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当我们任性的走上欲望之路之后,苦难就来了。

 东方竹马 2016-07-19

因为,在现实中就如同“本性”与“欲望”难以区分一样,真正的率性而行的“道”同样也是难以准确界定的。

事实上,许多人是将任性当做率性的。

 

所以《中庸》的作者,用“可离,非道也。”对如何甄别“道”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很显然,所谓“可离”并非一时之分离,而是长久之离而不归,分而不合。否则,在短暂的分离之后,必定重新回归复合,则非但不是“可离”,而恰恰是不“可离”的证据。所以,“可离,非道也。”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并不矛盾,而是对现实——在“堕落与偏离”之过程中,人总有悖性违道之行为,然而终究不可长久,终究要回归于本然之“性”,回归于必然之“道”。

 

正是由于,这种性与欲,道与非道在现实中的难以辨识性,导致了人生的旅途,事实上是一场充满了诱惑与陷阱的旅途,人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而偏离正途。

所以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人应当始终心怀敬畏的生活,而不能过分的放纵。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所谓的客观必然性,客观事物本来没有大小之分,是因为人的主观倾向,关注程度,而导致了轻重大小之分,也正是因为这种区分,使得我们在面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所导致的无可变易的果的时候,会产生更强烈的惊诧之感,所以古人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人在其对行为的决策过程中,在本性之外,又引入了,沾染了所谓的欲望。

原本人是会像其万物一样,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能的对外部事物的变化做出反应,也就率性而行,但是一旦加入了欲望,整个决策过程就将偏离其原有的轨迹,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离开了率性之道,而走上了欲望之路,并由此不得不去承受,因为与客观规律的摩擦,而导致的一切苦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