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箸瓶 | 寻一处安谧,任炉烟袅孤碧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7-18

追求风雅的古代文人,将焚香、烹茶、插花、挂画合称“雅事四艺”。闲暇之余,闻一缕香,品一盏茶,插一束花,观一幅画,总会不由地人放慢前行的脚步,感悟生命里的自在。


“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于香事,古人似乎更讲究一些。《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所谓“炉瓶三事”,即指香炉、箸瓶及香盒三种器具,为焚香必备之物。焚香时,中间放置香炉,香炉两边各置箸瓶、香盒。




箸瓶,亦作筯瓶、香瓶,焚香用具之一,用于盛置火箸、香铲之类。常见铜制、瓷制,精雅的木制筯瓶传世鲜见。

文震亨在《长物志》“箸瓶”一节中写道:“箸瓶,官、哥、定窑者虽佳,不宜日用,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插筋下重不仆,铜者不品。”





箸瓶厚料为胎,入手沉坠,器身直筒形,盘口束颈,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讲究。





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举了“焚香七要”——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足见箸瓶在香事中的重要性。





“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寻一安谧之处,摆上一只老式香炉,点上一柱香,静坐,闭目,任香气袅袅扑面,缓缓回旋,千种风情、万般意象纷呈眼前。



古画中的箸瓶



《仕女图》中的“炉瓶三事”



明代画家杜堇(一说周臣)所绘四幅《十八学士图》中有一段操琴的画面,一个童儿正在添香,而香炉旁边插着火箸和火铲的瓶子,正是宋官窑和哥窑中的贯耳瓶。







楠书房所制箸瓶



花口箸瓶呈柱状,以一木雕琢而成,造型简洁大方;瓶身制瓜棱线,瓶口饰花瓣口,形制古朴典雅,又有“多子多福”“花好月圆”的美好意蕴。





楠书房所制另一款箸瓶——瓜棱箸瓶,以一木精雕细琢而成,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底,形若观音净瓶。瓶身制瓜棱纹,有“瓜迭连绵”“多子多福”之意。




整器造型纤巧,娇美秀丽,即可作箸瓶,配以纯银内管又可当花插。



传统家具的经脉

连接着历史,传达着理想和教养

它并非是一件生活器物

而是一件“中国智造”的载道之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