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平安:那片抹不去的乡愁

 七里山人 2016-07-19

李平安:那片抹不去的乡愁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531
     李平安在作画
    李平安作品:玉米地。
□  本报记者  饶平  文/图 
    七月,正是榴花跃上枝头、鲜艳照人的大好时节,中国青年画家、云南青年艺术家李平安在红塔大酒店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画展:《滇云霞光一抹红——李平安绘画创作写生个人展览》。
    本次画展以通海湛蓝的天空、秀丽的山川、诗林的秀山、奇葩的楹联、清澈的泉水、翠绿的蔬菜、深厚的底蕴、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为创作素材,绘出了秀山之灵气、杞湖之秀美、螺峰之高耸、山水之文章、小桥之流水、市井之繁华。一幅幅绘画栩栩如生、神采飞扬、美轮美奂。乡愁浓郁的油画、山水、水彩、水粉、漫画,展现了山水人情的风采,树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形象,弘扬了传统文化,讴歌了故土之美,传承了美学之风。
      
农村的风景像天堂一般美丽      
    李平安,元江羊岔街人,系云南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青年画家协会会员。其五岁丧母,十八岁失父,高中时跟随元江民中的岳胜斌老师学画,开启了美术的大门。后来,他以不坠青云之志的远大抱负和勤工俭学的社会实践读完大学。
    大学毕业,李平安被分配到通海县纳古小学任教。三年后,又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人物专业的研究生班,进一步深造求学。其作品荣获全国青年教师作品优秀奖、西部小风景写生展览三等奖、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绘画基本比赛二等奖、云南教育教师绘画技能比赛二等奖、中国中青年画展作品展览优秀奖。主要代表作品有《那山那村》《父亲的容貌》《弥补小景》等。
    2004年,李平安创建了云南国美艺术基地;2008年,在秀美清幽的抚仙湖畔创建了占地九亩的国美紫燕艺术基地。在此静心写生创作,许多人慕名而来,追随他研艺学画。这里风气纯正,环境静美,是学习、创作、交流的好平台。
    他从山里来,笔下关注的依然是偏远的农村以及农民工家里的留守儿童,就是这两个宏大、细微的主题,让他多年来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着农村正在远去的风景和那些在孤独中渴求知识、渴求关爱的留守儿童。由此,形成了自己绘画史上的两大生命洪流——农村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他说,借此画展,把自己微不足道的绘画作品呈现给社会,以便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
    记忆中,农村的风景像天堂一般美丽。可是,现在的农村,呈现一片格式化的现象,古镇没有了,古寨没有了,古道没有了,老房没有了,古桥没有了……许许多多熟悉的东西在远去、在消失,让他心焦、让他心痛。他说,是的,这些东西画下来,没有人会来买这些画,没有人会把一张孤独、焦虑的留守儿童的画挂到自己家里的墙上去。但是,他相信,这些画将来会有价值。他如是言:我的初衷不会因时空的改变而改变,我不会为了市场而去画画,我只会画我自己想画的画。
      
唯美的造型,古典的况味      
    在农村,大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熟视无睹的事实。他们的父母可以苦更多的钱来供孩子读书,可是,他们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们进城了,孩子们也随大人来到城市,大人们拼命地赚钱,有时间大多花在麻将桌上,依然没有实质性解决问题,孩子们依然是关在屋里的命。孩子们虽然进了城,但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渴望说话,但他们害怕陌生人。父母会给他们钱,但是没有温暖。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孩子,那孩子对他说,叔叔,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你一样自由自在地画画。
    这么多年来,他关注农村的题材,不去关注市场上流行的作品。可是,在他的画里,有着唯美的造型,有着古典的况味,有着莫奈的色彩,有着米勒的大地,还有着简洁明快的光感。然而,他觉得自己画得还不够好。在玉溪,他关注最多的是新平一中的龚其发老师,他觉得龚其发对绘画的认识、绘画的技法、创作的理念以及一个画家要具备什么东西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很想抽出时间来跟他去画一段时间画。
    之前,朋友李志海看了他的画,曾赋诗云:“重摹描绘高原风,点染山川笔意雄。怀揣艺梦播种人,滇云霞光一抹红。”这首小诗道出了他的心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