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篇首两字作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砺自己的心志。本篇内容是讨论修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只有“虚无恬淡”才合于“天德”,因而也才是修养的最高境域。 全文较短,大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之德也”,分析了六种不同的修养态度,唯有第六种才值得称道,“澹然无极”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第二部分至“此养神之道也”,讨论修养的方法,中心就是“无为”。余下为第三部分,提出“贵精”的主张,所谓“贵精”即不丧“纯”、“素”,这样的人就可叫做“真人”。 刻意尚行①,离世异俗,高论怨诽②,为亢而已矣③。此山谷之士④,非世之人⑤,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⑥。(隐士)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⑦。此平世之士⑧,教诲之人⑨,游居学者之所好也⑩。(教士)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此类最多),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⑪。就薮泽⑫,处闲旷⑬,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⑭。此江海之士⑮,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仙(=闲)士)吹呴呼吸⑯,吐故纳新⑰,熊经鸟申⑱,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⑲,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⑳。若夫不刻意而高㉑,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㉒。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圣士) ①刻:削,磨砺。 意:志。②高论:唱高调。 怨诽:埋怨生不逢时,讥抨天下无道。 ③亢:高,清高。 ④山谷之士:指栖身岩穴的隐士。 ⑤非世:非毁时世。 ⑥枯槁:谓毁坏身体。指伯夷、叔齐、鲍焦、介之推之流。 赴渊:谓投水而死。指狐不偕、务光、纪他、申徒狄、屈原之辈。 ⑦修:修身。 ⑧平世之士: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人。⑨教诲之人:以教诲世人为己任的人。 ⑩游居学者:指时而四出游说,时而居家讲学的人。这里指孔丘、子夏等。 ⑪致功:建立功业。 并兼:兼并敌国。 ⑫就:走向。引申为隐逸。 薮泽:泛指湖泽草野之间。 ⑬处:居住。 闲旷:泛指静谧荒野之地。 ⑭无为:闲适自在。 ⑮江海之士:栖身江湖海滨的隐士。这里指巢父、许由一类人。 ⑯吹呴(xǔ许):合口用力呼气叫吹,张口慢慢出气叫呴。 ⑰吐故纳新:先从口吐出肺中浊气,再由鼻吸进清新空气,中国古代导引术养生法的一种。 ⑱熊经鸟申:像熊那样悬挂于树枝,像鸟那样伸缩其脖颈,也是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经,挂于织机上的纵线,引申为悬挂。申,通“伸”。 ⑲道引:也叫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古代方士用以强身延寿的一种养生方法。⑳寿考:高寿。考,老。 ㉑高:谓行为高尚。 ㉒澹然:恬淡无心的样子。 无极:谓不滞于一偏,即不刻意为亢、为修、为治、为闲、为寿。 磨砺心志崇尚修养,超脱尘世不同流俗,谈吐不凡,抱怨怀才不遇而讥评世事无道,算是孤高卓群罢了;这样做乃是避居山谷的隐士,是愤世嫉俗的人,正是那些洁身自好、宁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扬仁爱、道义、忠贞、信实和恭敬、节俭、辞让、谦逊,算是注重修身罢了;这样做乃是意欲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是对人施以教化的人,正是那些游说各国而后退居讲学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扬大功,树立大名,用礼仪来划分君臣的秩序,并以此端正和维护上下各别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罢了;这样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国君强大国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于建立功业开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走向山林湖泽,处身闲暇旷达,垂钩钓鱼来消遣时光,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样做乃是闲游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闲暇无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样做乃是舒活经络气血的人,善于养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样寿延长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若不需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需倡导仁义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活经络气血而自然寿延长久,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而又没有什么不据于自身。宁寂淡然而且心智从不滞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这才是像天地一样的永恒之道,这才是圣人无为的无尚之德。 故曰:夫恬惔寂漠㉓、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㉔。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㉕,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㉖。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㉗,其死也物化㉘;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㉙,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㉚;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㉛,其魂不罢㉜;虚无恬惔,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㉝,静之至也;无所于忤㉞,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㉟,精用而不已则劳㊱,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㊲,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㉓惔:通“淡”。㉔平:准则。 质:根本。 ㉕“圣人”句:当作“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休,息心。㉖德:自然本性。 ㉗天行:依乎天理而行。 ㉘物化:像万物一样蜕然变化而无系念。 ㉙故:巧诈。 ㉚豫:通“预”。㉛纯粹:纯净而不间杂。 ㉜罢:通“疲”。 ㉝一:谓专守玄虚之道。 ㉞于:即“与”。 忤(wǔ五):乖违,抵触。 ㉟弊:疲弊,疲困。 ㊱精:精神。 ㊲郁闭:滞积。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说,圣人总是停留在这一境域里,停留在这一境域也就平坦而无难了。安稳恬淡,那么忧患不能进入内心,邪气不能侵袭机体,因而他们的德行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所以说,圣人生于世间顺应自然而运行,他们死离人世又像万物一样变化而去;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又跟阳气一道波动。不做幸福的先导,也不为祸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后内有所应,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却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他们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他们死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他们不思考,也不谋划。光亮但不刺眼,信实却不期求。他们睡觉不做梦,他们醒来无忧患,他们心神纯净精粹,他们魂灵从不疲惫。虚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所以说,悲哀和欢乐乃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喜悦和愤怒乃是违反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那么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闭塞不流动也就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持守而不改变,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而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夫有干越之剑者㊳,柙而藏之㊴,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㊵,上际于天㊶,下蟠于地㊷,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㊸。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㊹,合于天伦㊺。野语有之曰㊻:“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㊼,谓之真人。 〔注释〕 ㊳干、越:即干溪、越山,都是出名剑的地方。这里也可代称吴国、越国。㊴柙:通“匣”。用作动词,放在匣子里。㊵极:至,到。 ㊶际:到达,接近。 ㊷蟠:遍及。 ㊸同帝:谓其功用如同天帝。 ㊹精通:指身神凝合的妙契程度。 ㊺天伦:天理。㊻野语:俗话。 ㊼体:体悟。 今有吴越地方出产的宝剑,用匣子秘藏起来,不敢轻意使用,因为是最为珍贵的。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上接近苍天,下遍及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踪迹,它的名字就叫做同于天帝。纯粹素朴的道,就是持守精神,持守精神而不失却本真,跟精神融合为一,浑一就使精智畅通无碍,也就合于自然之理。俗语有这样的说法:“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哲的人重视素朴的精神。”所以,素就是说没有什么与它混杂,纯就是说自然赋予的东西没有亏损。能够体察纯和素,就可叫他“真人”。 〔鉴赏〕 本篇主要论述养生之道,养生贵在养神,要恬淡寡欲,体悟纯素,顺其自然,做到不喜不怒,与世无争,哀乐不入。那些过分追求外物的行为,刻意为亢、为修、为治、为闲、为寿的人,对于养生养神都是有害的,只能成为丧真失性之徒。文章简短,虽缺少内篇恢恑憰怪的特点,但也一波三折,有破有立,笔法娴熟,挥洒自如。 庄子像老子一样善于冷眼旁观,在当时混乱的年代,别人都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命时,他却站在一旁冷静观察,思考着社会人生。对社会上五种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不以为然,于是写下了这篇养生哲学。作者开篇即对五等世俗之人穷形尽相:立志高尚者刻砺身心,高尚其行,非毁时政,卓而不群;修身养性者克己复礼,倡导仁义,谦恭礼让,诲人不倦;治国安邦者君臣讲礼,上下讲义,建千秋伟业,立万世英名;清心寡欲者隐逸渊泽,行吟河畔,寒江独钓,自适其志;企求长寿者晨起早练,健身养形,熊经鸟申,吐故纳新。此五等人都似穿牛鼻络马首者,有心而为,失其自然真性,未得养生之道。故作者将此等人一网打尽后,不加评论,便戛然而止,用“若夫”一词一笔荡开,连用几个“无”字,如急管繁弦,又如回风舞雪,将五等人一笔抹杀,引出圣人。圣人“无不忘”、“无不有”,“无不忘”则物物俱化,“无不有”则物物俱全。老子说:“(圣人)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好似一个大熔炉,将上面众人各种本领一齐融化,无心而求却无不具有。圣人法天贵真,淡然无极,顺其自然,因循无为,与上面五等人境界迥异,对比鲜明,是非优劣,昭然若揭。 接着作者连用六个“故曰”描写圣人之德,重重证解,重重申赞,一唱三叹,犹如黄河决堤,飞流直下。先以“恬惔寂漠、虚无无为”八个字盛赞圣人之德,德全而神不亏,“神”字即从“德”字出,一“神”字总括上文。圣人勘破一切,将生死、阴阳、祸福通通看得十分透彻,一死生齐万物,因此为人处世随顺自然,合于天德,忧患不入,邪气不浸,既无天灾,也无人祸。世俗之人的各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好厌恶之类伤害自然心性的情感,圣人都早已抛弃掉,无忧无喜,始终如一,纯粹之极。继而作者以水作喻引出养神之道。老子说:“上善如水,水善而利万物有静。”水静则清,清澈、平静,而又保持自然的流动是水的本性,精神似水,养神之道就在于像水一样清而不杂,静而不变,恬淡无为,合于天行。文章巧妙地以“此养神之道也”一语总收圣德之美,至此读者才拨云见月,全篇主旨豁然开朗。为了突出这一主旨,作者又援引宝剑的养护方法和民间俗语,重申养神的重要性,“纯素之道,唯神是守”。末尾结以“真人”,意在示人以大道至虚至真之境,暗示那些有心而为的行为,必扰乱人的天真本性,对于大道是十分有害的。由此充分反映出庄子的人生理想,是想通过养生理论,摆脱世俗,达到“圣人”、“真人”的境界,虚静无为,合于大道,神与天游。 附:古人鉴赏选 此篇言圣人之德,以养神守神作主,首尾却是一篇文字,中间连用六个“故曰”,末引野语结之。看他文字波澜,庄文中最近时好者,熟读详味,妙义自见。(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 先将五样人排列,然后递入圣人,五者乃更不足道。接连用六个“故曰”,写圣人之所以为圣。末引野语作结,见凡人各有所尚,惟圣人为得所尚耳,真具一片醒世婆心。“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是圣功要领。“养神”二字,则其主张也。贵精体纯素,止是“养神”二字之换面。(清宣颖《南华经解》) 此篇所言,多散见诸篇,而以虚静无为收归养神,以“纯素”二字括之,为入圣成真之要,实大宗之归宿也。有议其肤浅,疑非庄笔者,然起首以五等之士,陪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以下叠六“故曰”,重重证解,重重申赞,参伍错综,而精彩百出,不拘拘衔接,而大气贯注,末乃以一喻一谚作结,此种神力,故非《史》、《汉》以下所有也。(清陆树芝《庄子雪》) 《刻意》篇,摹写圣人之德。开手撰出五个样子,衬托圣人,闲闲布置,体密气疏。转入圣人,将五者一齐压倒。层层脱卸,有回风舞雪之姿。无不忘,则五者皆化其迹;无不有,则五者尽得其神。澹然无极,申上“无不忘”句;众美从之,申上“无不有”句。排偶中运以单行之句,气韵生动。倒点圣人之德,以天地作陪,真令上面五样人,望洋兴叹。此段纯是凌空荡漾之文,尚未揭出圣人本领,下面特提“恬淡寂寞虚无无为”八个字,方显得运用之神。(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 圣人与天地合德,抬出圣人,以天地作陪,抹煞上面五项人,笔力雄大无匹。“恬惔寂寞,虚无无为”八个字,勘合圣人之德,德全而神不亏,“神”字即从“德”字内逗出。德者,性命之根柢;神者,运化之功用。后幅归重养神,正此义也。(同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