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务战略:优势创造

 Purefact 2016-07-18








业务战略:优势创造



项保华《活着》第97-99页节选



业务战略,聚焦企业活得了,关注做实事,既需要专注,也需要创新。社会呼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底是专注太多,缺少创新?还是专注不够,难以创新?没有专注投入、时间积累,很难有实质性创新。面对产能过剩,激烈竞争,如何生存


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羊毛出在狗身上,最后由牛来买单”。对此,若从羊狗牛全体看,先需整体有价值,再看谁买单。事实上,不管最终谁买单,只要买单者出的钱,不足以支撑创造价值的总支出,则一旦离开外部创投输血,虚火过旺的业态必然凋敝。


生存,需要创造价值,归根结底,要有优势或实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优势也难以速成。没有专注积累,妄谈创业创新,或多忽悠坑骗。即使互联网时代,创造或提供顾客真正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仍是源头基础,不仅要让人感觉好,更需要功能有用。



乔布斯认为,设计并非只是看上去和感觉上怎么样,而在于它怎么运行。马云说,做生意不能凭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你的客户需要的是什么,实实在在创造价值。脸谱的创始人说,脸谱不是做很酷的网站而是做有用的网站,酷眩的会退潮,有用的却不会。


所做的事情,有用、能运行、创造价值、满足顾客需要、经受得起竞争的挑战。对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来说,如果能够静心专注,坚持不懈做下去,就更可能成为行家里手,成为业内专家,如此无意之中,会不会变得自以为是,结果最终反过来阻碍创新呢?


专注,不能脱离开顾客的需求,如此才能心态开放,以创新适应变化。例如,有跨国公司,产品技术先进,定位发达国家,进入新兴市场后,发现顾客关注耗材便宜,而非技术先进,研发人员不愿变,觉得这样没有挑战性,直至更换总裁才做顺势改变。



专注到极致的同时,又要能够创新,这不容易。专注,静心琢磨,不断改进,这是“微创新”;关注新兴产业趋势,跨界经营,颠覆性变革,等等,这是突破性创新。这两者的实践做法,可能大不同,前者反馈迭代或可渐成,后者腾笼换鸟或需新人。


考虑到人有行为惯性,有些做法,变成趋势,就难逆转。例如,精打细算,艰苦创业,努力拼搏,而赚到钱后,就易忘了节俭,慢慢地变得大手大脚,什么都讲档次,讲企业形象,讲办公条件改善,高薪挖人做储备等。这样一来,企业成本就上去了。


各类支出大增,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这才发现,产品若不升级换代,往高端发展,以便提高价格,可能就撑不住了。而一旦往高端走,就会发现原先赖以生存的优势,似乎全都不再有效。低端向上,高端向下,结果市场混战,大家均没守住原有的阵地。



业务战略做实,有三种基本途径:差异化开源,需研发创新突破;低成本节流,能精打细算低价;专门化定制,要互联互通对接。企业得到回报,赚到钱活得了,站稳市场后,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怎么得到回报的,自己的立身之本,也就是竞争优势是什么。


低端向上,是因为不想过从前的苦日子,凭辛勤打拼去赚钱了?还是因为钱花多了,无法再过从前的穷日子了,想升级换代赚大钱?高端向下,是因为想扩大地盘?还是受到低端向上的挤压,自卫反击?企业转型,均需认真思考,凭什么进入并真正站稳?


如果企业想向上转型,而实际的研发创新力量缺乏,甚至原有渠道也难以支撑,结果成本消耗了,却发觉转型做不成,想回到原先定位,又发现原先的成本优势及渠道优势也已丧失。这样,战略定位不清,前后优势皆失,就有可能陷入进退两难困境。



反之,如果企业想向下转型,尽管可能涉及渠道不同,需要重新布局等,也许还是能够居高临下,利用原有品牌形象的气势能量,取得新定位市场的成功。只是问题在于,如此一来,可能会毁了原先的品牌定位,甚至引发两种不同定位的战略思路冲突。


计然曰:“不识莫买,在行莫去。”指的是不清楚、不熟悉的货物千万不要购进;在一个行业做成行家后,不要轻易离去。实际上,无论是由下向上,还是由上向下,转型都会涉及不同的战略定位,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定位需不同的优势支撑。


总之,增加企业优势,重视超越对手,夯实经营基础,需超越自我。超越别人,可以通过学习模仿来进行,而超越自我,则必须依靠创新探索来推进。超越别人,一旦成为领先者,就容易迷失方向或自我;超越自我,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可淡定决策,持续改进。






关注企业企业杂志

请按住下面的二维码,跳出对话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