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镜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秋荷菁月 2016-07-17

ESD始于日本,最初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现已经发展到治疗消化道其他部位的疾病,如结肠,直肠,食管,甚至十二指肠的病变。ESD治疗前建议采用超声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检查(电子染色或化学染色)了解病灶的大小、形态,确定病灶的浸润深度。ESD的步骤包括:①标记:用针刀或氩气刀在病灶周围进行电凝标记,黏膜病灶离开病灶边缘12.5px-25px;②黏膜下注射:将5 ml靛胭脂、1 ml肾上腺素和100 ml生理盐水混合配置的溶液,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每点2 ml,可以重复注射直至病灶明显抬起。若病变侵犯到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后病变抬举征不明显,应停止ESD术,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评估,推测病变性质,和家属沟通后,选择其他内镜术式或手术治疗;③环形切开:钩形电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缘切开病灶黏膜,这个步骤决定被切除病灶的形态,同时保证切缘没有病灶累及;一般先切开病灶远侧黏膜;④黏膜剥离:借助透明帽,通过反复的黏膜下注射、分离,根据情况采用钩形电刀或IT刀将病灶从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大块、完整的切除病灶。术中随时止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直视下操作,可有效地避免消化道穿孔;剥离中反复黏膜下注射,始终保持剥离层次在黏膜下层;剥离中通过拉镜或旋镜,使始终沿病变基底切线方向进行剥离;⑤创面处理:包括创面血管处理与边缘检查。通常采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热活检钳、金属夹等技术处理巨大溃疡创面,预防迟发性出血和穿孔。对于上消化道病变创面,喷洒20ml硫糖铝胶;对于直肠病变创面,给予黏膜保护剂(如复方角菜酯栓等)塞肛,均对促进伤口的愈合有一定的帮助;⑥标本处理:切除病灶标本应用大头针固定四周,测量病灶最大长径和与之垂直的短径,4%甲醛固定后送病理检查,确定病变性质及病灶切缘和基底有无病变累及。组织来源难以确定时作S100蛋白、SMA、Vimentin、Desmin、CDll7、CD34等免疫组化染色,来确定肿瘤的性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