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门拳的起源 土家余门拳诞生于宣汉县境内樊哙镇百里峡所在的前河流域,它是由川东土家族人创立并流传于川东各县及重庆、湖北、陕西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属峨眉拳系的一个土著拳种。 据《四川武术大全》、《宣汉县志》等记载,东汉末,名医华佗创“五禽戏”后被曹操所杀,其弟子吴普、樊问离开中原,赴云南研习医学。路宿宣汉樊哙镇一余姓人家,见主人之父病重,吴、樊将“五禽戏”中的治病功法悉心传授。数月后返回,老人体健神爽,万分感激,并请授“五禽戏”全部功法,并悉心演练,世代相传。 余门拳凭借独特的招式和强身健体的好处渐渐在方圆百里有了名声,而且余门拳的产生本身就是医武同源,首先是健身强体,其次是技击防身。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身体有多疲倦,无论喝了多少酒,只要练了余门拳,第二天必定能正常起床。”由此可见余门拳的神奇之处,慕名前来拜师的人也越来越多。 清乾隆40年,余氏后裔余有福成为武林高手,闻名县内外,拜师求教者甚多。在南坝场下场口泡桐树下设馆授徒,世袭相传的武功始传外姓,人称“余门拳”。 据《宣汉县志》民国版记载,余有福有个得意门生熊学能,而熊学能传向平,向平为赤溪(今宣汉县天台乡)董坪人,他步行从董坪到南坝30里路,来去都走河滩,常在河边以手击石,以脚踢卵石,苦练19年,脚趾铲平,指甲全无,人称“九头狮子铁脚板”,以拳击柱而瓦落地,平地纵跃而上屋梁。 得到余门拳真传的向平并不满足于他所学武艺,他又一路颠簸来到湖北的老河口找师傅学习“扁卦”。相传,向平当时提着一个破篮子,化装成讨口子待在武馆外面,篮子里有16两银子。接着,他就开始向武馆里的人挑衅,武馆里的弟子出来跟他比划,均被打败,师父才终于忍不住出来和向平过了几招。但他哪里想到,向平并不求胜负,摆这个擂台就是为了能学他的武艺动作。最后,向平留下16两银子当做拜师学艺的费用便告辞离开了。回到宣汉后,向平将扁卦和余门拳各自的特点结合起来,融会变通,继续发扬余门拳。向平这个传奇人物在后来也被载入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资料。 余门拳英雄辈出 几百年来,余门拳高人迭出,并沿前河传向达县、云阳、万县、奉节、湖北等地,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余门拳的很多英雄传奇故事。 据宣汉县文化馆桂德承老师讲述,清朝年间,宣汉县白马乡有一个名叫陈道生的人,他素来练习余门拳强身健体,并且武艺高超。有天,他在家和妻子斗气,打了起来,没料到一失手就把妻子打死了。丈母娘告到当地衙门后,他就被关了起来,在牢中的陈道生追悔莫及,心想总不能在牢里待一辈子吧,于是,他手劈监牢的窗户,夺窗而逃,被衙役一路追到了河边,眼见河宽四百米,真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情急之下,他憋足一口气,大力向身边一块巨石拍打下去,巨大的声响之后,巨石碎成了无数块,陈道生捡起其中一块奋力向河对岸扔去,竟将它扔过了河。他的神力顿时吓傻了追他的衙役,陈道生说:“你们不要追我,我回家不会做任何坏事,一辈子行医治病赎罪。”果然回家之后的陈道生一辈子医治无数人,在当地非常有名。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在山西安康有一个财主,他的独子得了重病不治身亡,全家哭天抢地,沉痛万分地给他操办后事。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个身穿白色长袍的老者,他走向已“死去”的孩子身边,按了他身上几下,孩子便有了气息,接着他开了几个方子,让在一旁已经目瞪口呆的财主家人拿去熬给孩子服下。不久之后,孩子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了。之后,这家人凭着白衣老者留下的地址信息,一路寻访到宣汉白马乡,专程来酬谢他。但此时陈道生已去世。于是,这家人花重金在白马乡修建了一座塔纪念陈道生,至今这座塔还矗立在白马乡,受世人膜拜。 余门拳由于起源在百里峡的大山中,具有“短手寸劲,借力打力”、“架势低矮”、“拳不离心、肘不离肋”、朴实无华、“拳打卧牛之地”等特点。所以学习余门拳的人特别多,而会使拳脚功夫的人多数也参加军队,为国效力,余门拳的弟子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远有明朝的马朴芳、清朝白莲教军师冷天禄,川陕边防军国术教官丁宪章,红军里的向守志将军等,都是余门拳高手。 余门拳代代相传 记者在天台乡见到余门拳的第11代传人丁耀庭时,他正在自家的药店给人看病抓药,余门拳果然是医武不分家,传人在当地都是民间医疗高手。看着丁耀武脚下生风,魁实的身板,很难想象他曾经身患残疾,行动不便。“我小时候是X腿,路都走不得。5岁时,丁举高收我为徒,教我余门拳,后来我病就好了。”丁耀庭告诉记者,丁举高则是余门拳第八代传人余有福的重要传人丁宪章的侄儿,丁举高继承了余门拳的真传,并反复叮咛丁耀庭要将余门拳发扬下去。 谈起余门拳,丁耀庭兴奋不已,连连从内屋搬出十八般武器展示给记者看,刀枪棍剑戟,一应俱全,令众人咂舌的有一柄40多斤重的长刀。“40多斤不算最重,在古代有72斤的,我很想逐渐复古到那个重量。”他对记者表示,他会朝着这个目标一直努力。 现在是中国武术家协会会员的丁耀庭,多次收到香港国际武术节和澳门国际武术节的邀请函,在不同的项目上取得了数一数二的好成绩,在国内的大小比赛上得到的名次更是非常多。如今已是土家余门拳掌门人的丁耀庭多年来所收学生300多人,远在福建、厦门、广州和大连的习武之人都慕名前来学艺,他对所收的学生个个都要先进行武德考察,告诫他们习武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而非打架斗殴之后,才会一一传授,但学生归学生,徒弟却从未收过。“徒弟和学生就不一样了,徒儿、徒儿就是儿了,不光是教会武术,还要从生活各个方面照顾,性质都不一样。”但他也表示,近几年他发现有几个学生天资聪慧,并且品行端正,已将他们送往其他门派学习了,若有大成,便会考虑办拜师大典,正式收他们为徒弟。令他最开心的是,目前,余门拳教学基地也正在筹划当中,政府给他划拨了40亩土地。 此时,从门外进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不高,但身板硬朗,一双眼睛如铜铃般,目光炯炯地射得周围的人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了过去,丁耀庭看到他也毕恭毕敬的,原来他就是当年丁举高的大徒弟顾庆龙。据当地人介绍,顾庆龙自幼天资聪慧,天生喜爱动拳习武。外公丁举高便将8岁的他收到武馆,天天逼着他学武,修身养性。一个月后,动作逐渐娴熟的顾庆龙渐渐超过了同门师兄弟。丁举高眼见这个孙儿悟性高,非常高兴。 “外公后来给我定了三条规定,彻底改变了我的性子。”据顾庆龙说,一天,丁举高把他叫到厅堂,让他跪下,讲了三条规定:“不准出山,在社会显露他有拳脚功夫;不准把徒弟带多;不准在社会上支脚动手,情急关头才允许动手。” 从那以后,顾庆龙便只在武馆帮师傅“带桩”(挑选合格的弟子)、“扳桩”(纠正弟子的动作),丁举高也非常信任这个孙儿,顾庆龙说哪个徒弟可以收才收,过不了他那关,免谈,并且顾庆龙从未出山显露武艺,而且至今只带了十来个徒弟。 余门拳不光是靠拜师学艺进行学习,如今还走进了校园,面向更多的人群。在宣汉县昆池职业中学有一名特殊的体育教师石秀明,他这个正宗的余门拳弟子,是该校保安专业的武术教练,他将毕生武艺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从2002年至今,他已经输送了5个班,300多名学生到保安岗位上,深圳、广州和成都到处可见这些学生的踪迹,市文化局也正准备将该校树立为余门拳教学基地。 瑰宝值得保护 宣汉是巴人故里,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近年来土家歌舞被世人所关注,而土家余门拳是土家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土家余门拳医武同宗,同时也是华佗医学的一种特别传承方式,对其进行发掘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余门拳的保护,显示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自1992年宣汉县因余门拳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后,2006年,土家余门拳被列入宣汉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6月,余门拳在成都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上闪亮登场。目前,宣汉县文化局正在积极努力将余门拳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一些老拳师的过世,一些套路与绝技面临失传,急需加以保护,余门拳还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