的旅游区,还应该有作为一名率军抗金的将军在抵抗金军战斗中迸发出的爱国报国的精神。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纯属本人拼凑,如有雷同,实属抄袭,大脸君保留追责权利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字有意思,请关注本公众号:BigLianLe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