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香缘云南过桥米线的故事

 丽丽tw 2016-07-17

金香缘云南过桥米线的故事

2014-10-24 金香缘即墨宝龙店


相传云南有十八怪:

第一怪,竹筒当烟卖。 第二怪,草帽当锅盖。

第三怪,粑粑叫饵块。 第四怪,姑娘叫老太。

第五怪,鸡蛋扛着卖。 第六怪,火车不通国内外。

第七怪,花生重量数着卖。 第八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

第九怪,东边下雨西边晒。 第十怪,四季服装同穿戴。

十一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十二怪,脚趾四季露在外。

十三怪,老太太爬山比猴快。 十四怪,鞋子后面多一块。

十五怪,三个蚊子一盘菜。 十六怪,四只老鼠一麻袋。

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十八怪,背着娃娃谈恋爱。

这十八怪中,就有几怪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饮食传统,饮食文化发展至今已是蔚为大观。在华夏饮食中,早就形成了南方以米食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的习俗。源于南方米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儿童启蒙的《三字经》写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其中将稻米列为六谷之首,说明他在人们食物中的重要性。南方米食的制作和吃法多种多样,可称谓花样百出。在云南除了最普通的吃法将米煮成米饭外,云南十八怪中有“粑粑饼子叫饵块”的这种吃食。但其中人人爱的却是米线,这也是一怪。

清朝时,据民间传说,在蒙自县城南有一个绿树环抱、波光粼粼的南湖,湖水碧波荡漾如同翡翠,十分优雅。南湖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风景如画,环境非常幽静。县城内有一姓杨的书生为了赴京赶考,苦于城里人声喧哗,就到这个岛上的亭中刻苦读书。为使丈夫能安心读书,勤劳贤惠的妻子每日都坚持为他送饭,但因离家较远,途中要要经过一座长桥才能到达小岛的亭子,等饭菜送到时已经凉了。一日妻子将家中一只肥母鸡宰杀炖熟后,把鸡切成块,连同米线盛入装鸡汤的罐内,急忙给丈夫送去,岂知走到湖桥时因疲劳过度晕倒在地,等她醒来时,已不知过了多久,她连忙爬起奔向丈夫读书的亭子,待到丈夫面前,揭开盖子,见罐内鸡汤仍十分烫手,原来是鸡油将汤覆盖保温之缘故。她从中得到启发,后来常变换着花样把肉片、生鱼片等放入汤中和米线一起入罐送给丈夫吃,丈夫深受感动,刻苦攻读,终于金榜题名。

大文豪郭沫若早在1958年就在《茶花诗》中就赞美过米线是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花。

米线的制作吃法是用罐,而不是其他器具,可见这罐也是这美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人类的饮食文化离不开火跟炊具,自火的发现以后,人类步入新的文明时期,不再吃生食,而是用火熟食。《古史考》总结道:“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上而食之;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意思是说,有了火,有了食物原料,有了釜、甑等炊具,可以进行真正的烹饪,制作食品的各种条件就已经具备了。由此,中国的文明饮食进入萌芽时期。

在文明饮食步入萌芽之后,炊餐器具就基本齐备。陶制炊具在当时大量出现,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形式多样、种类齐全,有罐、釜、鼎、鬲、甑、斝、簋、甗等。最初,先民们是用篝火、火塘、火灶来加热制熟食物。这罐也是最多见最常见的炊具之一。

所以(陶)罐在中国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物;也是有据可依。

《逸周书》“神农耕而作陶”。《管子·版法》“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可见陶器早被华夏祖先所应用。这陶罐在篝火、火塘、火灶上来加热制熟食物,可见是早已有之,在这里称之为“火烧罐罐”。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智慧的将其与器皿和艺术相结合,前者用于生活饮食,后者用于生活装饰。至今陶瓷制品更是精巧至极、美轮美奂,应用广泛。

在火上用陶罐熟食,可见自古就非常流行,只是当时用简单的陶罐架在火上烹饪食物已是一种习以为常之举。


金香缘云南过桥米线,汲取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采用先民“火烧罐罐”的形式制作米线。当米线遇上这罐罐产生了一段美食奇缘,不仅让米线体现极致的美味,罐罐更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将美味的汤汁用罐罐在火上煮沸,吃的时候将米线融入其中,汤汁与米线融合,缔造着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层出不穷的新意。再现人类饮食文化发展的渊源;金香缘米线,用“火烧罐罐”的形式将饮食文化中的自然因素运用的恰如其分。

我们在吃米线的时候还必须要用到筷子,也许大家对筷子见而不奇。殊不知筷子的出现让人们直接摆脱用手抓食的现象;所以用筷子吃饭是文明礼制的现象。筷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礼制意识使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方式,成为了一种定则、成为了一种跨越华夏诸民族的地域习惯和风俗的共性,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显著民族标志。而且,用筷子吃饭的形而下形而上,都随着汉字文化的传播,影响到了中国周边的民族和国家,在汉字文化圈里,多半都是用筷子来吃饭。也是为了突出饮食文化当中文明礼制的风格。

这米线、“火烧罐罐”、筷子组合到一起而呈现出的美食,真是叫人不得不饮水思源;联想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米线由六谷之首“稻”而制;

“火烧罐罐”又是人类文明生活智慧的结晶;

筷子更是体现人类文明礼制的代表。

三者将中国人类的智慧、文明、礼制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彰显出一幅独特而智慧的中国饮食画卷。

金香缘云南过桥米线深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运用文明饮食之道,精心制作米线。让饮食文明融入感情色彩。这里吃的是“饮食”表达抒发的却是文化背后的情感——“金香缘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