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 评】李国胜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

 旷世缘q33hh84b 2016-07-17



李国胜全国第十一届

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


李国胜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规格243cm×121cm


朱以撒点评:

  李国胜此作(如图)是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四则为书写内容的。纸高二米多,顺势写了下来。和裁为若干小块拼接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由上而下一以贯之的写法,本来是常事,大家好像都热衷于拼接手艺,这样的写法就显得持守了。显而易见,这样的创作更加自然,也更为统一,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整体的浑然,而不是那种铺砖一般的小块状。人与人的审美情趣是有差异的,有的如李国胜,不费铺陈安排,就是凭平素的功夫写,写完即罢,反而自如了。这种看似简单的书写,还是有对如此大尺幅空间表现的自信,这种自信不倚仗写之外的装饰手法,就是功夫的积累了。

  这件行书多宋人行书的韵致,苏东坡、黄庭坚的笔法也比较明显。

  李国胜在用笔上不急切、不突兀,含滋润墨色,徐缓而行,感人于柔和文雅之间。篇中以润为主,墨气氤氲,喜多墨多湿。行笔不快,也就少锋棱,无尖刻,深沉平和。作者在用笔上也不求其一味的相似,其中有快有慢,轻重有别,交替而行,往往沉着中夹带着笔调的轻快,灵活巧妙地调整了整行字的趣味,小有跌宕,故庄谐相依,实虚相济,灵气见矣。

  此作在章法上也多有变化。从上至下一路写来,倘若不做一些字形字势调节,容易雷同——不少人走拼贴一路的目的也是为了化解雷同,使之多变。李国胜既保持了整体的浑然,又在自然的调节中有了差异,譬如造型多变,正欹兼有、参差互见。这样,使一行下来婉转悠长,非平直而下,而多婉曲。这种变化非突兀而来之变,而是徐缓之变,于徐缓中见得趣味。

  若说此作的气息,可以以文雅括之——沉着、节制、婉转,没有那种横空出世的张放,故观者清心。笔墨讲究含蓄、藏敛还是很起作用的,由此会更耐人寻味。

  此作的不足在点画的质量上,让人觉得弱了、不振作。字虽然多,写得熟练,却不免松懈,有不少怯笔,字形蜷缩,少精神。点画还是需要弹性、劲健的,含蓄固然重要,却也不是眉目不展、神情困顿。小字也需要气度、风骨,否则就小家子气味了。整体感觉虽然浑然,但细细阅读下来,许多字都没写好,字的结构也多不协调。遇上认真的人,有耐心细细看来,最后觉得还是要加强对每一个字的书写——细处做得更好,整体也就更经得起审视。


杨吉平点评: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李国胜此作的亮点并非其正文,而是其落款。款云:“山林拙笔,不能达古人万一。”此言如果出于真心,作者可谓自知;如果属于客套,也大致算是知人。这种对古人的景仰、对经典的崇拜说明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本质是理解的,现在所要讨论的只是其所知深浅的问题。

  近日,笔者与一中医朋友聊天,谈及望、闻、问、切,朋友言杏林高手对病人的病情往往只用望法,可一望而知,闻、问、切三法皆可省去不用。望者,望气也,观察气色也,而气色与气又相互关联,互为表里。气盛者气色便佳,气衰者面色则差。书法之观赏,第一要素同样是望气。李国胜此作,气足而富有生命力,韵足而有节奏之变化,字里行间又透出些许的文气,整体看去首尾连贯,浑然一体,不失为一件较好的行书作品。

  然中医之一望而知者,只能是大概确定病人的病症,具体诊治还须以其它手段进行补充,书法之诊断一如此理。李国胜此作基本格调是颜真卿行书,其点画之浑厚,笔法之外拓,字形之方正为主,章法之顺势而为,均是颜鲁公“作派”。然此其大概,仔细审视,其中所兼容古人者非止一家。一是米元章,多取法米的字态,欹侧跌宕,得其生动之姿;二是苏东坡,取其结字之横势(黄庭坚所讥之“石压蛤蟆”),稍得其文气;三是何子贞,学其抖动之笔法,欲得金石之气,以丰富表现能力;四是少量的魏碑写法,兼收其简直浑朴;五是《书谱》小草,得其流动酣畅。应该说,这些元素在作者的笔下组合得还是比较自然,这一方面说明了作者的创作实力,另一面也说明了作者的急功近利。可以肯定地说,作者的这种写法是直接学习时人类似风格的产物,而不是自己艰苦摸索的结果。这种做法必然导致书风的雷同,让我们欣赏的同时,不得不产生深深的忧虑。

  此作最精彩之处应是其章法安排,尤其是作品中字形大小的节奏变化。按照内容,作品自然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以“人间词话某某”隔开,因每段内容收尾的位置不同,形成了长短、宽窄、形状不同的空白,使得本来有些过分紧密的文字部分有了很大的透气空间,如四个明快的乐章,自然曼妙。字形大小的变化既体现在四个单元中的每一单元,而单元之间也有变化,如第四单元紧凑的小字便具有乐章结尾时余音袅袅的美感。

  作品的不足也很明显。如字形的变化不够丰富。作品中五次出现“人间词话”四字,但基本是依样翻版,其它重复的字也基本没有变化,如“月”等字。字形不准者也有,如第四单元第二行“有我之境也”的“也”字,有点像“池”,第四行“豪杰之士”的“士”也疑似“志”等等。另外,所录内容偶有遗漏,作者皆用朱书小楷补书,此不足中之一足也。可见,对于书病,自知者也是可以自治的。


周德聪点评:

  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当然是文辞与书写相得益彰。在书法日益视觉化、快餐化的展览语境中,书家们多以选择古代诗文词赋作为书法文本的载体。文辞虽非己出,而书写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笔墨的趣味与品格的追寻却在进一步强化。

  李国胜的十一届全国展获奖作品,即是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为蓝本,用米芾行书的风格,借鉴尺牍书写的外形式,参差错落的分布,创作的一件类似中堂的立轴。一眼望去,不惟笔法字法古风袭人,即如整体的章法营构,其摇曳的行气与疏密的布白、印章的钤盖都在彰显出身在当下,追寻古意的努力。

  当代书法创作,摹习古人已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或有整合融铸、碑帖打通,探索新的语言,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古与今之间,在法与意之间寻找栖身之所;或有以古代某一大家的书写风格为皈依,将其风格形成的理路,抉幽发微,上穷下探,在长期临摹与反复试错中,校正自己的书写惯性以期合于古人的书写意志,从而与古代某一书家在技术层面上大体合辙,李国胜的此作显然属于后者。

  此作可看出李国胜的许多结字,均出自米芾的行草尺牍及其一系列墨迹中,但又泯却了集字的嫌疑。因为他不是单纯、简单地“拿来”,而是在大量的临池实践里,对笔法及其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的规律性有了娴熟的掌握,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到书写的文本中。时间的一维使其笔墨峻宕,空间的变化使其心性流淌,故虽效仿米芾之书,却见作者心智——用笔沉着,时有飘举之势,结字欹正,更呈纵横之姿,轻重提按,疏密聚散,天机灿然。

  李国胜的书法创作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有其新的面貌,无论是他早期对颜真卿楷书的开掘与利用,还是近时对苏、米的阐释与弘扬,都表现了“我思故我在”的特征,这与“以不变应万变”的书写范式来应对不同的展览者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人间词话》由短则汇集,编者自有顺序,作者抄录时为何颠三倒四呢?!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