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覆面:古代丧葬礼仪

 天宇楼33 2016-07-18

    玉质丧葬面具,又叫“玉覆面”,有缀玉面罩和整玉面具两种,流行于中国西周至汉代和古代玛雅。根据《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要用丝织品制成的“冥目”(也称为“覆面”)和“掩”(也叫“裹首”)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缀玉面罩较常见,大都由碎玉或废玉加工制成,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缀玉面罩,后来东周时又有玉衣。

    古人曾认为玉可以防止灵魂出壳,可以保证尸体不腐烂,正是缘于这种说法,西周时期,一种特殊的丧葬用玉―――玉覆面出现了。它用各种玉料对应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制成饰片,缀饰于纺织品上,用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当然,这种奢华的丧葬品仅出现于贵族墓葬中。玉覆面在两周盛行一时,发展到汉代成为备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等,即用玉密密地包裹死者全身,这标志着丧葬玉发展到巅峰。

    西周时除保留众多的传统玉器品类外,亦出现一些新兴的玉器品种,主要的有成组佩玉器和专供死者埋葬用的玉面罩。玉面罩,是由近似人面部五官形式的若干件玉器按人体面部大小形态缝缀在布料上,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专门而作,有的似用其它玉器改作或合并而成,每套中的各件数量不等,各呈扁平形,边角有穿孔供缝缀用,使用时凡有饰纹部分皆朝死者面部。

    我们的祖先赋予玉石许多美德,认为玉石具有各种奇特的性能,其中最神异的一项是能使尸体保持鲜活状态,久存不腐。贵族社会中流行的玉敛葬,便是这一观念的产物。玉敛葬和在墓中随葬玉器(包括礼器、佩饰器和兵器等)是有区别的,其目的是通过玉器同尸体的接触而起保护尸体的作用,使之不朽。我国葬丧文化中的这一风习,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在以后的文明时代,玉敛葬的护尸目的已经很明确,其置玉方式也从口含、手握和无规律的放置,发展为“九窍玉”、“饭含”、“瞑目”、“瑞玉组合”乃至“玉匣”、“玉衣”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所谓“瞑目”,实为一种缀玉面罩,即据五官形状和大小制作玉件,钻以细孔,按应在位置系连在一片织物上,覆于死者的脸部。当今学界多名之为“玉覆面”。玉覆面的功用,据汉唐学者的解释是为“饭含”服务的。古人敛尸除用玉外,还用“饭”,即将某种粮食掺和玉屑填在死者口中,表示不忍心让死者饿着肚子离去之意。

    玉覆面在西周时已相当流行。须指出的是,玉覆面玉件的配置格式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墓主身份地位或家境情况的不同而有繁有简。由于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最为重要,所以不论怎么简化,眼玉是不能去掉的,玉覆面的正名称“瞑目”,道理即在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