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葬玉

 芝润斋 2019-12-09

以玉入葬是玉器发展过程中又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墓葬最为明显。良渚文化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陶器以生活用品为主,石器多是工具、武器,玉器的类型非常多,有各种礼器、佩饰等。良渚文化墓葬中以玉入葬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墓葬中发现的玉器并不多;但就个别墓葬所表现出的情况来看,以玉厚葬之风已是很惊人了。

商代墓葬中随葬的玉器数量也很大,殷墟妇好墓随葬玉器共755件,约占随葬品总数的35%。从这一数字与比例看,商代也存在着大规模以玉入葬的习俗,这些随葬玉器可能是墓主生前所拥有的器物。

古玉鉴定丨葬玉

战国 · 玉璧 直径7.1厘米,孔径3.1厘米,厚0.6厘米

三门峡西周虢国出土的玉器中,出现了专门用于入葬的面部用玉,东周时期出现了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许多春秋时期的墓葬中都有一种方形玉片,这些玉片边缘带有凸齿,表面饰有退化了的兽面纹饰。这种玉片原本是缝缀于织物之上,施用于死者面部或身体上的。

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随葬玉器中有许多作品仅有器型而无纹饰,加工粗糙,因而可以认为是为了入葬而专门制造的明器。曾侯乙墓随葬玉器数量相当大,品种丰富,许多作品加工极其精致,尚且需要这类明器来增加葬玉数量,可见当时对随葬玉器的重视。

古玉鉴定丨葬玉

汉 · 玉猪 长11厘米,厚2.5厘米

同商代相比,东周时期丧葬用玉中礼器的比例明显减少,尤其是玉琮,仅在个别墓葬中出现,数量也极少。丧葬用玉较多地使用佩玉。这一时期对丧葬用玉的重视程度也因地区不同而有区别,安徽省长丰县战国楚墓群这类大型墓葬(墓主身份明确为侯王)中,随葬品以青铜为主。

二类墓(墓主相当于大夫一级)中,“随葬品有玉器、 错银兵器等珍贵文物”。由此看来,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对丧葬用玉并不十分重视。

汉代丧葬用玉的规模也很大,有专门的玉塞、玉握、玉衣,一些墓葬中还有大量玉璧、玉佩饰、玉器皿。

汉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丧葬用玉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墓葬中随葬玉器减少,也无较一致的随葬方式。虽然个别时期的个别墓葬中有较多的玉器,但同商周、两汉相比,相差甚远。

古玉鉴定丨葬玉

东汉 · 玉蝉 长6.4厘米,宽3.3厘米

古玉鉴定丨葬玉

玉覆面是盖在脸上的面具,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片状的整体面具,很少见;另一种是把玉片按照流行的模式缝缀于织品上,覆盖于面部。这类作品主要用于丧葬,流行于西周时期,汉代墓葬中偶有出现。

将玉缝于织品上的玉覆面称为缀玉面罩,所缝玉件称为面幕缀玉。

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多处出现缀玉面罩,以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及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作品最为显著。《中国玉器全集 · 贰》收录虢国墓地出土缀玉面罩所缀玉件13件,均为泛黄的青玉玉片制成,又各具形象,以印堂、眉毛、眼、耳、鼻、嘴、腮、下颌、髭鬚部位饰玉组成。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峽市北部上村岭,墓地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已探明墓葬500座以上,出土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缀玉面罩是重要随葬器物。

古玉鉴定丨葬玉

战国早期 · 玉覆面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M31、M62、M92、M93号墓都有玉覆面出土,M31出土玉覆面由79件玉件组成,多为青玉、片状,面部两侧对称。

传世玉器中常见有春秋时期的面罩缀玉,玉片极薄,玉质透明度较差,方形、长方形者为多,边缘多呈齿状,琢阴线双线勾云纹或凹面“S”纹。

汉代墓葬中偶有缀玉覆面出土,江苏徐州后楼山汉墓,缀玉面罩出土时,玉片已散乱,由近30片玉片组成。

整玉玉覆面目前发现得非常少,荆州市秦家山二号战国墓,出土有一件整玉玉覆面。

古玉鉴定丨葬玉

战国 · 玉面罩

古玉鉴定丨葬玉

“玉衣”是后人对古代殓葬用玉柙的称谓,这类作品主要流行于汉代。《后汉书 · 礼仪志 · 下》记有“大丧......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锦、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从这里我们知道,所谓“玉柙”是用金属线连接玉片,制成形如衣甲的器物,以裹尸体,依据入葬者的身份,玉柙用线有金缕、银缕、铜缕的区别。对此,后人的注疏讲得更明确,

《后汉书 · 礼仪志 · 下》刘昭注引《汉仪注》:“ 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此一说,由后人的注释中还可以看到,玉衣的使用,可能还有不少全身的。

古玉鉴定丨葬玉

西汉 · 丝缕玉衣

目前,考古发掘中已出土了多套玉衣,以下几处出土玉衣较为完整: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金缕玉衣一套。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金缕玉衣一套。

江苏徐州土山汉墓,银缕玉衣一套。

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金缕玉衣一套。

广东广州南越王墓,丝缕玉衣一套。

安徽亳州贾亭侯曹腾夫妇墓,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各一套。

另外,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云南等地,多处有玉衣及残存玉片出土。由于年代久远,绝大多数玉衣在出土时,金属线已经氧化、断裂,因而玉衣在出土后需要重新连缀,多数作品玉片不全,连缀后可能有配片,且与原貌有所不同。

玉衣的使用主要在汉代,三国时,曹魏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而禁止使用。盗取玉柙、金缕,在三国之前已十分严重。盗出之玉衣,无金属线穿缀,玉片尽散,因此流传于社会的玉衣片较多、较零散,在传世文物中时有发现。

古玉鉴定丨葬玉

琀是死者含在口中的玉。使用玉琀是古代中国的入葬习俗。《尚书 · 疏衍》: “生则视膳,病则视药,死则视饭含。”认为在人的生、病、死的过程中,饭、药、饭含是极其重要的。

《周礼 · 玉府》:“大丧共含玉。”疏“大丧谓王丧,共含玉者,含玉,璧形而小,以为口实。此不言赠玉,饭玉者文不备。”琀的种类很多,《古文渊鉴 · 卷八》:“以珠、玉实死者之口曰含。”也就是说,用珠、玉应是较高等级的含物。

玉琀的出现较早,流行时间又较长,安阳大司空村殷墟墓出土有蝉形玉琀。西周时期墓葬中曾出现死人口中置有小玉戈的现象。多处西周墓中出土有小的玉戈、玉璋。传世玉器中也有一些此类作品,其中一部分应是佩带而用,一些则是用于含玉。

湖北省随县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有一组玉琀,共21件,器小如豆,皆仿生圆雕,有牛、羊、猪、犬、鸭、鱼等。

古玉鉴定丨葬玉

战国 · 玉琀(1组)

玉蝉应是含玉中较常见的作品。安阳印上墓中有以蝉为琀的现象,西周墓葬中也有。其中汉代墓葬中出土蝉形琀,用于琀的玉蝉,一般都无孔,不必用绳系挽。

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已有很多玉蝉,使用较多的为红山文化及石家河文化。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距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使用的玉蝉为柱状,近似于拇指,或大或小,玉质较好。石家河文化分布于江汉地区,距今4000年以上,出土的玉蝉近于片状,头较大,方形头,其样式对后来的商、周、战国,以至于汉代都有一定的影响。形式上有一定的变形,不注重写生。玉蝉的用途很多,主要有佩带及琀玉两种,在形式上不易区别。

汉代玉蝉样式较多,有些似简单的三角形玉块,有些带有细致的纹饰,表示蝉翼及足爪。较常见的是带有“汉八刀”风格的作品,用简练的粗阴线界出蝉的头与翅、腹部有较粗的直线交叉线或横文线。“ 汉八刀”是清代人对汉代玉器中某种风格的概括,常出现于汉代玉人、玉猪、玉蝉及某些带钩上。

古玉鉴定丨葬玉

汉 · 玉蝉

后人制造的仿汉代风格玉蝉很多,不易区别,多为明、清作品,有一类带有细小回纹的仿汉玉蝉,被一些人认为是宋代作品。

古代还流行一种“凹”形玉琀,上部两角呈尖状,可用于死者口中。

古玉鉴定丨葬玉

玉握是死者手中所握玉件,汉代常以简单的玉猪为主,也有璜形器或其他样式玉器。

玉塞是用于鼻、耳、阴部、肛部的玉件。《抱朴子》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目前能见到的一般为战国到汉代的作品,柱状无花纹者多。

玉眼盖是用于眼部的玉器,往往同面幕缀玉同用,或同玉塞同用。

古玉鉴定丨葬玉

汉 · 白玉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