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及其以前出土玉蝉研究(三)

 文海智士 2016-06-13

第三章 玉蝉的分类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玉蝉的分类

根据玉蝉的实际用途, 玉蝉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佩蝉,即悬挂在腰间或胸前的装饰品, 一般在蝉的头顶有象鼻形穿孔,以便穿绳佩戴;二是冠蝉(别名貂蝉),作帽子上的饰件,有通天穿,也有在胸部两侧各一孔,或腹部象形穿孔,用来缝缀于帽冠中央,以便正冠之用;三是琀蝉,没有穿孔, 是古代放于死者口中随葬作口琀之物,也就是丧葬用品。

通过目前的考古资料可以知道,出土发现的玉蝉有未穿孔的和穿孔的两种形式。穿孔的玉蝉有在嘴部牛鼻穿的,也有通天穿,即从蝉体的头部穿到尾部。一般情况下,穿孔的玉蝉是死者生前用来佩戴装饰的,或戴在胸前间或挂在腰间,即佩蝉,在其死后用来随葬。比如最早发现玉蝉的红山文化那斯台遗址中出土的 4 件圆柱体玉蝉,其中有 2 件有一个穿孔在蝉的腹部,另外的 2 件为通天穿,从头部直穿到尾部,而且在其腹部也有一个横向的穿孔,很明显这种穿孔的玉蝉是作佩戴之用,用绳线系于衣服上作装饰。

另外,玉蝉可用来装饰帽子作冠蝉,如《后汉书·朱穆传》中记载:“假貂珰之饰,处长伯之任”。其注释对珰有如下描述:“珰以金为之,当冠前,附以金蝉也”。由此可知蝉是作珰的附件。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出土有一件双连蝉,腹部中间有三个穿孔,应该是缀在帽子上的饰物。

没有穿孔的玉蝉,基本上是作丧葬的口琀之用。口琀是将其置于死者口中的一种随葬器物,最开始是用石块、粮食等作口琀物。上海青浦县崧泽文化遗址中最早发现了玉质的口琀,这一遗址出土的玉琀形制有环璧形、圆饼形、鸡心形,其中最大的一件鸡心形玉晗长 4.2 厘米,墨绿色,通体琢磨精致,出土于墓主人骨架的口部,当为作玉琀之用。等到商周时期,各种各样的玉琀开始出现,如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琀就有龙形、蚕形、鱼形等。商周时期玉蝉作为琀也已经出现了,如陕西张家坡周墓,洛阳中州路 M816中所出土的玉琀都是蝉形。两汉时期,丧葬体制发展成熟,葬玉的使用逐渐完善,出现了玉面饰、玉九窍塞、玉琀、玉握、玉衣等一整套系统。汉代的玉蝉大部分没有穿孔,主要是作为口琀并成为定制,此时期出土的玉琀一般为蝉形,如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出土的蝉形玉琀等。

 

第二节  玉蝉的社会功能

探讨玉蝉的社会功能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古人为什么要佩戴玉蝉,它是否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二是古人将玉蝉有意识地埋入地下时,是否又赋予了玉蝉新的社会功能。所以,考据一件出土遗物的社会功能,不仅要从其形制、出土地点等方面着手,而且还要考虑其存在的文化背景。

一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玉蝉是玉蝉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神文化,人们将蝉视为神物,进行图腾崇拜。

石家河文化晚期突然出现大批玉蝉,一方面可能是当地多蝉,人民对蝉熟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将蝉作为部落的图腾。远古时期,一年中自然灾害出现之时正是蝉的出现时节,此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洪水泛滥。人们开始惧怕蝉,且将其作为图腾经行崇拜,逐渐被视为氏族的保护者和标志。史学家吕振明先生在《简明中国通史》中说“黄帝先族有虫乔氏,黄帝少典之族有熊氏,神农先族神龙氏,尧的先族有娥氏,舜的先族穷蝉氏。”《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帝颛顼之子曰穷蝉。”这些都是以图腾名称为姓,舜帝先族“穷蝉氏”可能就是以蝉为图腾的部落。

史前时期的玉蝉从发掘情况看,主要发现于墓葬中,少量发现于地层中。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蝉要比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蝉数量多出很多,雕刻也比其他几种文化的更加精细,说明石家河文化的人们比较了解和关注蝉这种昆虫,而且还寄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崇拜它餐风饮露的高洁,甚至使之成为图腾的象征。此时的玉蝉主要是作为一种灵物,石家河文化的人们用此物随葬,是希望蝉的特性在人身上发挥效力。

在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蝉,多数发现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中瓮的底部。这一文化中其它出自墓葬的玉蝉,简报或报告中没有交待出土具体位置,只能从蝉自身的特质着手。

石家河文化出土玉蝉大多是有穿孔,有小部分为无孔之蝉,无穿孔的玉蝉主要出自肖家屋脊的瓮棺葬,并且这些瓮棺葬的随葬品都是以玉器为主,有成品,也有半成品,另外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边角废料。由此可以推测,那些没有穿孔的玉蝉本来是要穿孔的,但还未完成便匆忙拿去随葬了。那些有穿孔的,穿孔数量不等,或为一侧的象鼻穿,或为通天穿,或者背部有一道纵向凹槽,因此其用法可能缝缀于衣物等软性材料上或以绳索缚束于硬质物体上,其用途应是墓主人生前的一种装饰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使用此种装饰玉品,与良渚文化的玉琮、玉壁、玉钺等的社会功能一样,玉蝉应是一种身份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作为玉器的一个品种,玉蝉的有无和随葬数量的多少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它们反映了墓葬的墓主人在身份、地位或财富方面存在的差别。石家河文化中的人们对蝉的深刻了解和认识以及寄寓的文化内涵,对后世玉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玉蝉是玉蝉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蝉因为生理和生活习性的原因被赋予了巫术文化,既有灵魂不灭的象征,也有死后重生的寄托。

商周时期的玉蝉也是主要发现于墓葬中,但在遗址中也有所发现的,这些玉蝉大多有穿孔,所以同史前时期一样,商周时期的玉蝉也应是死者生前的一种实用品,在其死后随葬。虽然玉蝉依然发挥着装饰品或佩饰的作用,但不能忽视了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比较重要的一种纹饰就是蝉纹。而且青铜礼器作为当时政治制度的物化形式,反映了上层建筑的结构,表现了统治阶级的主观意识,即巫术文化观念。人们认为,死去的先人不仅能保佑现实中的人,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所以他们就进行祭祀,请求祖先的福佑。而礼器又是进行祭祀的重要物品,它上面的纹饰不能任意挑选,必须是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祈福去祸愿望的。组合纹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纹饰,它以蝉纹作为主纹,配以饕餮纹、龙纹、凤纹、鸟纹、虎纹等。有学者曾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蝉纹进行过研究,得出蝉纹具有象征意义的结论,一是象征“灵魂不灭,生命永存”,二是象征“蜕变重生”的意义,与其它动物纹饰一样,可以作为巫觋沟通人的世界与鬼神世界的桥梁;同时其它还具有政治意义,象征着独有的权力,代表着无上的神威,而且具有保佑人们重生的神力,因此经常在兵器上发现蝉纹。蝉纹能被刻在礼器和兵器上,说明蝉在商周两代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所以,商周时期普遍具有崇拜蝉这种昆虫的社会氛围,受到这种社会影响,人们用罕有的玉料制作玉蝉,悬挂或装饰在身上,可能像护身符一样起着保护作用,而不仅仅作为寻常的装饰品。从出土玉蝉的墓葬来看,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佩戴玉蝉的,它也是墓主人一种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商后期出现了口琀作用的玉蝉,1953 年发掘的安阳大司空村 M289:16 和M233:13 出土的玉蝉都出于死者口中,这就是所谓的口琀了,口琀便是玉蝉的附加功能。

 

三 两汉时期

汉代是玉蝉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汉代人用玉蝉作为琀基本上是继承了前代的蝉文化,但也有所突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玉蝉随葬是一种殓葬仪式,代表着死者不能空口而去,二是根据蝉的生理习性为脱壳再生,寄托了对亡者像蝉一样蜕化重生的希望。

汉代以前的玉蝉一般是作为一种随身佩戴之物,都有穿孔,死后用于陪葬,仅是玉器的一种形制,没有赋予其葬玉的特定功能。等到汉代时,玉蝉就几乎完全成了葬玉,与玉衣、玉覆面、玉握、玉塞等构成了汉代完整的一套葬玉体制。考古发掘出的汉代玉蝉,多数位于死者口中或嘴附近,无穿孔是其主要的形制,而且正常情况下一墓就出土一件,所以应是琀无疑了,虽然这与商周时期使用口琀的观念是一脉相承,但这显然不是继承发展商周时期的玉蝉。因此玉蝉发展到汉代,不仅出土数量上仅有一件,而且使用功能也较为固定了。汉代玉琀并不只有蝉形这种形制,也有其他的造型,如江苏徐州奎山西汉墓玉琀为一件龙形器,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玉琀为一件圆形带短柄器,但最主流的形制已变成了玉蝉。

汉代用玉蝉作为口琀,其原因一与前代一样,都是人们注意到了蝉特殊的生活习性。蝉,虽是一种很普遍的昆虫,但是其繁衍的方式却十分特殊。雌蝉产卵后,不会马上孵出幼虫,而是要在地下蛰伏三年,才能从地下钻出,然后经过蜕皮变为成虫,最终飞到树上吟唱。蝉的这些生活习性得到人们的崇尚,因为它寓意着高洁的品质。首先,蝉蛰伏三年破土而出,如同养精蓄锐而又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其次,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不沾染污秽之物,像似不食五谷、超脱尘世的仙人。另一方面,汉代的思想主流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并混杂以长生不死、升仙得道为主的老庄思想。此时的玉蝉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构建了联人与鬼魂联系的精神桥梁,反映出先人对自然界、生命本身以及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诠释。由此看来,用蝉为琀,并非只是对自然事物的客观描绘,更重要的是古人发自内心对精神世界和超脱世俗这种高尚境界的追求。

 

第四章 结论

史前时期,玉蝉以一种大眼凸起造型为其主要特证,且主要是在墓葬中出土,而这一时期玉蝉的作用是装饰品或佩饰,死后随主人置于墓中;到了商周时期,不管是造型还是功能都继承了史前时期的传统,但是到东周以后,开始出现与葬玉有关的功能,逐渐趋于口琀的用途。汉代玉蝉在造型上的特点也是以大眼凸起来刻画,但此时其固定功能就是用来随葬的琀,与玉衣等构成了汉代一套完整的丧葬用玉。

玉蝉的这种大眼造型和作为随葬器物的功能可能主要起源于史前时期的长江中游地区,即楚文化地区,中原地区从商周时期逐渐受其影响。关于这一发展过程,主要有三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史前时期的玉蝉主要发现于石家河文化中,而且是大批量的出土,这些蝉形态各异,说明了该地区多蝉且该文化的人们对蝉是非常熟悉与关注。相比于石家河文化,出土有精美玉器名满天下的另外两支史前文化——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也发现有玉蝉出土,但是它们只能称作蝉,实际与蝉的造型大相径庭,确切的说更像是蛙、蚕等动物。不仅如此,这两支文化出土的玉蝉与其大量出土的其它精美玉器相比,这些蝉形物的数量和存在几乎是可忽略不计的。如此也反映了对良渚和红山文化的先民来说,蝉对他们来说并不具有特殊的含义,不能和其他形制的玉器相比。

第二,古人“事死如事生”,将现实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延续到死后的“世界”。琀蝉作为死者口中的含物,研究原始文化的学者们多将其视为巫术灵物。其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古人也一直将蝉视为一个灵异之物。巫术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和社会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技能的复合体。张紫晨先生在《中国巫术》中写道:“巫术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观念,而且是一种认识形式和文化现象。巫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玉蝉的考古发现知道,蝉文化最本初的文化源

泉就是巫术文化,而楚文化地区是有着巫术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楚国传统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所以说玉蝉作为一个巫术灵物,其文化之源可能是楚文化的巫术文化。

第三,汉代时,玉蝉作为丧葬的琀蝉,是其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我们知道任何时期的墓葬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体的某种宗教信仰或者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人留下来的宗教观念,经过各朝各代统治者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礼仪制度, 构成了传统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各朝代在继承与发展前代流传下来的礼制的同时, 在传统的礼制框架中,也注入了自己所属时代独有的思想内涵。汉初为刘邦制礼的叔孙通, 则是薛人,薛地是吴楚文化交融地,叔孙通又曾投靠楚军。所以汉代的礼制, 虽是继承在前代的基础上, 但也有部分的思想观念源于楚文化地区。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可为这一点提供证据。曾有学者研究了西汉早期的中小型墓葬,研究表明了一种现象,在仿铜陶礼器组合中用鼎呈偶数非常多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应为“汉初叔孙通定礼仪之法, 也许把楚墓用鼎为偶数的习俗也吸引了进来”。有人说,西汉王朝的胜利是“楚文化的胜利”。汉代玉蝉作为葬玉应该是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长江中游地区是楚文化的分布区,而石家河文化也主要分布于此,所以,结合以上三点,无论是造型还是社会功能,玉蝉的发展都和楚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是包括先楚的原始文化在内的楚文化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本文对玉蝉的研究是笔者拟就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对我国汉代以前的玉蝉分型分类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略陈管见,因考古发现的不断更新及出土资料的不完整,文章尚存在疏漏之处。有关于玉蝉的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于对出土地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从其他角度研究的进一步发现和整理。


附表一     史前时期出土玉蝉



附表二    商周时期出土玉蝉




附件三     汉代出土玉蝉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