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小余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2016-4-18 小余老师 小余老师说:
家长想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首先得弄清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的罪魁祸首,除了学习成绩,家庭条件、身高长相、情感和交际上的挫折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丧失自信,要弄清楚这些,走进孩子的世界是必须的。 按照我们的传统逻辑,孩子没有自信,那肯定得多赞美、多鼓励,所以很多老师或专家这个时候可能会告诉你,针对那些没自信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多赏识、少批评,多认可、少否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你如果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在一些存在溺爱的家庭里,很多孩子几乎是在长辈们“甜言蜜语”的浸泡中长大的,但这些孩子不仅没有比别的孩子更有自信,反而容易变得心灵脆弱,受不得半点打击。我们根据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对国内孩子的调查发现,父母的认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的自信,而这种认可一旦过度,就容易让孩子走向另一个过度自负、目中无人的极端。 大部分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没有真正理解自信的本质,我们都觉得,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认可自己。事实上,真正自信的人在表象上的反应往往不是相信自己,而是“贬低、调侃甚至数落自己”。当一个孩子能够主动在别人面前自我嘲讽,坦然地将自己的缺点展现在大家面前而不做任何掩饰时,这个孩子才算真的有了自信。所以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在接受采访或者出来演讲时,往往更喜欢说自己当年“多么苦逼多么失败”,而不会说“你看我今天多成功”。像马云、俞敏洪这些企业家喜欢时不时调侃一下自己“外星人”般的身高长相或者当年惨不忍睹的高考成绩单,其实都是一个人自信的表现。 因为自信,所以我们不害怕别人的数落和嘲讽,不介意别人知道我们的缺点。一个人越是希望在某个方面展现自己的好,越是说明他在这方面缺乏自信。很多时候,政府或者一些非盈利组织企图掩盖一些负面新闻其实也是不够自信的表现。 综上所述,培养自信的关键应该是努力培养孩子的逆商。逆商是一个人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能力,一个逆商高的孩子,必然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那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呢?根据保罗.斯托茨的理解,逆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 ![]() 在这一点上,低逆商的孩子做任何事情总喜欢抱怨,喜欢推卸责任,喜欢挑别人的毛病而缺少勇气正视自己的问题。高逆商的孩子在做错了事情之后往往懂得理性的自我反省,从失败中不断进步。 ![]() 低逆商的孩子在受到打击之后往往容易一蹶不振,有时甚至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而高逆商的孩子能够将失败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降至最小。 ![]() 低逆商的孩子往往长时间沉溺于失败而无法自拔,而高逆商的孩子总是能有效自我调整,并快速走出人生低谷。 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牢记逆商的四个方面,归根究底,逆商其实是一个人对生活,对未来的态度。对孩子而言,这种态度也许将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我们总能看到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悲剧型新闻:2013年1月,新疆库尔勒市一名高三女生跳楼身亡,原因居然是作弊被抓,被老师批评后觉得很没面子,受不了“这残酷的打击”;2012年12月,北大一名法学毕业生残忍地杀害了一名11岁男童,最终被执行死刑,而他杀人的原因却让人费解,仅仅是因为自己工作、创业屡屡碰壁,司法考试没能通过;2012年11月,广州一名12岁男童因为作业没写完被老师批评,次日跳楼身亡;2011年11月,上海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为寝室铺位问题和室友发生争执,最终残忍地将室友杀害?? 像这样的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任何一个孩子的悲剧,其实都是整个家庭的悲剧。河南疾控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高达22.1%的初中生和26.2%的高中生曾有过自杀念头,而我国的高校中,每年有大约28.7万人死于自杀,至少200万人自杀未遂。为什么孩子的心灵会变得如此脆弱,受不得任何打击?这一切现象背后的根源,都是我们缺乏科学系统的逆商教育导致的。作为家长,我们只有自己挑起逆商教育的重担,才能避免更多类似悲剧的再度发生。 在逆商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家长要勇于鼓励孩子去尝试、去经历,甚至去跌倒去失败,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逆境和困难。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孩子受伤或者遇到挫折时对孩子百般讨好,颇有“烽火戏诸侯“的感觉。直到今天,我依然看到很多中国家长从小就喜欢拿孩子当宝。有些孩子被石头绊倒,家长不但不鼓励孩子站起来,反而为了安慰孩子去打那块将孩子绊倒石头:“臭石头、坏石头,居然敢把我的宝贝绊倒,我打死你!打死你!” 仔细想想,你会觉得家长的行为其实有点不可理喻。孩子是移动的,石头是不动的,明明是孩子绊了石头,家长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帮着孩子去“责打石头”呢?如果一个人,从小做错了事,家长都帮着他推卸责任,甚至黑白不分,那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怎么会有逆商?怎么会有责任心?怎么能不自私自利?是这个时候,家长如果换一种方式,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擦干眼泪,向石头说声对不起,即培养了孩子的逆商,也让孩子懂得如何承担责任,不是更好吗?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讨好”和“鼓励”的差别。讨好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哄,它往往摒弃公德而只讲私德,是一种极端的溺爱;鼓励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它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信任和精神上的支持,并且以勇敢、博爱、坚强等普世价值观为前提。 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妹一起去餐馆找大姑姑吃饭,刚下楼,表妹就拿起电话要司机来接她。大姑姑订的餐馆离家门口其实1000米都不到,走路也就几分钟,而司机当时还在厂里,如果来接我们,至少得跑20多公里,还要花费半个多小时。可表妹死活不肯走,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叫了一辆出租车。谁知一到餐厅,表妹又嫌菜不好吃,堵气绝食,无奈之下吃到一半我们又换了一家日本料理。 大姑姑常说:“男孩子要穷样,女孩子要富养。”所以她觉得自己为女儿付出再多都不过分。现在想想,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乱起八糟的“教育圣经”真的害了好多人。那个时候我还在念书,对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学生时代,但我总觉得,如果大姑姑在生活中能对表妹“差一点”,不要什么东西都那么容易让她满足,即使她不懂家庭教育,不懂什么脱敏疗法重建认知,不懂形成人类习惯的五大成因和叛逆心理学模型,我相信以表妹的聪明才智,今天的命运,也许也会是另一番景况。大姑姑常说,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把表妹教好。事实证明,她对表妹“肆无忌惮的爱”,既害了表妹,也害了自己。如此看来,一个人从小“要什么有什么”,还不如“什么都没有”。 小时候在农村,父亲教我游泳,我当时才7岁,对水与生俱来的恐惧,使得我一直抱着救生圈不肯放,结果学了一个多月,还是没能学会游泳。父亲见我这么“笨”,终于忍无可忍,他一气之下夺走我怀里的救生圈,直接将我扔进了河里。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当我惊恐地在水中挣扎,抬起头,发现自己居然沉在水底。我呛了很多水,当父亲把我从水里捞起来,我觉得自己都快死了。我使劲哭,使劲哭,以发泄内心的委屈,痛斥父亲的绝情。但父亲好像聋了一样,完全没把我撕心裂肺的哭声放在眼里,他再次跟我讲游泳的要领,手和脚的动作怎么配合,怎么呼吸换气,讲完之后,他问我:“都记住了吗?”我当时哭得都快晕过去了,哪儿有心情听他说教,我继续嚎啕大哭,我要用哭声狠狠地教训一番我这该死的爸爸。 谁知这个时候,父亲突然说:“既然你都听清楚了,那咱们再来一次吧。”我还没反应过来,已经被父亲再次扔进水里。不过这一次,我明显没有之前那么恐惧了,虽然也呛了几口水,但至少能挣扎着浮个几秒钟再沉下去??父亲后来告诉我,在那一个小时之内,他连续五次把我扔进水里,每一次都是在我呛了很多水之后他才把我捞上来。同样是在那一天,我真正学会了游泳。他说:戴着游泳圈学一个月,还不如让我自己在水里呛一个小时。 文章作者小余老师,选自《再见,中国式家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