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孔子,大家的印象是什么?大家、庄严、刻板、之乎者也? No,No,No!其实生活中的孔子也是一个可爱的人,没事儿时也爱吐吐槽,发发牢骚,坑坑徒弟。刘君祖先生的《新解论语》这本书,从《论语》章句中分析孔门诸贤的言行举止,生动形象地勾勒当时的历史情境,用通俗风趣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了形象真实饱满的孔老夫子。摘出一篇,供大家品读,你会发现,原来老夫子也是抖机灵的吐槽能手。 公冶长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没有机会实践自己的大道,我就乘着木筏到海外去。这时,跟着我的人大概就是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高兴坏了。孔子说::“你在勇敢这一点上超过了我,可惜我还没地方去找合适的木材啊。”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实,孔、孟、老、庄这四位先生活着的时候,天下全都处于“道不行”的状态,所以他们没有一个成功的。只有孔子在鲁国还做过一点事,做过大司寇,后来也干不下去了。孟子更是白讲了一辈子,周游列国,过的净是嘴皮子的瘾,没有担任过重要的职务。老子好歹还做过周朝的图书馆馆长,后来也还是出关了。庄子做过漆园吏,在当时是很小的办事员,算不上官,后来也不干了。战国末期的荀子,倒是做过楚国的兰陵县令,是楚国的春申君请他去的,官还没有孔子大呢!
老夫子感叹他的“道不行”,其实,这种事情有时候很难讲。现在想想,如果他的道在当时实行了,结果又能怎样呢?结果他真做了某国的宰相,成了掌握实权的人,恐怕大量的时间都得花在行政事务上。恰恰因为当时的“道不行”,他的道后来才得以大行。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们现在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学儒、道两家,那就是孔、孟、老、庄,有谁会去学某朝某代某个宰相那一套呢?明末的学界大佬王夫之,明朝灭亡之后,他很痛苦,发誓不做清朝的官。在写作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他几乎把每部经典都注解了一遍,正是因为他的“反清复明”的抱负没有实现,他的学问才能传下来,他的学问才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如果他反清复明大业成功了,做上了官会怎么样?真的很难讲。
但是人活在世上,总是希望亲眼看到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这就是人性,孔老夫子也不例外。所以他会慨叹,偌大之华夏已经没有地方能实践他的抱负了,“乘桴浮于海”,干脆就乘个木筏出国吧!“从我者,其由与”一个人去的话太寂寞,旁边总要有个人,这样在心情不爽的时候还可以骂骂人,宣泄、调剂一下。老夫子不是山东人吗?那地方离海很近。子路当然很高兴,当时恐怕真的只有子路能有情有义地跟着老师亡命天涯了,而且是老师亲自点的名。没想到老师接下来就幽了他一默,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是,你在勇敢这方面超过了我,可我还没地方找到合适的木材啊。这里面明喻、暗喻都有,孔子对这个学生也是感到即好气又好笑。第一层意思是说:我还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能做出海所需要的筏子的材料。第二层意思是说,你是很勇敢,但我还不知道怎么用你才比较好,一听到老师要用你就乐不可支,将来一旦老师骂你,或者你一挨饿,又变得乱七八糟,你这个人哪,很难用的,我还是再琢磨琢磨吧!这其中有点戏弄的味道,意思是我只是发个感慨而已,你那么认真干什么? 本文整理节选自《新解论语》,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