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荀德麟 2016年7月8日于扬州 背景:原淮安市政协副主席荀德麟于2016年7月8号在扬州 参加《大运河书香文脉传承发展论坛会》 关于《水浒传》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明之际泰州兴化县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19岁中秀才,36岁与大明开国元勋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曾在大运河南端的杭州为官二年。因不满官场黑暗,弃官回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起义抗元,施耐庵应邀入幕,稍后,收同为幕僚的罗贯中为徒。张士诚占据苏州以后贪享逸乐,不纳忠言,贸然称王,施耐庵大为失望,料其日后必败,便离开张士诚,浪迹山东、河南、江南等地。1367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搜捕张士诚的部属,施耐庵避居淮安,住在城内友人家中,依据自己的平生经历与理想,参照宋、元之际淮阴人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潜心创作旷世奇书《水浒传》。据刘怀玉先生考证:施耐庵的书斋在“淮安西门城内土地祠后”,他的书斋为三间平房,“窗楞下隔罗贯中的房间”,“这就是他们师徒二人写作世界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作品的地方。”[ 刘怀玉未刊稿《施耐庵与淮安》。]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水浒传》书成未久,施耐庵即因病在淮安去世,享年75岁。死后安葬在淮安东南乡。数十年后,他的孙子施文昱才将施耐庵灵柩迁移到故乡兴化白驹场施家桥重新安葬,留下简述施耐庵生平的墓志一方。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水浒传》把宋江等人的人生悲剧安排在楚州(淮安)城南蓼儿洼。梁山军平定方腊后,宋徽宗给“先锋使宋江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宋江先去山东郓城拜扫省亲,然后去楚州赴任。小说写道:“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慈,忠义双全,建立祠堂,四时享祭,里人祈祷,无不感应。”就是佐证。 其次,《水浒传》所写的梁山泊,正在北宋的网状运河之一——五丈河流域。 第三,《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运河文化。梁山军接受招安后,奉命北上抗辽,其进军路线是沿着北宋时期的重要运河——御河。抗辽胜利后,宋江又奉诏率梁山军征讨方腊起义军,向江南进兵。其水军行军路线基本是沿汴河下淮扬运河,马步军则“分作五起,取旱路投扬州来。”然后,沿江南运河自北而南依次攻城,从打下润州一直到攻入杭州,都安排在大运河沿线地区。《水浒传》是一部典型的“运河小说”。 关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号湖海散人,是有着著名经商传统的山西太原人。他是施耐庵的学生,也是《水浒传》的最后修订完成者。罗贯中幼读四书五经,成人后随父亲在苏州、杭州一带学习做丝绸生意。但是,罗贯中对经商不感兴趣,曾沿浙东运河到慈溪随学者赵宝丰学习,后又回到杭州。元末天下大乱,胸有韬略雄才、“有志图王”的罗贯中,于公元1356年投奔农民起义军张士诚作幕僚,认识了施耐庵并拜为老师。
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祖籍涟水,后迁居淮安,住淮安河下镇打铜巷,出生于一个由书香门第没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少时“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他的文才很早就受到郡守、前辈名公的赏识。与淮安知府陈文烛、嘉靖状元沈坤等均过从甚密。他所到之处,慕名而请他撰碑作记者很多,故有“吴碑半天下”之说。可是他的科举仕途却极不顺利,到40多岁才得了个贡生。61岁那年谋得长兴县丞职务。因为不谙吏道,两年后就拂袖而去。吴承恩自幼对野言稗史就有浓厚的的兴趣,在童子社学时,就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子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 吴承恩《禹鼎志序》,见《吴承恩诗文集》。] ![]() 关于《红楼梦》 旷世奇书《红楼梦》与大运河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可以说作者曹雪芹就是“运河之子”。曹雪芹的曾祖、祖父、父辈三代有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或苏州织造达65年之久。他们以江苏为中心,通过大运河来往于江浙、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运河城市。曹雪芹祖父曹寅与他的妻兄苏州织造李煦,曾共同完成康熙六次南巡的接驾任务,其中有四次由曹家接待,这与《红楼梦》中甄家、贾家接驾如出一辙。可见曹家实为声势显赫的贵族世家。 曹家不仅在南京有大片房地产,在运河北端重镇通州张家湾一带也有房地产、商铺等。今张家湾还保存着曹家的当铺、染坊、盐店遗址,以及《红楼梦》第一回写到的葫芦庙遗址。 雍正五年(1727),曹家因事被罢官抄家,被迫由南方迁回北京,家道从此败落。晚年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香山一带,过着“举家食粥”的贫困生活,靠朋友接挤和卖画度日。此间,曹雪芹以顽强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 纵观曹雪芹的一生,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其生活范围主要在金陵和北京。清代的金陵不仅有长江与大运河连接,而且有运河连接太湖和江南运河,还是木材、山货等很多北运物资的中转站,属于运河城市,北京则在运河北端。《红楼梦》所写主要是作者在南、北两京,以及运河名城苏州、扬州等地的经历见闻。 正因为如此,《红楼梦》打上了深刻的运河文化的烙印。曹雪芹一开始就暗示读者,《红楼梦》的真人真事发生在江南运河流域。《红楼梦》第一回就写“姑苏繁华”,涉及的人物中,甄士隐是苏州人,贾雨村是湖州人,稍后提及的林如海是苏州人在扬州为官,都是运河名城之人。此后,又多处提到苏州:光福的香雪海,司徒庙的“青、奇、古、怪”四大古柏,贾蔷采买的十二个苏州女孩,大观园中游船上的苏州“驾娘”,绣璎珞的姑苏女子“慧娘”,薛蟠“从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的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贾府中悠扬悦耳的昆曲,等等等等,众多的大运河名城文化的信息,无不给读者以美丽的遐想。 《红楼梦》第二回写道:石头城南京的贾家老宅“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竞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蓊蔚洇润气。”渲染了贾府老宅的气势排场。 随后,大运河文化的信息,几乎全天候,全方位地在《红楼梦》中时隐时现。连曹雪芹曾经凭吊过的大运河沿线著名历史人物及其遗迹,也通过书中人物之口着意安排出场。《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第四首《淮阴怀古》,讲的是淮阴侯韩信的典故,如今大运河边的漂母墓、韩信故里等历史遗迹仍存于世;第五首《广陵怀古》,讲的是隋炀帝的是非功过,隋炀帝陵、迷宫等则仍存扬州。另外,林黛玉《五美吟》中的虞姬,是大运河骆马湖边的沭阳县人;西施,则就在苏州灵岩山的馆娃宫陪伴吴王夫差。第三十九回提及的“力能举鼎”的西楚霸王项羽,是大运河畔的宿迁人,如今宿迁城的项王故里尤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运河成就了《红楼梦》,或者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红楼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