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商人!有四个愿望! 在佛教经典《增支部》的《鸯觉经》中,佛陀把商人分成三种: 1、盲人:这种人既不知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亦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当然更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 2、独眼人:这种人眼里除了金钱以外,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一辈子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质量。这种人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没有道德的慧眼、。 3、双眼人:这种人既有能力使自己的财富增长,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质量。由于这种人既有金钱之眼,又有道德之慧眼,故是一双完整无缺眼睛。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道理,在南传佛教《中部》的《巴陀伽摩经》中,佛陀又把商人的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个阶段: 1、希望自己的财富一天天地增加。 2、当富有后,希望自己美名远扬。 3、当既拥有了财富而又有了好名声后,会祈求健康长寿。 4、当既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时,自然就会希望死后能够升天享福。 追求财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之一,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经》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时说:“先当学技艺,而后获财富。”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这种技能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获得利润的同时,能否利益社会,造福他人!单指望投机经营、低买高卖、巧言令色得到的利润,不能称为“净财”。 当有了一定的财产积累后,佛陀又在《善生经》中开示了正确的理财之道,在家居士的收入应分作四份:一份用于各种生活开销;一份当做继续周转经营的本钱;一份放在家里以防意外;一份放款给他人收取利息! 看到这里,我们明确了两点,一是佛陀具有精明的生意头脑,在俗世该是一位理财高手;二是佛陀并没有要求居士把挣得的钱财拿出一份来供养布施给他,仅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的当代大师汗颜!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能够提出这样的经营理念,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可见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