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守恭与紫云派

 369蓝田书院 2016-07-19



黄守恭(629-712)乐善好施,人称长者。生五子:经、纪、纲、纶、纬。


《泉州府志·卷61·唐·乐善》:“黄守恭,唐·光州固始人,移居泉州,乐善好施,人称长者。”其远祖黄元方,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东晋时任晋安郡守入福州,后隐居福建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常以道学倡闽。其数传裔孙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15华西洞州(今属泉州鲤城区),生黄守恭、黄守美、黄守信、黄守宽兄弟。

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生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逝于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历太宗、高宗、中宗、武则天、睿宗等朝,是泉州“紫云黄氏”开基祖。墓在丰泽区北峰塔后村西山。娶司秦西人李氏,生四子曰:肇经、肇纪、肇纲、肇伦。又配司马氏生一子曰:肇纬。




1、从“货殖”到“务农桑”

黄守恭少时聪敏勤奋,力学儒家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

黄守恭初事“货殖”即经商,后“务农桑”。定居泉州后,督率家人僮仆辟田种谷,植桑养蚕,辟桑园周围七里,田三万六十庄。成为名闻遐迩的庄园主。他乐善好施,扶贫救困。

丝织品是我国传统的三大外销商品中的主要商品,早在汉朝就开通到西亚、欧州的陆上丝绸之路。因此黄守恭弃商务桑,从事丝织业生产,或者为养蚕提供原料,是一项较之从事行销经商,其风险性更少,其获利更大的商业活动。桑园遗址正是今天的开元寺址,即丰州东南十五里处的晋江北岸,近于晋江入海处,利于物资集散,处于山海之会,晋江与洛阳江二水萦绕的平原之上,溪船海船往来停靠,装卸货物等较原丰州更便利。

2、献桑园建寺庙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57岁,施舍整片桑园给高僧匡护建寺,即今泉州开元寺。

据《泉州府志》以及《泉州市志·黄守恭传》载:“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有司延匡护大师主持。建殿时,尝有紫云覆地,因名紫云大殿。寺建成后,初名莲花道场,自垂拱迄开元四易寺号,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寺东侧建檀樾祠奉祀黄守恭禄位,为紫云黄氏祖庭。”


明·崇祯癸末(1643年)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载:“唐·垂拱二年(686年)乙酉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恭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乃赐莲花名。”

《鲤城区志·卷36·人物·黄守恭》载:“黄守恭……辟桑园周围七华里……。当时有高僧匡护,俗姓丘,来西洞州(今鲤城区)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守恭献地建寺,他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垂拱二年(686年)桑园出现桑树开莲花的祥瑞之兆,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地方官连忙将这祥瑞事儿报告朝廷,并乞请在此建置道场。上边批文下来,说是:“可以。”并赐名“莲花”,于是请僧匡护来此主持。寺建成,初名白莲花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即今泉州开元寺)。黄守恭被尊为长者,僧众于寺西翼为之建檀樾祠,世代奉祀。”



黄守恭生活的年代是初唐时期,唐王朝建立者高祖·李渊虔诚信奉道教,尊奉老子李耳为皇室始祖,自称李耳后裔。李唐皇帝极力扶持道教,意在借助神权来巩固刚建立不久唐朝政权。唐太宗明确宣布李耳为李家皇室祖先,把太上老君的名位放在释伽牟尼之上,道士的地位高于僧尼的地位。在道教的一些经典中,也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的内容。这些思想对年轻的黄守恭不能不产生影响。

同样在初唐的武则天统治时期(684—704年),出于争夺统治权的需要,她大力扶持佛教,所以在她将近20年的当政时期,成为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武则天诏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佛教的新教派——南派“禅宗”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塑造大佛、铸九鼎……。黄守恭献桑园建寺庙的垂拱二年,正是武则天以武后称制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各地建佛教寺庙的高潮时期。

有的紫云黄氏族谱描记黄守恭献桑园建开元寺的具体过程

唐时,有高僧匡护,俗姓王,来西洞州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公献地建寺,黄守恭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

垂拱二年(686年),匡护朝谒暮访殷勤,日久,守恭公曰:“欲吾金也?帛也?”僧曰:“非也。”公曰:“欲吾庄田?”僧曰:“非也。”公曰:“然则何为?”僧曰:“愿求长者一袈裟地耳。”公即许之,僧即以袈裟竖於竿上末,其阳影尽撑于此地,无余尺寸也。公愕然曰:“汝果拟尽欲吾此地耶?”僧曰:“然。”公曰:“吾宅后桑园汝能管开白莲花者,吾尽将此地与汝。”僧曰:“请长者一观何如。”公依其到桑园。僧曰:“请长者赐一杯清水。”公即取水予之。僧将水喷于园中桑树,顷刻之间,尽开白莲花,公不乐而回宅。僧即云游四方去也。

一天,公呼其子,曰:“僧非常人也,吾子无福居于此地,当舍之。”令书押此地,寻僧之所。榜一贴出,忽然紫云一朵,僧即在榜下。僧入见长者曰:“长者诚有是心哉?”公曰:“然。非特舍地,当有田叁佰陆拾庄,尽舍之。但吾有五子,欲安置何地?”

僧曰:“莫愁。长子肇经居南安之吕洋,次子肇纪居惠安之黄田,三子肇纲居安溪之参陶,四子肇纶居同安之金柄。付袈裟一领交长子收执为一派子孙,紫跋四地,日后子孙后世祭祀,明节相逢,符合之一脉。”公曰:“后世子孙倘有稍衰,愿圣僧明言训之。”僧曰:“豺狼尚知报本,而况人乎?长者舍宅为佛寺,舍田为佛资,其德非小,其泽非轻耳,后世儿孙绵绵富贵,与静玺同休,何衰之?”又曰:“长者舍宅建寺,功德无量,贫僧无可报,后将东园建祠为长者檀樾祠,长者贵躬百安,每年春秋明节切须著儿孙等概奉祀,后世儿孙一脉同知水源,春秋本木之义也。”

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因有桑开白莲花之瑞,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又有紫云盖地之祥,改称紫云寺。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改名“兴教寺”。神龙乙巳(公元705年),又改额为“龙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皇帝下令,全国各州都要各建一座寺院,就用年号开元来命名。有关部门便将此寺改名“开元”,算是完成了任务(即今泉州开元寺)。

经五代十国至宋,寺旁又创建支院一百二十所,但支离互不统属。到元世祖至元乙酉(公元1285年),僧录刘监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报告了此事,才奏请合支院为一寺,并赐寺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次年,请来妙恩和尚为本寺住持,是为第一世。其时禅风远播,僧众竞集于此。

现存镇国塔(东塔)、仁寿塔(西塔),号称“泉州双塔”,相距200米。传为宋时石塔。寺内甘露戒坛为我国三大戒坛之一。大雄宝殿柱头斗拱附刻带翅飞天乐使二十四尊,为国内古建筑所罕见。

东塔,又叫“镇国塔”。 高48米。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3年),文禅师始于此建木塔,共五层。建造之时,在十字路口放大柜子,等人施舍。每到饷午,柜子满满都是钱,禅师告诉造塔工人说:“每个工匠,每天工钱是一百钱,可以自己到大柜拿去。”有的工匠拿多了,回家就会迷路,后来再也没人敢多拿。唐咸通六年(公元895年),木塔落成,赐名“镇国塔”七年(公元896年),仓曹徐宗仁从京都来,带来佛舍利,藏木塔中,成为镇塔之宝。

宋天禧年问(公元1017—1021年),改作十三层塔。绍兴乙亥年(公元1155年),木塔火灾。淳熙丙午年(公元1186年),僧了性重建宝塔。宝庆丁亥年(公元1227年),又遭灾,僧守淳改建砖塔,共七层。嘉熙戊戌年(公元1238年),僧本洪才改易为石塔,只一层。僧法权接着建至第四层,便圆寂了。印度来的一名和尚再接着建了第五层。到合尖,共享了十年光阴。塔顶有铁香炉,有铜宝盖。在塔的八角,用铁索钩连,顶端有沃金葫芦,金幌的煞是好看!每层中空为塔心,每层各有八个石龛,每龛供一尊石菩萨,两壁刻有二大神像在旁侍卫。塔外有走廊,用石栏保护。沿梯登塔,看海色峰岚,就在檐裾之间。

西塔(仁寿塔)高44米。西塔建于五代梁真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屡毁于火。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建为石塔,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竣工。其尺寸规格与塔完全相同。双塔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对石塔。



3、遣五子居五安

黄守恭生有五子:长子黄经(肇经),讳刚裕,字介夫,号逸庵;次子黄纪(肇纪),讳毅裕,字道夫,号散湖;三子黄纲(肇纲),讳本裕,字质夫,号幽轩;四子黄纶(肇纶),讳动裕,字彬夫;以上四人为嫡子。另有庶子一人,即五子黄纬(肇纬),讳勤裕,字实夫。

他为五子取经、纪、纲、纶、纬的名,取刚、毅、本、动、勤的讳,取介、道、质、彬、实的字,明显表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立世为人、诚信谦恭的品格。(“经”是织机上的直线;“纶”为粗于丝者,青丝绶也;“纲”为网之大绳;“纪”谓别理丝缕使不乱也;“纬”是织机上的横线。说明黄氏不但大规模种桑养蚕,而且很重视、熟悉甚至直接经营丝绢的织造)

黄守恭献桑园建寺后,家产殆尽。匡护大师偈曰:“佛家香火年年在,黄氏子孙代代兴”。他听从匡护劝告,遣一至四子异地开发,重振家业,繁衍族裔。长子黄经迁居南安县北芦溪(今南安市吕洋,俗称埔头);次子黄纪迁居南安县东黄田(五代闽国时更名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三子黄纲迁居南安县西葛磐(今安溪城厢);四子黄纶迁居南安县南坑柄(今同安县新墟镇金柄村)。其妻不忿,带着妾生的五子黄纬到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或曰秀篆村)。以后五子繁衍的族裔,称为“五安黄”。黄守恭遣散所有仆婢,只留一、二小僮,在家安度晚年。临别时,黄守恭赠与《示儿诗》: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稗我儿孙总炽昌。

还传有一首五安黄会亲诗:

“五安五子各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历经1300余年,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浙、赣、粤、港、澳、台,并侨居海外新、马、泰、菲、印尼、欧美等地,瓜瓞绵长。其后代已52世,430万人,其中台湾有90万人。

紫云黄氏子孙历代科第联芳,管缨显宦、名贤博士、商贾富豪,人才辈出,遍及海内外。在科举时代,据不完全统计,高中进士259名,其中文状元3名:黄仁颖(与岸公派有争议,待考)、黄仁俊、黄思永;武状元2名:黄裒然、黄培松;榜眼2名:黄宗旦、黄凤翔;探花3名:黄中、黄守魁、黄贻楫。他们共奉黄守恭为江夏紫云派始祖,“紫云”为堂号,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庙。



(图)檀樾祠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格局,共四进,并配有东护厝,硬山顶,砖木石结构。每进之间间隔石铺天井,地面向后渐次增高。第一进门厅,红砖外壁,檐下水车堵为泥塑彩绘故事人物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内顶有明代石刻楷书“檀樾祠”匾一面,匾左右附浮雕护匾人物各一尊。中立阴刻隶书“同科文武魁天卜,奕世桑莲溯祖风”石柱联文一对,系指清光绪六年庚辰科,同科高中文状元紫云诏安房黄思永,武状元安溪房黄培松。东壁间竖立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姜逢元撰文的《泉州府开元寺檀樾祠祀田记》石碑(高2.07米、宽0.85米)和清雍正七年(1 729年)所立“檀樾裥重修记”石碑(高2.09米、宽0.90米,碑额阴刻云日纹饰)等2方石刻碑记。祠内第一个天井中,有两株约600年的古桧柏,曲枝蟠虬,是泉州现存年代较为久远的名木之一。第二进为前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厅中减柱)。厅前石柱题刻明代泉州进士苏茂相和何乔远楷书对联。苏茂相联曰:“一宅舍菩提永旁慈筏慧灯达矣哉每怪时人言是我宅,四安(应为五安)居子孙各称兰芽桂茁盛矣哉方知祖德欲遗以安。”


4、紫云五房

守恭公元配李氏,生四子:曰经、曰纪、曰纲、曰纶;长子经居县北芦溪(今属南安市);次子纪居县东黄田(今属惠安县);三子纲居县西葛磐(今属安溪);四子纶居县南坑柄(今属同安县);继配司马氏生第五子纬,纬居漳浦南诏(今属诏安县)。共以“紫云”为堂号。裔孙遍布泉州各县市,为八闽名族。


(1)、 长房南安紫云派:开基始祖为黄守恭长子黄经(655—?)讳刚裕,字介夫,号逸庵,奔徙南安芦里隍山,又名黄山(今蔡厝村),为南安紫云黄氏始祖。经公夫人陈氏,子惟仁、惟义、惟礼、惟智。现其后代有100多万人。其中在台湾的有20万人,在国外的有27万人。

其中:112世经公(655)长子113世惟仁(675)—114世允裕(700)-115克学(725)-116志清(750)-117世杰(775)-118金鲜(800)-119赞相(825)-120通道(850)-121始振(875)-122志化(900)-123春郎(925)兄弟三人于宋朝(986年)期间因盗匪避难入吕洋(南安县),唯春郎6个儿子有传,遂奉春郎为吕洋一世祖。至正年间(1341-1368)黄志通始由南安吕洋迁入晋江金井古安肇基,历今630余年,并分支金井后安。

(2)黄纪(658--?)垂拱二年(686)徙居惠安黄田,生四子:克功、克敬、克义、克和。

惠安紫云派:开基始祖为黄守恭次子黄纪(658-?)。又名明公,角廉,字道夫,号散湖。于垂拱二年(686)徙居先祖黄道隆住过的县东的黄田里(今在惠安张坂镇后边村前近0.5公里之地),又称锦田。纪公生四子:克功、克敬、克义、克和。其子孙繁衍历七百余年,至明代,已形成24个支派。现在后代有110万人以上,其中香港、澳门、台湾20万人,国外33万人。

分支晋江有:①黄琼,字昆玉,号碧池,于北宋初分居晋江二十都沙堤村(今石狮永宁沙堤生边),著名人物如明代五部尚书黄克缵等。②黄琼华,南宋淳熙年间出赘桐城(今泉州市区)。③黄一德,南宋乾道年间徙居晋江浦江(今鲤城江南镇浦口村)并分居上浦口、下浦口、晋江池店、下辇、柴塔、霞美、东山、大洲、华洲等地。著名人物如崇祯十三年进士、兵部侍郎黄锡衮,清雍正元年进士、江西按察使黄岳牧等;④黄章,出身选贡,官王府长史,其祖皆宋臣,耻食元禄,元之乱避仇,先避居社坎,改迁晋江东石。著名人物如康熙三十八年举人、东明知县黄志弼等;⑤黄龙泉,明代分居晋江东石石菌村。

(3)三房安溪紫云派:始祖黄纲,字善感,号幽轩(661—737),垂拱元年(685年)因军功封车骑将军之职,旋辞退。于垂拱二年迁居安溪葛盘(今凤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卒,葬于安溪县城东门外凤山之麓尾塘岭下。为安溪黄姓始祖。元配柯氏生五子:克肩、克复、克俊、克正、克明;王氏生一子元谋;吴氏生三子:圣明、圣珠、圣宝。目前在国内外有13个支派112.2万人。五代后唐三年(925),中国黄氏第一位状元泉州黄仁颖,即为纲公裔孙(待考)。

紫云黄氏,“四安”派还有一则有趣的传说:据说守恭承受那和尚的吩咐,将铜钵分给他的四个儿子。那第三子黄纲所指居的是安溪。那个和尚似乎能知未来,所以在赠钵给守恭时特地附赠了一个锦囊,说是要给他的第三子的,并吩咐他要在碰到危急时,才能把他拆开看。当下黄纲领了父命,带了一段铜钵和锦囊向安溪县而去,就在安溪城东门外,找了一个社里居住,不上几年,居然致富起来,在那建起了高堂大厦了。

距安溪城东门外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溪,水流甚急,行人都感不便,于是就有人倡议在那里建筑一座石桥。在着手筹建时,就向各处募捐,守恭的第三子黄纲,当时已是富冠一乡了,筹备建桥的人,当然首先找他的,他对前来募捐的人,自动认捐道:“我愿意捐助一块。”“一块吗?”来募捐的人以为他在开玩笑,接着说:“那是公益的事,多少由你定吧,你真的只捐一块。”“是的,一块,总不会太少吧?”“唔……”募捐的人不高兴地走了。然而黄纲却不知道他们误解了他的“一块”,不但不满意,而且还在背后骂他是吝啬小气呢。

造桥工程开始了,经办人都以为他不肯多出钱,对他有些怀恨在心,连他认捐的“一块”也不向他要,大家计议要等最后才向他收取。并且要想办法捉弄他。于是暗中指使工人,让他们在建桥的过程中,把各路的急流都倾斜到黄纲的居屋这边来。而心性率直的黄纲却全然不知道他们在放暗箭呢!他反而感到奇怪,为什么桥都快造好了,而他所认捐的一块银还不来取去呢?于是他只得亲自向主持其事的人催促了,这时候主持人才打发一个人去取银子。“你一个人哪里能够搬走这一块银子呢?至少也要四个人才抬得去。”黄纲这样对来人说。“不是一块吗?”来人怀疑地问,“是,是一块,不错。但是我所指的这一块银子,重量有几百斤啊,这数千两银子,你一个人抬得动吗?至少要凑足四个人来抬才行。”黄纲一边说一边带来人去看那银块。这时来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所捐的并不是一块钱,而是一块巨大的银锭。至此那些办理建桥事务的人,无不个个惊异,反悔以前的误会,故意将水势挹注在他的住房周围。然而木已成舟只有徒唤奈何,只好不再声张,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

银锭抬去不久,石桥也造好了。可是,这一年,雨季到来之后,山洪暴涨,黄纲的房屋竟然挡不住各路汇集的水所冲击而倒塌。这次洪水成灾,他的田园家宅被冲走无存。他不得不迁居别处了,他带着一家老幼,走到一处叫参山的地方,猛然想起当年在移居安溪的时候,领受那高僧送他父亲的铜钵,曾附着一个锦囊,现在既然如此狼狈,可以说是危急时刻了,锦囊说不定可以帮助我摆脱困境,于是就把它拆开一看,哎呀,太神奇了,里面所写的竟是数十年后黄纲所经历的这些事。锦囊最后写的是“兴起紫云新雨露,徘徊参岭旧山川”。真是再奇也没有了,多年前所制的锦囊写的和他现在的情景是这般的符合,他怎敢不按他的指示行事呢?这时他就决定在参岭建居了,至此他就一天天地兴旺发达起来,开基传衍,在安溪县成为望族。

后有十六世孙黄原福于明太祖初携子黄维清暨侄宁儿由安溪入晋江四十七都罗溪乡养鸭为生。子黄维清明洪武乙丑年(1385)进士及第,官居江西九江知府,侄儿(即伯斋公)遂建家立业,开拓罗溪,为罗溪黄氏始祖。1966年,因建水库,有裔孙60人自罗溪洪四村迁入晋江紫帽、陈埭西滨。

(4)、四房同安紫云派:开基祖黄纶,又名肇纶(669—755),字彬夫。垂拱二年,黄守恭舍宅建寺后,从匡护禅师言,黄纶迁入县南坑柄(今同安金柄),遂为同安紫云派始祖。公生七子八女,七子:文凤、文龙、文阁、文楼、文雁、文燕、文莺。现在后代约76.56万人。

传至二十三世孙名曰宏隆(即黄护)开基晋江县安海镇黄墩。黄护勤劳经营成为富商,生平为人急公重义,乐善好施,建炎四年(1130)舍地建安海镇鳌头精舍(石井书院)即今之朱子祠,宋绍兴八年(1138)首倡建“安平桥”,又称“五里桥”,历七载厥功未竟而逝,卒后被追赠为文林郎晋江县尉。其子黄逸,时新任兴化令,继承父志,续建斯桥,其仲孙黄仕南,于景炎二年(1277)组织募兵抗拒元兵,掩护宋幼主端宗南迁,功封散骑千户侯,旋肇基桐林,尊黄护为一世祖。自后子孙繁衍昌盛,人才辈出。迨至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民生凋弊,原有书香世家,十不存一。黄护子孙先后分衍周边邻村有上方、菌柄、田坑、后安、坑边、瑶后、曾埭、水头、山前、鲍厝(邵厝、内厝、瑞安)、卓坑、洛坑、白安、社仔、东泉、海沧、坛林、安海黄厝、恤埔、花台内、石佛山前、郭岑山前等20多个村及港澳台等地,并侨居欧美、新马、菲岛等地,人丁有数万之众。于明开基十四世培开山公分衍鲍厝,其九世孙礼正束、礼正伍昆仲分衍台湾澎湖菜园及台南竹沪。桐林黄氏历来诗礼传家,人物辈出,著者有:宋郡马黄仕泰,明万历癸丑年进士黄启翰,清恩赐进士出身擢附广东按察使司黄世文;明隆庆科举人黄履初,官至宾州知州;清内阁学士太子太傅提督军门黄登,清御前侍卫山东济宁府总兵黄世俊,累计举人19人,贡士8人。

澎湖祖正束公系紫云始祖守恭公第四子纶公之衍派后裔,正是由大陆渡海来台黄氏祖先最早的人,可算是开台的黄氏宗的始祖。根据紫云黄氏菜园黄氏族谱记载:“正束公与正伍俱开澎湖,公有大志,尝曰吾生不能撞破烟楼,拘守故乡,殊非男子之愿。年始三十年(公元1636)只身来澎湖,相视形胜,惟莲花宅(菜园里)可生可养,遂卜筑而居之。晚年归省父母坟墓,卒於故居。公之克勤克俭亦良苦矣。”正束公来澎湖,距今已历366年之久,然经调查台澎各地黄氏集居地之祖先,大都近300年或300年出头,尚未发现有超过360年之开基祖,由此可证明澎湖“菜园祖”。黄正束公不仅是澎湖的先祖,也是所有黄姓来台的第一人。


(5)五房黄纬(686-?)。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黄守恭献地后,次妻司马夫人身怀六甲,因不满献地的举动,负气返回漳浦绥安北街司马巷娘家。后生一子,初名安,后称“纬”,其后代有30万以上。

光绪6年(1880年)状元黄思永(1842年—1914年)。就是黄纬的后代。据(台湾)朱沛莲《清代鼎甲录》(1985年商务版)卷3“状元”载:“黄思永 江苏江宁人,字慎之,光绪六年庚辰殿试一甲一名,授修撰。十九年九月,以办理山西赈务,驰驱边徼,交部从优议叙,嗣为国子监司业,旋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改左中允。尝奏请发行昭信债票,依议施行;又奏口岸铁路矿产三事,均如所奏办理。迁侍读,旋擢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改国子监祭酒。二十八年因案革职。三十年三月,办工艺局,著有成效,开复三品衔、翰林院侍读学士原官”。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后,直至清亡,五六十年间,共有两波经济改革热潮,朝廷重臣就是改革的主力军。黄思永是继李鸿章、曾国藩第一波洋务运动之后,第二波近代改革大家,他的改革行动一直延续到清亡。现代中国的工商业,如多开通商口岸、修建铁路、开采矿藏、发行股票债券,头等功臣都有黄思永。他努力学习,善于接受新思维和新事物,而且教育其子黄中慧学英文,学西方科学技术,并送黄中慧赴美国深造,黄中慧后成为他兴办实业的得力助手。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特聘黄思永和张謇(江苏通州人,光绪20年(1894年)状元)为顾问。二人共同起草并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与有关铁路、矿务、商标等诸多章程法规,大力扶持民族工商业,吸引众多投资者兴办工厂商行,时人称为“商部两状元。”两位状元更是身体力行,黄思永经营于北,张謇经营于南。黄思永在京城创办工艺局,其产品中尤以景泰蓝铜器最为精巧,曾两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市场价高而供不应求。八国联军中美军多次登门欲以高薪聘请黄思永任职,均遭其严辞拒绝;德国占领军胁迫北京市民悬挂德国国旗,黄思永串联众多街区市民坚决抵制,可见黄思永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黄思永还创立慈善工厂,安排贫民就业,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光绪帝于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二十七日,鉴于京师“大学堂(按:北京大学前身)事属创举,开办不易,欲速不能”,因而批难并表彰了日讲起居注官黄思永关于“自行筹款,设立速成学堂,以期收效”的奏请。此时离西太后“戊戌政变”仅有九天。这是黄思永对现代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黄思永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的第一人。黄思永也是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守恭分五子于五安时,有认祖诗一首(即《锣钹诗》):“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相庇佑,俾我儿孙尽炽昌。”是为子孙相会者之证。又有《示儿诗》一首:“五子五安炳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自此紫云黄氏繁衍昌盛,人文辈出,为闽南大族。有联称:“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是为派下同科文状元黄思永、武状元黄培松(南安紫云派子孙)而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