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学形式,有一定的形式或叙述的规范,譬如在佛陀的时代,便喜欢以客观,带点神话的方式来叙述事务。例如,当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不安或恶意的念头时,会把它当做恶魔的私语来加以描述;或者在自己的内心发生好的念头或信心,则把它当做梵天。 话说,佛陀在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成就大觉后不久,心中起了这么一个念头:“没有值得尊敬、师事的人的生活是不安的。能否找到一位值得尊敬、师事的沙门或婆罗门呢?” 以后世的佛教徒的常识来讲,这的确是想象不到的事。但仔细一想,当时,佛陀只不过三十五岁,虽然达到了究竟的领悟,但仍未有唯我独尊的想法,纵使佛陀想找到一位思维相同的人以便依靠他,也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佛陀就逐一想了想当时有名的思想家,可是没有一位值得尊敬、值得师事的。就在这个时候,佛陀突然闪出了以下这么一个念头:“我依靠法而悟道。既然如此,我应该尊敬法,敬重此法,师事此法才对。” 此时梵天知道了佛陀心中的念头,立刻由梵天界下来,显现于佛陀跟前。 “世尊呀!世事诚然。以往为佛陀者,即尊敬法,敬重法,师事于法。未来欲为佛陀者,亦然。所以现为佛陀的世尊,亦应尊重法,敬重法,师事于法。” 以后世的佛教术语来说,就是:“依靠法而不依靠人。”这种修学佛法的基本态度,正是佛陀亲身体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