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西厢待月tpz4u8 2016-07-18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是著名埋线专家杨才德教授的“四大绝技”之一,今日奉献对黄褐斑的治疗,以飨读者。《中国针灸》原文刊登。

本文在《中国针灸》杂志社主办的“中医针灸临床创新与实践研讨会暨微创埋线技术与临床应用有奖征文大赛颁奖大会”上获得二等奖。



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杨才德1 赵达2 于灵芝1 包金莲1 张晓红3周承蕊1 朱立云4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 兰州 73002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730020;3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735100;4金昌市金川区中医院埋线专科733300)

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埋线组30例采用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针刺组33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并随访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90.0%,针刺组为69.7%,二者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黄褐斑;埋线;针刺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课题:GZK-2014-83

第一作者:杨才德(出生年月1969.03-),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穴位埋线及针刀对疼痛性疾病的治疗。E-mail13993162751@163.




黄褐斑属于黑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常对称发生于颧部及颊部而呈蝴蝶形,亦可累及前额、鼻、口周,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性也可发生。黄褐斑也称为肝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是发生在颜面的色素沉着斑。黄褐斑属于中医的“面尘”、“肝斑”、“蝴蝶斑”、“黧黑斑”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肝郁气滞,阴亏血燥、脾肾不足有关。肝郁气滞,血行不畅,阻于络脉;或后天失调,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而形成。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笔者以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3例患者全部来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按照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和针刺组,埋线组30例以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年龄最小27岁,最大50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3年。针刺组以普通方法针刺,年龄最小28岁,最大49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1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病学组委员会2003年12月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相关部分拟定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①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

②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③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1.2.2中医辨证诊断

①气滞血瘀型:颜面出现黄褐色斑片,伴腰膝酸软,或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

②肝肾阴虚型:黄斑褐黑,伴腰膝酸软,怠倦无力,身体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黧黑斑诊断,辨证为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的患者;

②年龄20-50岁的患者;

③初次治疗,或近4周未进行系统治疗或仅采用外用药治疗者;

④无排除标准任何一项者。

1.4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间或分娩后1年以内者,长期从事户外工作者;

②对本治疗方法不能耐受者;

③有严重心、肺、肝、肾、消化道等内脏疾病者;其它皮肤病或外伤后色素沉着者;

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规定疗法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治疗方法

2.1埋线组

取穴:主穴:星状神经节。配穴:气滞血瘀型:合谷、曲池、肝俞、太冲、血海;肝肾阴虚型: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以穿刺右侧星状神经节为例[3]体位:常取仰卧位,使枕部与背部处于同一高度或将一薄枕置于双肩下,使头尽量后仰,以充分暴露颈部。面向上方,颏部抬向前。口微张开以减小颈前肌张力,且易触及第6颈椎横突。操作者应位于病人的右侧。定位: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中线旁开约1.5厘米,胸锁关节上平约2.5厘米处。定点:术者左手拇指在“定位”处接触皮肤,轻轻按压,以病人可耐受为度,当触及颈动脉波动时,把颈动脉控制在指腹下,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使之与气管、食管分开,向下按压,可触及明显的抵抗感,此为C6颈椎横突前结节,标记之,此为进针点。

穿刺方法:术区消毒。戴无菌手套。术者左手四指与拇指分开,四指抵于薄枕或者紧靠于患者颈部,做卡颈状动作,以确保操作时押手的相对稳定;拇指在“定位”处再次做“定点”时的动作,以确保“进针点”的准确性,然后松开拇指,使拇指轻轻触及皮肤;右手持针,针斜口面对拇指,针尖触及“进针点”皮肤,拇指与针尖同时向下移动,拇指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触及颈动脉波动,确认已经把颈动脉控制在指腹下;继续向下移动,当到达C6颈椎横突前结节时有明显的抵抗感,稍做停顿后,左手拇指固定,右手向下快速突破,针尖所到之处即为C6颈椎横突前结节;退针0.5cm,右手持针固定不动,左手拇指轻轻抬起,以颈部皮肤随之而起为度,此时标志穿刺获得成功;最后,埋线、出针,按压片刻,创可贴贴敷即可。应注意穿刺星状神经节时并无异感,故不需寻找异感。每2周埋线一次,两侧同时进行。埋线6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疗效。

普通穴位的埋线操作方法[4]:取一次性无菌埋线针(内有针芯的管形针具),镊取一段约2cm长已消毒的2-0号外科缝线,放置在针头的前端,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埋植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针孔处覆盖创可贴。

2.2针刺组

取穴:同埋线组操作:采用常规法针刺,以患者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泻手法,每天治疗1次,治疗10天,体息5天,治疗6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皮损消失,颜面皮肤呈正常或接近正常肤色,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或斑色明显转浅,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皮损消退30%-70%,斑色变浅,伴随症状减轻;无效:皮损无变化或消退不到30%,伴随症状无改善。

3.2统计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由专业人员对数据处理分析。

3.3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黄褐斑患者疗效比较 例(百分比%)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埋线组

30

6(20.00%)

13(43.33%)

8(26.67%)

3(10.00%)

27(90.00%)1

针刺组

33

4(12.12%)

10(30.30%)

9(27.27%)

10(30.30%)

23(69.70%)

注:埋线组与针刺组总有效率比较,X2=3.96,P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埋线组疗效优于针刺组。


4讨论

本文观察到,在治疗结果中,埋线组总有效率90.0%,针刺组为69.7%,说明以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总有效率经过卡方检验,P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优于针刺组,是一种较佳的疗法。

星状神经节是全身最大的交感神经节,一般位于C7横突的基部,由颈下神经节与T1(部分为T1、T2等)神经节合并而成,呈梭形或星状,星状神经节支配的组织器官包括脑膜、眼、耳、咽喉、舌、泪腺、腮腺、舌下腺、肩、上肢、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肺、胸壁、以及头颈部皮肤等。星状神经节埋线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5][6],它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皮肤瘙痒、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的作用机制[7],主要有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中枢神经作用是其通过调节丘脑的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此作用相关。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其病位在皮,病因在内,凡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妇人经血不调等均可发生。黄褐斑,中医称之为“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脏腑的气血均上荣于面部,面部的气色、皮肤的光泽度等都与脏腑气血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平衡密切相关。隋朝《诸病源候论》从脏腑、气血、痰湿、外邪等方面论述了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宋《女科百问》认为黑的病因是内生痰饮和外感风邪,病机为气血不和,不能荣于皮肤。明《外科正宗》指出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肾阴虚不能制火,以致火燥结成黑斑,清《张氏医通》指出面尘因肝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可见,古代医家认为黄褐斑的发病多与气血、痰饮,火热有关,或气血失和,或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所致。近代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对黄褐斑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情志不遂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或肝郁化热,耗伤气血,或气滞血瘀,不能运化,面部失养而生斑;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土,使脾运化转输失职,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生斑;房室过度,耗伤阴精,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面部不得荣润而成斑。总之,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或气血亏虚,或气血瘀滞,面部失荣而生斑。

穴位埋线借助针灸的治疗原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中医证型辨证取穴。气滞血瘀型:合谷、曲池、肝俞、太冲、血海,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其性游走通导,主行气血,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能升能散,使轻清之气上浮。合谷之清,载曲池之走,上行头面发挥宣通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血海为活血之要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之枢纽,能调和阴阳,精气互补,气血双调。诸穴合用,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祛瘀生新的目的,使腠理得养,肤色光泽,瘀散斑化。肝肾阴虚型: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滋补肝肾之阴,调理冲任,气海益肾补气调血,肾俞为肾脏的背俞穴,补益肾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之枢纽,调和气血,足三里调理脾肾,行气活血。诸穴合用,滋补肝肾,调理气血,上荣于面,斑消症愈。

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报道不少[8],但以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尚未见报道,笔者擅长星状神经节埋线术,在各科疾病中均有所探索,但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 (1):6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0

3杨才德,赵达,于灵芝,等.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2):69-7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

5杨才德,赵达,于灵芝,等.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2):69-71.

6杨才德,雒成林.穴位埋线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57-360

7杨才德,赵达,于灵芝,等.星状神经节埋线术在美容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综合1):187-188.

8李舫,王贵玲.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60例[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682.



杨才德教授与台湾中医临床学会温崇凯会长在会上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