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言」武学就是自我学习的升华之道 | 朱学峰与赵冀龙二位老师叙旧品茶论武道

 宗放 2016-07-18


近日,赵冀龙老师来前来与朱学峰老师交流,二人阔谈武学,激昂言语,谈笑天地,并且向武学爱好者传授了至真至诚的武学哲理。


武学是克己,不是克人,而是化人。化指的是是化解、教化。要能化人,先得克己修身,把自己教化了,就像儒家所说的“变化气质”。从此观之,武学是自我学习的升华之道,体味世事的探索。


朱学峰和赵冀龙两位老师在谈及自身当年的练武经历时,感触良多,虽然如今有所成就,但是在当初苦学深思的时候,走过不少弯路,他们笑言这是“久病成良医”。二位老师分享交流了自己的经历,并为武学爱好者传授了经验。

朱学峰老师当年每日习练太极拳十多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练拳,可谓是怀揣太极梦的武痴,但是这样的过度消耗,委实不建议大家效仿,当他闭关半年深深思悟之后,方才发觉,太极奥义在练心。


赵冀龙老师十余年前在澳洲求学、传扬武术的时候年轻气盛,每日强练筋骨,习武的态度令人赞叹,但是并未体会到如今所深谙的武学哲理。“我当时年纪小,不懂事,每天就是上学、练功夫,然后打架争老大,哈哈!”为人随和健谈的赵老师在谈及当年时,一番趣谈,众人开怀。


 

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而不是拳脚。迷信拳脚的力量,好勇强斗,正是内心虚弱的表现。内心恐惧、缺少安全感的人,往往会加倍于肢体力的锻炼,忽视了内在的修为,与真正的武学之道背道而驰。这样使得有的人自尊心过强,有的人甚至狂妄无知,在人际关系产生麻烦,处处荆棘。如果练武修身之人,发现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差,那肯定是进入误区了。

如今,个人英雄主义早已过时。朋友,人脉至关重要,团队至上。太极拳主张任何情况下都不与对方顶牛,一旦发生顶牛,那一定是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太极讲究顺时之势,借人之力,所以我们必须有借助他人甚至万物力量的能力。能借助外界的力量,调节阴阳平衡,道法自然,便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就是武学之道。


 

朱、赵二位老师博学多识,提及佛家天台宗的“随息”“数息”“观息”和道家的“心息相依”,以及诸派武学,对于内家拳常讲的“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析,“练武就是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的过程”。

我们练武时,最初往往是强硬筋骨,让自己像钢铁一般不可摧,但是当我们遇到了更硬的对抗时,将难以承受。

而后,成为液体,像水一样柔和渗透,力量上以柔克刚,理念上避实就虚,正如《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又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再者,更高的境界便是气。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相比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中国古人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庄子·知北游》就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东汉王充曾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程朱理学信奉,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其本身包含理与气。当我们成为“气”时,一切的招式、身法、劲道将化于无形,无招胜有招。


 

传统武学一直都在吸收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养分,先辈们又明确地提出了“拳与道合”的理论体系,把武术作为身心修炼和“悟道”的一种手段,从思想和身体上要突破武学作为搏杀技术的原始局限,使之介乎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


色相具空中道明

四海信达仁义至

力在拳脚无高低

气运丹田有真意

飞龙在天行万里经纬日月

望峰息心安一隅俯仰天地

——记·峰会

丙申年乙未月庚子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