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说庄子《刻意》第一讲 庄子批判的几种人(1)

 huangailan 2016-07-19

拥有一切的秘诀

1989年,南怀瑾先生派他的徒弟李省吾先生来看贾题韬老先生。贾老当时想,有南先生支持,就可以在青城山买一处地,搞一个禅修基地。到了青城后山,看中了一个地方,很便宜,两万多块钱可以买一个度假村,有几十间房,而且都是纯木头的结构。那时候两万块钱还是很值钱的,不像现在,你就是拿五百万也买不到那一片地。买下来以后,农民又说,后边还有五十亩林地,就在背后山坡上面,上风上水,给五千块钱就卖给你们。当时另外几个哥们儿就说,好,才五千块,买下五十多亩林地,太便宜了。我反对说,千万别买。为什么呢?因为你买下了,五十亩林地是你的了,你守不过来,就会有人来偷树,来砍树。如果不买的话,林地就是他的,他就会去守这个林子,保护这个林子。

我们看现在很多地方,只要不是当地老乡私人的,是公家的地方,包括我讲过的雾中山那个地方,老乡经常在偷树,经常都在砍树。稍微成材一点点,有的是名贵树木,拉到成都去就是几万元。他们自己拦腰砍了,一两百块钱就把木材卖掉了,多可惜啊。包括青城山,到现在都是这样,只要是自己的林地,谁去砍它?他绝对不会去砍。他防护得很紧,谁也砍不了,那是他的私有财产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占有了反而不是自己的,不占有反而是你的,对不对?那个地方我不买,难道它不是我的屏障吗?不是我的风景吗?它仍然是。你又没法把它圈起来,又没有修围墙,你能限制我去吗?能限制我的眼睛看风景吗?限制不了。你要想把峨眉山、青城山摆到广州城来,你花一万个亿也搬不动。但是花一点门票钱,花一点旅游费,你就可以在其中自在享受,还不用操心怎么去护理,多舒服。

“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怎样使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无不忘,没有什么可忘记;无不有,没有什么不拥有。结果反而是“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在其他篇章里,也讲到了这样的境界。

庄子要死的时候,他的徒弟们成立了治丧委员会。老师要走啦,到时我们要隆重地给老师办葬礼,要开追悼会,要选一个风水好的山头,买最好的棺椁。大家把这个方案交给庄子审核:老师,这样办行不行?结果庄子全盘否定了,统统不要!我死了葬在哪里都行,丢到水里喂鱼可以,砍成块儿喂老鹰天葬可以,丢在树林边喂蚂蚁也可以,不需要这些形式。我是“以天地为棺椁”,乾坤天地是我的棺椁,多大啊。也不需要什么陪葬礼物,“以日月为连璧”,世上的玉器能比太阳这块玉珍贵吗?能比月亮这块玉珍贵吗?没有吧。“以群星为玑珠”,天上灿烂的群星就像一串串的珠子,给我陪葬,多好啊。“以万物为馈赠”,天下万物、宇宙万物都是给我送葬的礼品,有这么丰富的东西,世间的这么一点东西算什么!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庄子的胸怀,这个就叫“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一切优秀的、高尚的、丰富的、美好的东西,无不具备。所以,怎样转动我们的价值观念?就是要以善心、公心来对待世间,对待功名富贵。如果善用公心来转的话,实际上你就拥有了一切。

你看亚运会,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广州城漂亮了,市民们也没有出钱,我更没有出钱,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个感觉不是很舒坦吗?不需要你去修路,不需要你去种花,不需要你去净化空气,一切现成。很多事情真的是一切现成。我们不种地,一样有大米吃;不种菜,一样有菜吃;没有喂猪,一样有猪肉吃,对吧?我们都有衣服穿,有房子住,一样都不缺。这都是“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妙处。

这个妙处,不是你刻意为之就能达到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消除自己的刻意。现在我们军凯这位阳光小孩,你古琴弹得怎么样了?《周易》学得怎么样了?太极拳又玩得怎么样了?不要笑。你那么刻意去干什么?以后的因缘未必会听从你的。我们要随顺因缘,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间弹琴就去弹琴,有时间玩一下太极就去玩太极,并不是放下其他的事,非得去玩这个才甘心。包括蔡贤妹,你的“小圣人”,不必非要让他去背《老子》、《庄子》、《论语》,还有佛经。他才多大啊?一岁多一点点嘛,还早着呢。现在要让他童心自在,好好享受他自己的童心。你们也应该好好享受他的童心,观察和感受他的童心,千万别刻意用成年人的观念去折腾他。

我这个人最怕刻意。刻意的人跟我打交道,我都有点紧张,真的。因为我身上的毛病太多了。他看见我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也的确不太舒服。不刻意的人呢?就是无可无不可,就好相处。大家都是这样,管他的,放弃权衡,不要老想着批评别人,自己随意,大家也随意,随波逐浪,多好啊。

这个可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啊!所以道家的最高理念,在庄子这里就点明了。他就提倡这个“天地之道”,我们一定要顺从天地之道,这就是“圣人之德”。千万别去刻意干什么,刻意就有麻烦,就有种种的不适、种种的不和谐。

 

把减法做到极致

《刻意》的下一篇是《缮性》,什么叫缮性?就是修身养性。怎么去修身养性?并不是说你这样修、那样练就修身养性了。你看前面的“刻意尚行”,山谷之士该可以了吧?非常了不起吧?江海之士、避世之人,这个也了不得吧?导引之士,这些都很了不得吧?但在庄子看来,都是小儿科,都是在刻意去玩这个。要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要“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达到“澹然无极”的境界。

《缮性》里边说“以恬养知”,“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这个恬,就是虚无恬惔,乃至于寂漠无为。这里没有什么东西给你,也不会让你去添加什么东西。完全做的是减法,把你心里有的那些东西,包括美好的东西、高深的东西、优秀的东西,全部扔到一边去。只有扔了以后你才知道,留下的这个“一无所有”,才是货真价实的真如。

当然,那些坏的、贪嗔痴慢、酒色财气、杀盗淫妄,肯定更要丢、更要放下。佛教里讲两边三际断,就是要把这些是非全都丢掉。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种种有也好、空也好,全部都要放下。善业也好,恶业也好,也全部要放下。连两边三际断也全都要放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个就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我们审视自己的修为过程,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前面“有为法”的基础。前面的基础很重要,初期发心是需要这个的。但是,你不能说搞了几十年,还停留在原地上没有进步,没有向上啊。还有更高的境界,不需要你天天在那儿做,天天在那儿磕头,天天在那儿念咒。别让自己永远处在初级阶段,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天地之道”,什么是“圣人之德”。

《缮性》里边还讲,“缮性于俗,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这里就谈到了俗谛和真谛的两层关系。严格来说,很多人修行佛法,都在俗谛上修,没有在真谛上修。

用佛教中观的根本理论来看,正邪怎么区别?“有所得”就是邪!你修行佛法,得罗汉果、菩萨果之类的,凡有所得就是邪。“无所得”才是正,罗汉果证无所证,那就是对的;菩萨果也是证无所证,这是对的。如果证有所证、得有所得,那就是走到邪路上去了。

所以庄子在《缮性》后边才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最后又谈了什么叫德,“夫德,和也;道,理也”,等等。

我们学习这一篇《刻意》,要结合下一篇《缮性》来看。刻意是做加法,缮性是做减法。当然,庄子在《刻意》里面,罗列了这么一大群人,都是做加法的人。这一段“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这些就是做减法。我们把减法做到极致了,就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