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五种方法可以驱离散乱思绪

 风水大师谈不上 2018-09-04


已生之恶令断


在此,佛弟子振作起他的意志,以克服已生起的罪恶、不善法。他努力地尝试激发起精进力,振奋起他的心,而且勤勉不懈地努力。(6)


(6)《增支部》4:13;《佛陀的話》,頁58。


儘管努力调伏感官,烦恼还是可能浮现。它们从心识之流的深处,从过去积埋的内心深层涌现出来,凝结为不善的思想与情绪。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需要一种不同的精进方式,断除已生起的不善法的这种精进,称为「断断」:


它不会保留任何已生起的贪欲、瞋或伤害人的念头,或是任何恶与不善法。它弃捨它们,驱逐它们,摧毁它们,促使它们消失。(7)


(7)《增支部》4:14;《佛陀的話》,頁58。


正如高明的医生有不同的药方来对治不同的疾病。同样的,佛陀有不同的处方对治不同的障碍。其中有些可以普遍应用于所有障碍,有些仅适用于某个特殊的障碍。


在一次重要的开示中,佛陀解释了五种方法以驱离散乱思绪。(8)


(8)《中部》20;《佛陀的話》,頁58。


第一种,透过与杂染念头相反的善念来驱离它。


这就犹如一位木匠,用新的木桩把旧的木桩敲出一样。五盖中任何一个,都有其特定的对治方式,一系列禅修的刻意设计,就是用来削弱、摧毁它们的。当某个障碍生起,扰乱禅修的主要课题,我们可以交替应用对治的方式。或者对治方式,也可以当作禅修的主要课题,以用来对治禅修时某个反覆现前的烦恼所致的障碍。


然而, 要想让对治方式在第一角色发挥效用,以成为障碍生起时必须使用的权宜之计,你最好对它有某种程度的熟悉,至少在一小段时期内,将它视为主要的所缘。


对治贪欲,一个通用的对治法是「无常观」。它可以把执取的潜在支柱——认定所执物是稳定持久的隐含假设——敲掉;至于对感官乐(某种特殊形式的贪爱)最有效的对治法,则是思惟观察身体的不可爱的那一面。关于这个部分,我们在下一章中会有详尽的说明。


瞋恚的适当对治是修「慈心观」,透过方法,将「希望一切众生常住快乐」的愿心扩散出去,消弭一切瞋恨的痕迹。


要驱散昏沉与睡眠,则需要一种特别的,能激起活力的精进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观想一个发亮的光球;

起身快步经行一段时间;

思惟死亡;

或者只是再次坚定要继续奋斗的决心。


对治掉举追悔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心移转到简单、并且会让它平静下来的所缘境上。


通常会建议的方法是「观息法」:将注意力放在气息的进与出。至于疑的一个特别对治法是「探寻」:去探索、提问、研究教法,直到解开疑惑为止。(9)


(9)个别对治每一种阻碍的完整方法,请参考念处经(《长部》22,  《中部》10)。相关章节的英文翻译以及注释的重点摘录,可于梭玛长老(Soma Thera)所著《念处之道》(The Way of Mindfulness)的页116-26找到。


以上所说,是破除障碍的五种方法中的第一种,牵涉到的是在障碍与对治法之间一对一的排列。以下其他四种,则是运用普遍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运用惭和愧的力量,去除不该有的念头。去思考这个想法是可耻、不光彩的,并思考它会带来哪些不可意的后果,直到内心对它产生厌离,并将它驱逐出去为止。


第三种方法,是有意地转移注意力。当一个不善的念头生起,并且吵著要得到注意时,不要耽溺其中。这个人只要把他的注意力改放到其他地方,而把这个念头关在外面,就像阖上眼睛或转看别处,以迴避一个令人不开心的景物。


第四种方法,是运用完全相反的策略。不但不从不该有的念头处转移,而是直接面对它,视它为所缘之境, 细察它的特徵,探索它的起源。当这样做的时候,不该有的念头也会安静下来,最终消失而去。因为不善的念头就像贼一样,只有在其运作隐密时才能作乱;一旦在观察的监视之下,它也就被驯服了。


第五种方法,只能做为最后的一招:压抑。狠狠地用意志力压制不善法,就像强而有力的人把弱者推倒在地,用全身的重量牢牢地把他压住不动一样。


佛陀说,藉由善巧有智慧地运用这五种方法,一个人可以成为一切思路的主人。


他不再是心的臣民,而是它的主人。任何他想思惟的想法,他就能够去思惟;任何他不想思惟的想法,他就能够不去思惟。即使不善的念头还是偶尔生起,但他能够立刻驱离它们,就像火红的平底锅,将偶尔落下的水滴蒸发为气体一样地迅速。



内容摘自《八正道--趋向苦灭的道路 》第三章

菩提尊者著 香光书香编译组 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