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壶的前世今生

 梓博书馆 2016-07-18
注壶的前世今生
汕特2016年7月15日 星期
  唐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宋代《文会图》出现注壶与注碗

  瓷器大致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前后。东汉随着制瓷业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造型各异的瓷质酒器纷纷出现,酒注子就是其中之一。

  酒器注子的出现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出现了桌子,所以也就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子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代的注子由于一侧置柄,唐人称之为“偏提”。

  注子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

  从史料来看,注子至少始于晚唐,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具。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鸡头壶或盘口壶演变而来,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等酒具。

  由唐至宋,由于各朝代审美相异,不同时期的酒注造型也有所不同。唐代早期,注子的口部一般呈浅盘形,器身矮胖,短颈,鼓腹,置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及曲柄,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时,器身加长,颈部加高微细,腹呈椭圆或瓜形,流与柄加长,显得轻盈秀丽。宋代壶身更趋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加高,器型修长秀美,并多与温碗相配,合称注碗。

  唐代长沙窑所出注子是当时酒壶

  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长沙窑工匠们除了擅长瓷器色彩和装饰内容变化外,也在造型上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器皿。特别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称首屈一指。

  唐代长沙窑所出注子以注口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则有长腹、圆腹、瓜棱形腹、椭圆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颇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则随注身而变化,开创一代新风。由于在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注子上书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等题识者,因此也从侧面证明了这类注子确是当时的酒壶。

  宋元两代时酒注更为流行

  到宋元两代,酒注更为流行,并且还给酒注配备了温碗,这种酒注常被称为“注壶”。古人习惯于饮热酒(尤其在寒冷的季节),温酒的方法是先将酒倒入酒注中,再将酒注放入装有热水的注碗中,酒是通过热水间接加热的。所以,注壶常与注碗组合成套出现。这一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

  从纪年墓出土的实物看,成套的注壶、注碗多为北宋遗物。北宋时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壶、注碗。此外,在宋辽金元墓葬壁画、砖雕和绣画的宴饮图中注壶和注碗的组合也颇为常见。

  早在南北朝早期的青瓷中,已经出现了执壶的造型。从考古发现及现存实物来看,自隋、唐至宋、辽、金再到元、明、清,各朝皆有执壶出现,长达千年而长盛不衰,极受欢迎。

  唐代执壶,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把手宽扁;晚唐执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和直线,美观而实用;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改成圈足,壶身以椭圆形为多;宋代执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实用;元代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于腹上,较宋代为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下端贴附腹部,高与流平行或稍底,产品以景德镇青花器为多,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明永乐朝执壶形制与元代相仿,把高,流长,壶身如瓶,较为清秀。

  因执壶极为受欢迎,其由单纯的实用器蔚然升华为各种不同的实用观赏器,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瓷器收藏中的宠儿。 (据《收藏快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