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京城】老北京城的这些小吃商铺......你有记忆吗?

 昵称16788185 2016-07-20

每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各家敬神祭祖都要上供。这时各糕点铺都把上供的样品标价摆出。客户选择付定金之后,店家在除夕夜以前送货上门。供品主要有蜜供和月饼,分作三碗五碗为一堂,外加一盘面桃和供花都为过年必备之物


馒头铺:蒸馒头,一般先把面粉和好发酵后再加碱,做成馒头。馒头铺不用加碱的方法,而是用再加干面的方法,叫“戗面”馒头,吃着香甜、干爽。


蜂糕铺蜂糕,一种蒸食,中有很多蜂窝状的空洞,故叫蜂糕。有两种,一种黄的,麦面红糖制成的,方形。一种白的,圆形,是大米面制成。


茶食铺:所谓“茶食”,是“奶茶”。图中画的右边高处招牌写的是“精致中秋月饼”、左边是专做糯米南糖。下边中间招牌是“江南长胜德茶食店”既与糕点铺有共同处,也有区别,这些糕点多是牛奶制品,故又称“奶茶铺”。


糕点铺:“文美斋”原在护国寺西口路西,是当时新街口一带有名的点心铺。那时,卖点心不论斤两计算,都是用若干块来计算。


猪肉铺内靠左边都有一架肉杠,杠头伸出窗外,成为肉铺的“标帜”。所以老北京人把猪肉铺称为“猪肉杠”。店前左边的红色木牌是买鲜肉的“幌子”,右边寺香肠形状的是卖熟肉的“幌子”。


羊肉铺俗称“羊肉床子”,因每家羊肉铺都有一架特制的切肉床案。都是回民经营。除牛羊肉外,还卖养肝、羊肚等。


油盐店:卖副食品、蔬菜等。当时北京大小胡同中都有。图中画的是西城柳荫街北口,羊房胡同东口路北,原名“北源泰”。


卖菜的,季节不同,卖的菜不一样。秋天品种最多,商贩挑担走走停停沿街叫卖。


切面铺,这里主要卖“切面”(用手工扎面机)兼卖“火烧”。主顾是广大卖力气的人及做小生意的。切面铺的“幌子”有趣,有两个圆桶式的,下粘红纸穗。另外两个“扇面”式,上面画“寿桃”,下面也粘纸穗,都表示面条。


米面铺,就是粮店,除米、面外,各种杂粮都有。大米有国产的,有进口的,好西贡米、仰光米等。白面,也有国产的,叫“伏地面”,有进口的,叫“洋面”。普通多数购买杂粮。


鲜菜铺,老北京卖菜的多是挑担或推车串胡同叫卖,油盐店也代卖青菜,也有专门卖菜的店铺。俗称“菜麻子”。


酱园大多是自制黄酱、天面、甜面酱、酱油等。及各种酱菜。图中是当时地安门外大街路西“宝瑞兴”酱园,门前有红色木葫芦。人们都称它为大葫芦宝瑞记。


王致和臭豆腐,开业于清康熙17年(1678),位于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创办人,王致和,安徽人,康熙八年进京赶考,落榜后,以卖豆腐为生。一日将剩余豆腐假盐存入坛内,数月后,豆腐成绿色,臭气扑鼻,但一尝,味道鲜美,于是有进一步研究,称为臭豆腐,誉满京城。



茶摊,逛庙会、逛天桥的人渴了,在茶摊上要一壶茶,又歇脚、又解渴,老朋友还能聊天。是个消费不高的休闲场所。


卖豌豆黄的,最普通的是把豌豆煮熟,搅拌成泥状,加煮熟的小枣,再压成厚饼状,用刀切成菱形出售。另一种是先把豌豆浸泡去皮,再煮成豆沙,加糖及桂花后,压饼切成方块,上缀山楂糕出售。


卖活鱼的,除鱼店外,也有不少下街卖活鱼的,方便出行不方便的老人购买,以卖鲤、鲫鱼为多。


卖糖葫芦的绝大部分是挑担下街的,卖的是“粗的”,就是把山楂穿在竹签上就蘸糖。另外少数座商卖的是“细的”,把果子去核,加上豆馅,贴上瓜子,再蘸糖,除山楂外,还有海棠、荸荠等。


烤白薯的,每年入冬烤白薯上市,最早用火炉,后来都用大汽油桶烤了


打糖锣的,卖糖块儿及各种小玩具的小商贩。卖主不吆喝,打一个铜锣。顾客主要是孩子们。故俗称“打糖锣”的。


卖甑儿糕的,一个木制的模子,没有底。下口内沿,卡住一铁片,片上有小孔,把大米装在模子里面(下有铁卡托住)装一半,加糖,再装一半,上面再加些瓜子仁、葡萄干。把模子放在收口的蒸锅上(如图)上盖一小碟,锅中水开蒸气上升,几分钟后把模子取下,挑子上有一小木棍、从模子底一捅,因铁片是活的,就出来一块蒸熟的甑儿糕了。


卖羊霜肠的,把羊血灌入冷却凝结,由于羊肠表面有一层白油,故名“羊霜肠”。切成小段,放锅内煮,加盐煮熟后;羊血膨胀,每一小段两头凸出,非常鲜嫩。吃时加芝麻酱、香菜等。现在没有制售的了。


卖雪花酪的,雪花酪就是土造的“冰激凌”。一个大木桶,在上面提梁中纵向打个眼,另外一个比木桶细的铁皮桶,中间焊一个轴,(如图)。木桶、铁桶间的空隙里,放满碎冰块,加盐,铁桶里防水、加糖精,用一根绳子绕铁桶一周,这样,反复拉直绳头,铁桶就会来回转动,一段时间后,铁桶内就结成冰凌,就是雪花酪。很受孩子们欢迎。


莲子粥是用大米、江米、桂花、莲子、百合、葡萄干等熬成粥,加糖,用鲜荷叶趁热覆盖,使其有股清香味。


卖年糕的,庙会上小吃很多,年糕是常货。年糕是用黍子面或江米面蒸制的,有加枣的、加豆沙的、加栗子的等。(还有素白的,可以自己带回家蒸或炸)。此外,还有带炸白薯片、粽子、元宵、驴打滚(豆面糕)等。


每年五月端午节前后,卖粽子的开始下街,有推车的,有挑担的,是应节食品。


扒糕是荞麦面蒸成圆饼状的小吃。放水中冷却后吃时用刀切成碎块,再加调料,凉粉是做成软冻状的小吃。放在冰上,吃时用一个铁片制成的靶状工具,制成细条状或用刀切成碎块,再加调料。两种调料相同:酱油、醋、芝麻酱、咸胡箩卜丝、蒜汁、辣椒油。


卖油的,老北京百姓的食用油,主要是香油(芝麻油)很少豆油、花生油。卖油的不吆喝,敲一个木梆子,听见梆子响,便知卖油的来了。


卖菱角米鸡米头的,每年夏末秋初,这个买卖就下街了。菱角有新鲜的,有煮熟的。卖熟的时,用一把像铡刀似的小刀,把菱角切成两半给顾客。“鸡头”(就是芡实)是鲜的,浑身是刺,扎手,用脚把它踩碎、滚圆的鸡米头就出来了,洗净煮熟即可以食用。


卖果子的,中秋节前后,水果最丰富,除了鲜果店,还有流动小贩。那时德胜门里有个果子市,果农把水果送到哪里,小商贩再从果子市贩来沿街叫卖。


卖馄饨虽然是小生意,一般质量都不错。手擀的皮儿,非常薄,纯肉馅,好汤(鸡或煮骨头汤)佐料俱全。有挑担下街的,有摆摊的。


炸三角的,这是地道的北京小吃。素馅,叫“闷子馅”,用上好的绿豆沉粉,用水和酱油调匀加热,凉后就凝结成冻状,再切成正方形小丁,加芝麻、咸胡箩卜丝、香菜末,即成“闷子馅”。用面皮包成三角状,油炸后,非常好吃。现已失传。


豆腐脑与老豆腐的区别是:老豆腐用卤水点的比较老,豆腐脑儿点的比较嫩。老豆腐加的佐料是芝麻酱、酱油、韭菜花、香油、辣椒油等。豆腐脑儿浇的是卤,是用鸡蛋、黄花、木耳、少量的肉等加沉粉炖成的卤。


卖炸糕的,炸糕分两种,一种是汤面做皮。黑糖馅。一种是黍面(黏面)做皮,豆沙馅。图中是后一种。


卖茶汤,茶汤,是糜子面,冲熟后加红糖。油茶,就是油炒面,先把麦面炒熟加芝麻、核桃仁等果料,炒面的油最好是牛骨髓油,或牛油。这个买卖最突出的标识,是那把大铜壶。冲茶汤、油茶是有技术的,要方向和力度准确适度才能冲好。


卖炸丸子的,丸子是用绿豆面加切碎的粉条,用水和成面团,用手挤成小球儿状过油炸的小吃。豆腐即普通豆腐切成小块后过油炸。吃时,一同煮透,加芝麻酱、香菜末、醋等作料。也是老北京传统小吃。摆摊、挑担下街的都有。


卖果子干玫瑰枣的,果子干,是以柿饼,杏干为主,泡开加些鲜梨片,藕片。玫瑰枣是干红枣进煮后,加些玫瑰卤或桂花卤,都是很受儿童喜爱的食品。


卖卤煮火烧的,火烧烙的非常坚硬,放在卤汤里煮才能吃。卤汤以猪“内脏”为主,如肺、肠、心......


卖盆糕儿的,把黄米面(黍子面)大芸豆、小豆,以层层的红枣放在大钢盆里(下面有眼)。上盖大瓦盆,蒸熟后,倒在木案上,蒙一层百布,用手压成扁平状,卖时用刀切成块,用小竹签挑起来,有的还蘸白糖。


鲜果店,旧时,有些人推车挑担沿街叫卖水果,也有人有固定门市。叫鲜果局,俗称“果局子”,有的专卖鲜果,有的兼营干果,如杏干、桃脯、柿饼......冬天则卖炒红果、蜜饯、海棠等。


灌肠铺,灌肠有两种:一种是把碎猪肉、肝等及淀粉、调料灌在猪场内。凝固后再切成碎片,在铛内油煎。另一种,名叫“灌肠”,全是淀粉,制成一条条似肠状物,吃时切成片,在铛内用汤油煎后,加盐、蒜汁吃。


烧饼铺,这种铺子又叫“粥铺”。因为主要卖早点,除烙烧饼、炸油条外,还卖“甜浆粥”、是糜子面、小米面等熬成,现今已绝迹了。


饭摊,这种饭摊在一些借口都有。主顾都是卖力气的。拉洋车的,拉排子车的,做小生意的......饭摊主要卖烙饼炸酱面、窝头、火烧、馒头和极简单的炒菜。


文章来源:北京圈儿(ID:SP5700),北京国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